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崇拜与净土信仰

舍利子 | 作者:王公伟 [投稿]

  既然舍利反映了这个僧人的修行水平,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修行带来影响。但是,它的影响并不具有整体性,或者说由于宗派的不同,他们对待舍利的态度也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中国佛教分成两个大的倾向,一种是义理型,它注重佛教的教义和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我们可以以禅宗为代表。一种是信仰型,它注重的是佛神异和种种不可思议的功能,它追求的是死后的世界,我们可以以净土宗为代表。

  对于禅宗而言,修禅的人,在死后获得舍利,表明这个人的修行很好,人们很敬佩,除此之外,很难还获得什么其他的意义。对于净土宗而言,一个念佛的人,在其死后,获得舍利,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这是由净土宗的特点造成的。

  净土宗以末法时代为背景,坚持信愿行三资粮,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只有到了南宋,才获得了一些影响。明清以降,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大盛,迅速普及,成为与禅宗并列的佛教宗派,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禅宗。净土宗在明清以来的影响,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从西方宗教学的观点说;是世俗化的影响。我们不妨使用这一概念来解释净土宗的勃兴。世俗化,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向城市转变。城市生活不同于农村生活,其生活节奏很快,这种变化当然要影响佛教的生态了。对于以义理为主导倾向的宗派来说,它需要人们集中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使得这种研究变得很奢侈,这必然导致其信徒的减少。相反,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其便利性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它获得巨大的发展便不奇怪了。

  义理型的佛教宗派的信仰和修行不依赖于外在评价,但净土宗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在的评价。一个人没有刻苦的修行,只是简单的念佛,这无论是对于教内还是教外,总是有种种的看法,甚至在理论上进行抨击。比如在很早的时候,一些佛教界的人士就认为净土宗的念佛只是一种别时意趣,如《摄大乘论释》中说:“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因。””,这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念佛的意义。禅宗也曾经质疑过净土宗的念佛,慧能:“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道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大师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使君但修十善,何须更愿往生。””[9]甚至在民间也普遍地流传着念佛无用的笑话,念佛成为人们讽刺挖苦的对象。这些现象,对于修行净土念佛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净土宗比其他宗派更希望获得人们的承认。舍利的出现,给净土宗莫大的力量。对于修行净土宗念佛的人来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如何证明其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般而言,主要是看临终时是否有瑞象。如僧传中这样记载:“临终夜,山顶如列数千炬火,异香满寺。”㈠”也有这样的“阿弥陀佛告言,汝且还彼国,忏悔众罪,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汝造我像,因何太小。喻白言,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像遍于虚空。即依香汤沐浴,一心忏悔。白众人曰,为喻念佛,明星出时,化佛来迎。光明众皆闻见,即便命终。”“¨再有:“其往之日,柔见化佛,仅百千数,又闻房室内外异香袭袭。柔曰:异香之来兮袭我衣,圣贤之拥我兮将安归。乃令铺席于地,西望虔礼即时迁神焉。”“”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些记载当然可能是附会,但是这种附会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其四十八愿中,其中有一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我们可以承认这些都是事实,但即使这样,对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也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一个人临终之时,在其面前之人,数量必然不会太多。只有在现场的人才会感受这种气氛,对于不在现场的人而言,完全可以质疑。这样,传播的范围比较小。其次,一个人的临终只有一次,并且何时临终和临终时现瑞象,都有偶然性,这就使瑞象不具有重复性,影响了瑞象的效力。对于舍利,这些局限都不再是问题。

  一个修行念佛的人死后出现舍利,那么,它的影响就非常大。首先,舍利并不局限于茶毗现场的人,它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因为舍利是可以保存的。其次,舍利也具有可重复性。对于信徒而言,几乎随时可以看到舍利。这样,通过舍利,就无形中扩大了净土宗的信徒。对于质疑念佛的人,是一个很有力的回应。一个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出现了舍利,这说明这个人的修行是真实的,也表明念佛法门是真实可靠的。这是因为,对于一般信众而言,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和一贯的逻辑。也就是说,理论水平的高低和逻辑上是否一致,对于普通信众而言,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只要人们亲自看到、亲耳听到,就有效力。舍利子就是这样的一种直接经验,念佛的人死后,经过火化,出现了舍利子,这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为什么其他人在死后没有出现舍利子,他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念佛的,这就够了。人们亲自看到,于是这就是一种证明,是对此人念佛的一种证明,当然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证明,它强化了自己的信仰,使更多的人来信仰念佛法门。人们可能会说,很多人念佛,但是出现舍利子的人并不多,这如何解释。其实,这是不需要解释的。人们的信仰,说到底是要信他自己要信的东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是选择性失明的。即使一百万念佛的人,只有一个人在死后出现了舍利子,其他的人在死后与常人无异,那么,人们只会记住这一个人,对于其他的人人们是不理会的。并且,人们会对这一个个例,进行反复宣传,这个舍利子就会成为一个信仰的中心,依靠它,众人的信仰得到了现实的证明。依靠它,不信的人也会产生兴趣,从而被佛教所吸引。一般的宗教神迹,是不太可能被不信教的民众认同的。但是,舍利的出现则打通了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桥梁。无论是信仰的还是不信仰的,他们都可以认同舍利,因为这是可以看到的,并且它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

  以上我们能所谈的舍利,都是指出家为僧的人的舍利。对于净土宗而言,还有一种舍利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在家修行的居士的舍利。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出家为僧的人数量越来越少,大部分佛教信仰者是以在家的形式存在的。对于在家的居士来说,他们修行的法门可以有很多,但只有净土宗的称名念佛最适合。称名念佛可以完全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这对于整天忙于生计的现代人来说是方便之极。但居士毕竟不是出家人,他与僧人相比,地位还是比较低的,依靠单纯的念佛是否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存疑的。因此,在家居士如果能够产生舍利,其意义就非常大了。在家居士与我们常人的生活无异,他依靠平时的念佛,最终获得舍利,表明其往生。那么,同样是普通人的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只要我们也一样的坚持念佛,我们同样可以获得舍利,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对于净土宗吸引民众,扩大自己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教中的舍利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佛舍利——高僧舍利——居土舍利。当然,它们之间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信众的需求是舍利崇拜的基本力量,它与净土宗的发展几乎同步。由于信众的需求,导致了高僧大德舍利的出现,同样由于信众的需求,导致了居士舍利的出现。居士舍利对于净土宗的发展尤其重要,可以预计,随着社会的转型,净土宗必将获得其发展的黄金期。

注释:

  [1]《长阿含经》卷4,《大正藏》,卷l,第30页上。

  [2]见《魏书·释老志》。

  [3]《法苑珠林》卷40,《大正藏》,卷53,第598页下。

  [4]《合部金光明经》巷8,《大正藏》,卷16,第397页上。

  [5]《高僧传·康僧会》,《大正藏》,卷50,第325页上。

  [6]《大悲经)卷2,《大正藏》,卷12,第956页上。

  [7]《大正藏》卷50,第667页中。

  [8]大正藏}卷47,第10页上。

  [9)《大正藏)卷85,第1287页中。

  [10]《大正藏)卷51,《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道珍传》,第104页中。

  [11]《大正藏)卷5l,《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道喻传》,第105页上。

  [12]《大正藏)卷51,《净土往生传·僧柔传》,第113页上。

  [13]《大正藏)卷12,第268页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