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常谭
1、抗议副产品
许多年,打从有了「抗议事件」开始,影响所及,造成「抗议有利可图」的败坏风气;更糟的是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多少「职业性」的抗议人士;久而久之,社会抗议频繁,加上多少政治人物的趁火打劫,除了浪费不必要的社会成本,也生产了因风气所感,出现越来越多的抗议副产品。
归咎起来,已经不是谁的责任问题,而是副产品对社会带来的伤害;举凡道德良心的沦丧,社会秩序的紊乱,尤其是政治人物为「要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扇风点火,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情谊」,也为之焚烧殆尽。
人的世界,社会的安定与祥和,道德良心是凝固剂,人的情谊是溶和液;亘古迄今,任也少不了这些道理和方法,严肃地说,这些的确是唯一的特效药!
如何消除如许的副产品,简单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
2.行政裁量权
法令规章,若完善,可以杜绝弊端;若缺失,惹来国害民怨。
官僚行政,依法行之,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当然;但法若不周,则百病丛生,凡贪渎失职,取巧违法,都有机会犯罪。
兹举ㄧ例:
某健康食品商,经销红曲、巴西磨菇、蜂王乳、固钙等纯自然性的产品;为商业行销,免不了媒体上打广告。
广告,规定健康食品,不得涉及疗效,可以说明营养成份;乍看规定,似乎合理合法,仔细推究,不免令人惊讶。若论具疗效的药品成份,与健康食品的成份,彼此都关系到医和疗的问题;若以文字约束疗效与健康,怎也少不了文字诠释的问题。
如是,官商各执其词,争来吵去,倒楣的是商人,强势的是官僚;尤其,最令人不解的是,国营事业销售健康食品,可以广告疗效,不必告发违反规定,民间行销即使在文字上,有ㄧ两个「嫌疑字」,也毫无申诉的余地,摆明了,就是要罚!
因为,官僚有行政裁量权咧!
3、选乱了
民主法治,是自由国度的圭臬。
国民做主,必须建立完整的制度。
因此,民选官员,便成了民主国家、选贤与能最理想的方法。
在台湾,这许多年来,选国家元首,选国会议员,选地方首长,选民意代表,选人民与法人团体成员等等;从年初到年尾,从春夏到秋冬,加上三年ㄧ小选,四年ㄧ大选,似乎成了民主产物下,形成热闹非凡的选举大拜拜!
选举,原本是公开、公平、公正三要件,表现民主风范于人民权利的合法时刻;可惜的是,在锣鼓与扩音器的喧嚣之中,乱象ㄧ直在增长,斗争明里暗里在进行―――
是前提,真的在选贤与能吗?
为国举才,愈选愈不象话了!
因此,老僧有话要说,或许是ㄧ些令人耻笑的外行话;无论如何,如鲠在喉,忍不住还是要说:
选举,选国家元首,当然是全国总动员;但是,其他的任何选举,何不交由地方推动?!譬如地区性的,具有户籍于当地身份的,无论是参选者、选举者,以「外地人」不得参与为原则,包括辅选与助选者:也就是说,局限范围,地区性,外人勿插手!
4、钱、五欲之首
真金主,其实彼此得利――在技巧。
假贷款,百分比例惊人――乃当然。
有人说,台湾钱,淹脚目,欲想于中打主意,就得有抢钱的本事;有门路的人,用头脑抢,没有门路的人,用双手抢,半调子的,就只有强盗方式去抢。
君不见,多少商家开幕,红包满天飞,不是无分贵贱,大家抢成ㄧ团吗?!
钱,谁不喜爱!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残伯说:为了向钱看,谁都不择手段!
不是么?名利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人,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原本就是活下去的理由。有谁?又真能看破放下啊!
佛教说五欲,把财欲摆在首位,两千多年前,就已经ㄧ针见血的告诉了后人,可见,朔古至今,人同此心,心同此意!
5、善恶皆是缘
你帮我舒捆,我就有献金。
我帮你舒捆,你给我好处。
彼此利用,来个双赢,谁是输家?
说来说去,永远离不开一个「钱」字!
放眼天下,各行各业,涉及「钱事」的,无有不为之用心者;也因此,喻水属财,先哲们道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是,禅家提出疑议:
水乃自然性,载舟或覆舟,则关系「人」的问题;人与舟,「是因?是缘?」抑或是「非因?非缘?」
莫道有缘苦乐,且看无缘活络。
凡事有你有我,利害总是罪过。
6、始作蛹者之嫌
当穷极无聊的时候,ㄧ个人推牌九,打麻将,东南西北一手包办,尽情地过足牌瘾,有刺激,也有满足感。
但是,无论如何?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钱,赌注,没有输赢!
大学里,财经科系,教授教学生操作股票,名之曰知性科学;真不知学生所学,私底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就像是电脑的软体,教授程式设计,原本是尖端科技,利乐众生;于各行各业,提供的是知识、速度、方便和有效率的价值,可谓饶益无量。
但是,意料之外,也培养了许多制造病毒的骇客,痴迷的网咖玩家。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人嘛!无关于始作蛹者之嫌!
7. 光环的背后
天生我「才」必有用?!
才,晋书夏侯湛传:才生魄。始义。
无论是才子、才能、才俊、才气,甚至天才;都必须在任何的时节因缘中,能有出色的表现,展露耀眼的光环,或者说突出性的修养。
但光环也好,修养也好,肯定是形成于精神和体力的、长时间的付出;也就是许多无情的磨炼,绝不是轻易的僥幸,亦所谓耕耘与收获的定律!
放眼时下,多少叛逆定律的投机取巧者,利用人心的愚痴而容易迷惑,编制了「才」的合成品,藉科技造作光环,以假相夸张修养;其实,说穿了,不过是表演ㄧ些如同魔术师般的手法,愚弄许多盲目而好奇的崇拜者。
密啊!充满了所谓的神奇,愈玄愈有效!
难怪释迦世尊要说:
「可怜愍众生」咧!
8、厕所与医院
厕所,承受排泄物的地方;进出频繁的人,表示此人健康欠佳。
医院,因为有病,找医生解除痛苦;但多数人畏于进出。
厕所与医院,其本身并无好坏,若欲确定效用的话,则关系到「扫厕所」和「诊治者」的行为问题;倘若涉及到必须进出者的事实,这其中必须先确定是「为了什么?」而后探究「好」与「坏」的议论;也就是说,进出的目的,评说于次数多少的必要性!
论厕所,于人的关系角色,有清扫者和使用者的差别;当然,还有巡检人员。
论医院,于人的关系角色,有医护人员,有病人,有探病的人;当然,也有巡检人员。
您,阁下,扮演的角色是甚么?
人生像舞台上表演故事,每ㄧ个人扮演ㄧ种角色,表现出故事中的剧情;有所谓「戏」的好坏,全在于角色的成败,也就是带给观众群的真实感如何?尤其是影响所及,是掌声?抑或是嘘声?
无论如何?厕所不可以忘了清洁和卫生,医院里进出的人,是否抬着进去,走着出来?!两种不同的场地,如果洋溢的都是欢笑,便很可以肯定,其有关的角色,都做到本份中事;不然,谁也免不了要说:
「厕所像医院,医院向厕所!」
不是么?令人耽心害怕的地方,除了细菌的聚积和传播之外,于人的助益,止于一无是处!
9、诚信问题
有客问老僧,他曾经历一次外遇,至今没有告诉妻子;事过境迁,但心中ㄧ直有着愧疚之感,原本几次想向妻子坦白,却又惟恐因而破坏了ㄧ直美好、幸福、快乐的家。
他请教:「如何处理才好?」
谓:夫妻相敬如宾,真情是互信的基础。
美满幸福家庭,沟通靠诚实的维护。
该如何处理ㄧ次的外遇?
对曰:是情感的?是欢场的?是剎那的?是恋恋不舍的?搞清楚,很好处理!何必求助外力。有所谓:
「解铃能仍须系铃人!」
10、吃饭哲学
吃饭,人人都会,却也少不了许多困扰;举凡健康的、快乐的、利害的、无可奈何的等,种种关系吃饭的问题。譬如:
应酬、联谊、接风、寿宴、喜筵,甚至时兴的选举和纾困,以及形形色色与贿赂相关的官商行为等,似乎都少不了要吃饭,而且,其中的学问,似乎只有以「妙不可言」来形容。
ㄧ般人,为了生命的维护要吃饭。
许多人,认为吃饭是ㄧ种艺术。
不少人,为了吃饭劳碌奔波。
更有人,请吃饭才有搞途。
吃饭,的确成了ㄧ门哲学,必须费尽非常多的心思;尤其是技巧问题,干系「利」与「害」的后果,肯定「成」与「败」的下场。
因此,所谓的「民以食为天」,如果用之于现代的人际关系,那末,「食」之ㄧ字,认清「民」与「天」的诠释意义,就得把思惟的触角,深入「心」的彼此企图了。
不是么?!且注视,多少大饭店的高级餐厅里,有吆喝欢乐的,有窃窃低语的,有庄严肃穆的,更有那些卑躬奉承的――
您说:吃饭可真是了不起的哲学咧!
11、莫作被厌弃的人
人世间,不论是台上台下,多少人总免不了「仗势」而表现自我;对上,卑躬屈膝,对下,气势凌人;自古至今,是人,似乎多少都会有这样的自我行为表现。
因此,人类共处的环境中,为甚么有那么多的明争暗鬪?彼此的胸怀里,充满了仇恨和报复之心!想ㄧ想:
族性的强调,各自表述优越感。
地域的分界,忽视了地球村的时代性。
愤怒成仇恨,忘了包容和体谅的美德。
尤其是,少了和睦融洽的情感,极可能使得日子不好过的事实,势必造成人与人之间,彼此充满「厌弃」而疏离,而冷漠。
资讯起飞的时代,媒体的周密性,照理于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应该使得彼此愈来愈好相处,基于互相更容易熟识故;但是,事实上
适得其反。为甚么呢?
舍了因熟识而更好沟通的桥梁。
撇开因了解而更好相处的媒介。
相反的,变成彼此利用的机会,形成更能投机取巧、布陷设计的筹码!
哀乎?难怪佛陀要说:
「众生的忧悲苦恼,悉因制造业我的炽烈,为无明迷惑故。」
因此,久熏之余,转化成为一个被厌弃的人,甚至自己亦为之厌弃自己!
12、政治言行
政治言行的好坏,虽然会影响社会民心,但老百姓也必须懂得,不可太过认真;毕竟政治人物所表现的言语和行为,关系时空背景的不同,其差异性本来就很大。譬如说:
本土问题:打从外来政权ㄧ说,无非是借口而稳固势力,达到权利的满足感;至于本土之说,很难提出有力定位的对象。就台湾而言,涉及族群分界,当知世界各国,早已不提族群与肤色,凡是共处ㄧ国,像新加坡、美国等,通称之为新加坡人、美国人;咱们共处台湾,很可以不论先来后到,时空差异,不就通通是台湾人吗?!
党派问题:政党原是主张和观念相同,翼图相近的许多人,共同架构的ㄧ个团体;其愿景藉政治手段而达到发挥的目的,原本就免不了「争鬪」的行为。但是,政党政治不是局限于权利,而是「愿景」实践和履行领域;因此,举凡「领域」争得之后,关系百姓的生活、教育、治安等的照护,当于稳定中求提升,优良中求进步。(生活包括财富、健康、安乐等。)
是故,小老百姓的我们,不要太过在意政治言行,尤其是不可为之迷惑;也就是说,咱们须要的是「好」与「不好」的认知,唯有「贤能者」能给予甚么?在诚信负责的前提下,真的做到:
台湾是富裕的,是有教养的,是安定祥和的,是美满幸福的,是名符其实的美丽宝岛!
您以为呢?!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佛世界没有边,各有各的佛世界。所谓无量是没有办法计算,无边是没有止境。试以银河系来讲,究竟画哪条线为边界?再举个简单的比方,像菩提寺也是无量无边,因为关庙的人知道,在南部、中部、北部、东部,甚至国外都有人知道,可见它是无边的。
“提起”,一定是有所计较,有所执着,所以,就要去了解自己为什么计较,为什么执着,为什么放不下。不是只要说一句“放下就好!”问题就解决了。里面一定有很多的“为什么”。才告诉你别忘了还有一个“放下”的动作,倘若只是计较、执着,你会很累的,这些都会成
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事实上是四种相对法,一般人都喜欢得到称赞,不喜欢别人讥讽,喜欢得到利益,也就是成功、快乐而不喜欢失败、痛苦。因此,一般人常常被这八风吹得晕头转向,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公案——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其实不变随缘也是十二因缘法里面所说的,应该是随缘而不变。随缘而不变即随缘不变,其义如何?比如说:“烦恼即菩提”经典上有,如果杜撰一句“菩提即烦恼”,那是说不通的。不变的本身是以真如来讲;真如是个不变相或是个不变性,随缘是随着缘境你去化解什么问
阿罗汉是个果位,未成阿罗汉之前为因位。阿罗汉只少了个“愿”——自度度他,帮助更多人的愿,不发起此愿,也不能回小向大,必须要舍弃声闻乘的思想观念,还要再世投胎为人,不可以化身。已成就罗汉的人入涅槃再转世投胎为人,原具法身的基础,再世也不会迷失,舍
不是这么解释,先要知道佛性是什么。佛性,以白话解释是种觉悟的本能,也就是众生都有觉悟的本能,所以,众生都有佛性,能不能觉悟,就要依据很多的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已经显现了佛性的,即是佛与菩萨,这和常与无常没有关系,如果说佛菩萨是常,这是外道的说法。
能够做到面对苦而不以为苦就有机会见道。苦是人依于世间的一切去感受、起分别而完成的,佛法中不只谈苦,还有乐,谈乐要能做到不以为乐,如同苦要能不以为苦。苦乐是世间的现象,佛法不否定世间有苦、乐的现象,但告诉我们要认识苦与乐。一般说来要做到“不以为
须先知道何谓攀缘?攀缘是因为有缘可攀;不攀缘并不是没有缘可攀,而是有缘却不去攀附。如果连缘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攀或不攀了。不攀缘是一种格调,也可以说是种修养;喜欢攀缘的人,就如同世俗人一般。
这四个字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常乐,一是我净。但二者乃相辅相成,往往也就一起运用。常乐,“常”乃永远存在而不起变化。凡住于三界之内,即使有乐也是短暂的,不会永远存在而不起变化;只有出离三界所得才是常乐。我净,“我”本是不净的,要做到我净才能入于
其实你会问这个问题,就已经知道了,是不是如此?想想众生不是皆有“觉性”,可是“觉”有层次,应该说众生皆有“佛性”,不是说有“觉性”。那我们说“佛”是什么?是“觉悟”的意思,可是觉悟有层次,从觉一直到圆觉或者究竟觉,都有层次,皆可成佛,只是说可以
所谓妙明,可说是圆慧。于智慧而言,达到圆满的境界,对一切理事都能明明白白了。佛法中谈及妙都是圆的意思,为何圆说是妙呢?因为圆是整体性的,它的任何一面都没有缺失,从任一角度显现的都是圆,所以称之为妙。不过,平面的圆也是圆,比如,铃子也有圆的地方
不能把定不定法与乱不乱法混为一谈。定是有乱时,能做到不乱;而定不定法是讲业,不是讲禅定。业有所作一定要受,是为定法,也有的业所作不一定要怎么受,即是不定法,与禅定不能混为一谈。共不共法、定不定法是依因果而说法,不是依修养而说法。
不执着表示不起污染之心。如自己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但一天到晚却为钱烦恼,这是执着。又如自己有钱拿去救济贫人,却不把它当回事,认为我该做、我能做的,这是不执着。可是当自己在救济之时,生起分别,认为他可怜需要帮忙,而我是学佛的人,应该帮助他,这是污
你怎么把缘起与妄想放在一起呢?“缘起”是因什么而发起叫作缘起,如果妄想就是缘起,那我们佛法里面谈缘起法都是谈妄想法了。不能放在一起的,因为妄想是不实在的,缘起是探讨它的真面目。
成就了罗汉境地乃不留色身,如果还执着于色身,表示未入空相,通常罗汉死了之后,不留肉身,会留肉身的是菩萨;要成肉身也是要有条件的,必须要有七地以上之修养,而罗汉尚有微细惑。佛教讲究以智慧、觉悟为目标,至于舍不舍报则是在于所发的愿力,并不是有没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