持松法师自述
余原名持松,字旃林,后以嗣法从派,故易曰密林,而用原名以代字。读《西域记》,慕玄奘法师为人,爰自号师奘沙门。入真言坛场,上师复赐灌顶号入入金刚。俗姓张,楚之荆门人也。
自高曾以来世列黉序,先考讳绪炳,世称南坪先生,妣官孺人,生余兄弟三人,余居长(1894年)。
自幼孱弱多病,六岁(1899年)时,先君掌沙洋天主教学堂教务。挈余发蒙,课四书五经,习制艺。十岁(1903年),婴痞疾,药石针艾齐施,无少损。忽夜梦异人,状似苦行头陀,鹑衣跣足,散发覆肩,就余而告之曰:“尔之病,痼疾也,必随吾去乃瘥,不则难期其痊已也。觉而惧,白之母,为余卜祷,亦罔效。自是时作时愈,直至出家后始霍然,方知梦之有征也。
清之末叶(1905年),科举废,先君命余弃儒习医,余以志不向此,乃绝意时文,专攻经史小学。
光绪丁未(1907年)春,先君见背,乃辍学,是岁幼弟亦殇,吾母哀毁过甚,大病经年,屡濒于危。
宣统二年(1910年)秋,襄水暴涨,堤决,田庐荡然,余偕母及弟,徒手疾趋,幸未遭灭顶。往依外祖母家,初,舅氏三人,均无子,仅长房有一女,幼字余,至是议合卺,无何,期己逼。余忽于舅氏书斋,抽得《十二圆觉》读之,乃叙观音大士度男女十二人成圆觉,得长生不死。余当时虽不辨是书真伪及道理臧否,然己警发尘世无常之感,且横流之险,甫经身受,目击邻里之被漂溺者无算。丧妻失子,号泣遍地,设吾母子行稍缓,亦果鱼腹矣。历历回想,余悸未息,今得此书之启示,则畏死之心,解脱之念,不禁油然而起。午夜岑寂,孤灯如豆,乃向空默祝云,今而后上奉慈亲,下延宗祚,有弟任之,苟驻令有术,而十二圆觉非子虚乌有者,则大士其亦能鉴余之诚,而援吾以去耶?此时闻见浅陋,知识狭隘,但以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故心期蓬莱,意慕飞升,至于遁世涅般之道,虽遂离俗出家之愿,尚未能存怀及此,孰料因缘之遇,变化之端,有非始望所测者。
翌日遄归,察灾后之情况,信步河岸,抵铁牛寺,及门正值香华俱陈,询之,始悟是日为九月十九大士圣诞,兼为新度沙弥祝发也。吾家世为寺内施主,故诸师皆素识,见余至,调侃曰,若亦礼师乞度来耶?曷更尔衣,解尔髻,寻将记莂及尔也。余骤闻斯语,忽忆隔宵之愿,且适逢观音圣诞,是必菩萨摄吾使来者,乌可失此良机,遂毅然曰诺,而诸师前言为戏,疑余戏言相报耳,故不措意,经余屡乞,始诘家中许否,余筹审再三,独畏伤母心,继思暂别岁月,仍得归省,乃求指示去处,免致寻迹相挠.师祖了然禅师谓,远安县西十五里,有观音洞可寄居,尔愿去否?余从之,遂为余披剃,明日乃行。
既至,喜其幽静,岩殿宏敞,叠嶂飞泉,冬温夏清,洵修之胜地,且观音殿两庑,居然塑有十二圆觉(十二圆觉,不见经传,故其他寺院无此塑像),更自庆所遇非偶然,奋勉益坚,虽终年粝食敝衣,负薪灌园,亦泰然安处无悔志。总期炼治三载,转易凡骨,而后面禀慈亲,恕远游之罪,庸讵知此行即成终天之恨也耶!
盖吾母以余婚聚在迩,不告而遁,日夜忧思,寝以成疾,吾弟不忍,贸然只身访余,亦迷失未归,呜呼!母忽焉三载之间,既遭未亡之痛,又罹洪水之劫,今复顿失三子,人亡家毁,恸当何如?世情之惨,孰有似于此者,伤哉,奈何其无人传余之息,使堂上稍解倚闾之思,而竟至郁郁以殇也,更无人述吾母之状,使余归慰天伦之怀,而竟至悠悠永诀也,余纵稚昧,不谙佛制,而擅离亲侧,若诸师者,宜晓大义,奈何亦绐余谓非受戒而不能省视其亲也,迨岁月既满,归有日矣,犹不知亲遭大故,尚期匍匐膝前,求其抚慰。
洎夫抵舅氏家,一闻凶耗,如割如焚,五中摧裂,而舅氏复以两姓嗣续迫令归俗,余以既获大戾,岂敢复自比于人类,使罪恶之躯,堕于尘网。遂当舅氏父女指日发矢言,以绝其念。
身复行,拟遍访名山习真诀,陪列仙班,乘蹻以觅吾母于幽都,盖未明道前,凭邪思维,所以作斯志望也。
壬子(1912年)冬,受戒于汉阳归元寺。期毕,进禅堂,冀有所澈悟,岂知终日仍碌碌,为人营斋事,于身心修省,无措意者,至是乃大悔。自鄙为僧,念及家门惨事,尤悲痛不能自持,决志返沙洋关庙,作还俗计。
当是时,因白狼猖乱,襄樊骚动,而奉命堵剿者,为旅长王君安澜,适亦驻符关庙。王君虽武人,然于军事旁午之际,研求佛理,诵杂华为恒课。此时闻余归,以为宝山初返,解行必胜,特具威仪来访。既见,知余犹哑羊,王君匪唯不存轻慢,且转以知识难遇相劝,极言回俗非计,当勇猛精进,周谘博访,固不妨易地而参,惟不可见异思迁。唐送韶华,虽学无常师,然必函盖相投,汲引始易,故择师须慎于始。而印证叩请,亦不可无也。余于傍徨歧途之中,踟蹰犹予之际,得此开示,不啻拨昏霾而见清明,既欣且愧,感激至于泣下。
乃于甲寅(1914年)春,复之归元寺,听可安法师讲《楞严经》,不能解,适座间有人传示简章,知先师月霞和尚创华严大学於沪上爱俪园,欣然束装投试,幸蒙摄受,师事三载,由沪而杭,浸润大小乘经论及各宗教义,日省月试,始如大梦方觉,知一向醉心丹汞,耽恋长生者,俱属谬见,痛湔除之。
民国五年(1916年),卒业后,归扫茔域,伏墓前祝告曰,幸儿遇正法,捐邪见,从此当藉佛力,报四恩,稍慰尊灵於泉下矣。是年冬,往当阳玉泉寺,谒祖印老法师,叩天台宗大意。次年,复随侍先师,赴归元寺及宜兴磐山两法会。
秋七月,常熟耆绅钱鹏年等,以虞山兴福寺为萧齐古刹,近因主持乏贤,致胜迹荒凉,乃公启先师,规划中兴,余奉命掌书记,兼董工役,不意经营方将半载,而先师遽示圆寂。年(1917年)二月,见法师应慈和尚,宣先师遗嘱,以余嗣法继方丈位,佐以法弟惠宗、潭月二人,尸席五载,偿积债,赎寺产,两次传戒,设华严预备学校,以期教学相长,述先师遗志,讲授之际,集《摄大乘论义记》十卷,《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
辛酉(1921年),太虚法师主杭州净慈寺,延余讲《八识规矩颂》。
壬戍(1922年)夏,赴汉口九莲学校,讲《摄大乘论》。
武昌佛学院开学,清余讲《观所缘缘论》,编讲要一卷。尔后至安庆迎江寺,讲《十二门论》。
是年(1922年)冬,因阅《*轮宝忏》,感瑜伽秘密部类幽奥难解,且知此法现犹盛行於东瀛,乃思挽回千载绝学,孤身东渡,登纪伊高野山,礼天德院金山穆韶阿阇黎,受古义真言宗中院一流传授,投花得不动明王为本尊。
次年(1923年),东部地震,兼以资斧告罄,无法留连,遂归。
杭关监督陈鲸量、浙红高等法院院长陶叔惠,首次请余於杭州菩提寺结缘灌顶。
甲子(1924年)春,两湖巡阅使萧珩珊,及李馥庭、汤乡铭。李开先、陈元白诸居士,迎余主洪山宝通寺,讲经传戒,灌顶无虚日。是岁值鄂省大旱,众请设孔雀坛,如法萦之,方三朝,霖雨大霈,岁赖以熟。旋以豫督某煽谋,将不利於萧,先后求建仁王法会以禳之,卒告安谧。萧睹慈感应,知祯祥所致,皈向深虔,斥资巨万,筑法界宫,瑜祗堂,并购诸法器,绘诸尊曼荼罗,拟就洪山宝通寺为真言宗根本道场,树国内风气之先。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五代以来未有也。
乙丑(1925年)春,吴子玉将军避祸於岳州军舰,派黄澹供代表至洪山,邀余说《金刚经》大意。
秋,日本僧侣召集东亚佛教大会於东京,余代表出席,任教义研究部理事,得与日本学者渡边海旭,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等,交最深。会期毕,留东京,旋往新泻县,从权田雷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次年四月,至京都比睿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轨,卒业后,更赴高野山,依根本上师穆韶阿黎,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补习梵文文法。
丁卯(1927年)春归国,以国内局势大改,武昌被围时,革命军驻洪山,致道场遭毁.乃留居上海,先后讲《仁王经》、《住心品》於功德林,讲《菩提心论》於净业社。是年冬,为蒋竹庄居士等授十八契印於清凉寺。
戊辰(1928)春,为赵炎午、叶香室等,传法於南园简氏故庐,历时一载有余,着有《住心品》及《菩提心论》各纂注,《理趣经释》,《四度加行口诀》,《悉罢入门》等十余万言。
已巳(1929年)夏,朱子桥将军请余赴辽宁,作仁王法会,途过金陵,为程颂云将军授戒於古林律寺。抵北平,居柏林寺,月余,编《仁王经阐秘》四卷,并传法於华北居士林。辽宁法会开始之日,司令长官张学良,偕省长翟熙人,入法坛护摩受戒。法会毕,道出榆关,为奉直战争枉死者施食回向。便游北戴河避暑,兼作暑期演讲,秋八月,偕朱子桥将军谒五台,设千僧斋,结缘灌顶。
十九年(1930年)春,讲《楞严经》於归元寺,蔡孑民率男女生徒十余人,入座听经,叩哲学与宗教大意,及以美术代宗教之利弊等,余作《哲学与宗教》一篇贻之。十月,讲《仁王经》於武昌莲溪寺,期竣,顺道金陵,讲住心品於南京功德林及居士林,开示灌顶。辛未四月,讲《维摩经》於沙市章华寺,随往宜昌居士林,讲起信论。
时朱子桥将军发愿恢复西安大兴善寺密教道场,函电交促,请余就住持位。适汉口大水,车轨被溺,以致未果行也。冬十月,杭州昭庆寺传戒,余为教授。期内编《因明易解》及《三味耶戒义释》各一卷。
二十一年壬申(1932年),讲《密严经》於归元寺,汪书城居士请余就汉口私宅,为诸人讲《摄大乘论》及《因明论》。复为湖北主席夏灵炳,及剿匪总指挥徐克成先后修炽盛光及尊胜佛顶大法於武昌抱冰堂,以荐拔士卒。
癸酉(1933年),汉口圆照寺讲《金光明经》。
甲戍(1934年),武昌莲溪寺讲《圆觉经》。
乙亥(1935年),汉口九莲寺讲《维摩经》。
凡以前各讲经法会,必兼传法灌顶。
丙子(1936年)三月,汪书诚居士从余周游日本全国,闻昔日旧雨,多已物化,感慨唏虚,弥增太息。
夏四月归,朱子桥、王一亭、屈文六居士等,请建丙子息灾法会於觉园。六月,赴汉口九莲寺讲《金刚经》。湖北主席杨永泰遇害,其家属请余普结法缘灌顶修法七日。
丁丑(1937年)夏,为国家建百日调伏法会於觉园,国府主席林森派参军长吕超,及函嘱王一亭、屈文六,入坛代表致敬。
戊寅(1938年)夏,为班禅国师追悼会讲《胜鬘经》於净业社,编浅注二卷。
已卯(1939年),编《华严宗教义始末记》六卷,《密教通关》四卷,《心经阐秘》一卷。
庚辰(1940年),李圆净居士睹余历年以来所有着述,不下二十万言,尚未荟聚成帙,恐后涣散,乃约同好,助施裒,分显、密二编,由罗迦陵夫人及姬觉弥居士,捐资印行,以校雠需时,计一岁之功,克蒇其事。
余生四十七年,综检所遭,大略知是。嗟夫!丁年已往,耄老将临,而行不足以励俗,学不足以明道。日月冉冉,岁不我与。宁可坐俟蘧瑷之年,而后始知昨日之非哉。撮陈往迹,用时自黾。
(录于《觉有情》半月刊第33期民国30年2月1日(1941年))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