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塔影——开元寺舍利塔

舍利塔 | 作者:网络 [投稿]

  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三门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门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名号,东为赤声、火神,南为净水、持炎,西为紫贤、随求,北为除灾、辟毒。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安置在舍利塔内的佛舍利子20粒及其《善兴寺舍利函记》,亦是一件盛事、鸿物。据清代的《广西通志》记载:其“舍利函高七寸八分,横九寸八分,中空,以盛舍利者,外四面,一刻记,其三刻佛像,在临桂县万寿寺”。

  桂林开元寺名播四海,则得益于唐代大和尚鉴真的住锡。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鉴真大和尚率众僧第五次东渡日本宏佛,但乘船又被飓风刮离航线,飘到了海南岛的最南端,后得以在雷州半岛登岸。天宝九年,一行30余人来到桂林,受到官民与僧侣的隆重欢迎。当时的始安都督冯古璞以最隆重的仪式将他们礼迎到已易名的开元寺休整。鉴真和尚住锡开元寺,讲经宏法,开坛授戒,一时僧尼云集,善男信女拥至。当时冯古璞率领驻桂的岭南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等数百人,接受了菩萨戒,盛况空前。养息一年之后,鉴真一行接受广州都督的盛邀,转道广州,北返扬州,终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随鉴真和尚来到桂林开元寺的荣睿和普照,是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随同第九次日本遣唐使赴中国的留学僧。他们是首批云游桂林的外籍客僧,开元寺架起了桂林同世界友人交流的桥梁。

  开元寺的盛事不胜枚数。在两位日僧之后的69年,又有印度和尚觉救来到桂林开元寺,时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明代开元寺改为万寿寺后,还有安南(今越南)进贡使者,路经桂林时,亦在这里住过。

  舍利塔塔前,还曾有五代楚马贾所书的《金刚经》碑及明代李文凯于建文二年(公元l400年)刻画的观音大士像。马责系楚王马殷胞弟,天成初,马殷建楚国,遣马责为静江军观察使。五代静江军即今桂林。

  隋代始寺原名缘化寺,在今城南万寿巷至文昌桥北端。史籍载缘化寺“规模宏伟,殿宇幽深”。寺内菩提繁茂,古松苍天,其中一株隋唐虬松,“根抱百围”,为镇寺之宝,清代罗辰的《青碧上方》画,还清晰地记载了它。缘化寺多次改名。唐初改名善兴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与全国同敕易名开元寺。北宋初,太宗赵炅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时,改乾明节为寿宁节,又施行大赦、官员进阶,桂林官僧为庆贺寿宁节并报皇恩之泽,改名寿宁寺;哲宗赵煦绍圣三年 (公元l096年)之后,又改名永宁寺。元代奉喇嘛教,为佛教另一宗派,又因元初战乱造成了寺院的暂时箫条,一度更名宁寿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曾书赐“圆觉”二字榜书题名,可见这位元代皇帝在桂林潜居时,与宁寿寺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关系。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宁寿寺毁于大火;八年(公元l375年)桂林府向南扩城,次年开凿南墙外护城河,引桃花江水为阳江,江水出象鼻山与漓江交汇,因而将宁寿寺切为两部,文昌桥北端废弃;十六年(公元1383年)重建宁寿寺,重修的宁寿寺仍是广西官府、靖江王府“自镇、巡、藩、臬而下,大小臣工,嵩呼祝庆、演习礼仪”的官寺,因此又名“万寿寺”。清初沿袭万寿寺,光绪十二年(公元l886年)复名开元寺,又称开元古寺。民国沿袭开元古寺。

  桂林佛寺,隋唐之际当以开元寺为重心,迄高宗中叶,始以西山延龄寺为主,明清又以开元寺及栖霞寺为重心。

  桂林开元寺舍利塔的建造时间,也有两种说法:唐代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僧道世编纂的《法苑珠林·舍利篇》记载:“隋文帝仁寿元年六月,决定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三十处,各起舍利塔。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熏陆香为坭,涂其盖而印之。”是年十月十五日,全国三十州同时起造舍利塔。其《法苑珠林》收录的隋著郎王邵《舍利感应记》中,还记载了桂林建塔的奇怪感应,时“桂州缘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鸟有千许,夹与行飞,入城乃散。”但是,这座隋朝建立的舍利塔,并未在地方史籍中有所记载。

  舍利乃修炼日久、德行较高的和尚圆寂经火焚后的骨殖,多为结晶体,并有白、黑、红三色。将其安置在塔内,是表示郑重和敬意。

  而地方志载,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在唐初善兴寺的老松蟠荫下,始建了舍利塔。《善兴寺舍利函记》云:“维大唐显庆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至显庆四年岁次己未四月丁未朔八日甲寅,葬佛舍利二十粒,东去大江三十余步。舍利镇寺,普共法界,一切含识永充供养,故立铭记。”根据舍利函记,这是一座高耸30余米七层重檐式中型砖塔。当时的原塔“东去大江三十余步”,即塔东距漓江约60米左右。可见当时的漓江水域,要比现今宽阔得多。

  唐显庆二年建造的舍利塔,一直保存到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遭一场大火,寺焚塔毁。在官署僧纲司和住持的主持下,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l383年),在文昌桥南宁寿寺的主址重建寺宇。接着于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重建舍利塔,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落成。

  重建的舍利塔,一改隋唐遗风,造就了一座具元代遗风的过街式喇嘛白塔。通高l3.32米,坐北朝南,分塔基、底层、塔身、塔刹四层砖石结构,砖砌批灰、全白。塔基为两层方石砌方台,高0.60米;底层为方形金刚座,高5米,边长7.24米,以缠枝花砖装饰,四向辟四券门,相互贯通,中空。门洞八壁墨书《金刚经》文。南面为正门,额塑“舍利宝塔”四字横匾,其它三门均额塑汉、梵等三种文字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四门两侧两旁,分别塑八大金刚之名:东名,赤声、火神;南名,净水、持炎;西名,紫贤、随求;北名,除灾、辟毒。金刚座之上为喇嘛式塔身,下呈八角形、上呈覆钵形,内有回环夹层,有舍利入口,一般舍利安放在塔基地宫,此塔则安放在塔身内腹,其内贮放镇塔铁剑2把,及一批明代盛舍利陶魂罐;塔颈内收,上覆圆形伞盖。顶端五重相轮,塔刹冠以葫芦形铜宝顶,宝顶南面铸有信士永明母邓氏家眷,献“舍利塔顶,同入于南山宁寿寺,永镇山门”、“僧同司都纲汪石、副都纲吴德,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谨记”等60字铭文。可知,此地名原是“南山”。

  这座重新建造的舍利塔,每层都有各种浮雕缠枝纹饰,色调以朱红、丹黄为主,问以青绿,极具元代喇嘛塔的遗风。舍利塔构筑的比例严谨,优美厚重的造型,庄重朴实的风格,与阳江和宁远河的环衬相映,更显示出它雄壮巍峨的气派。

  1982年10月18日,来桂林考察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认为,这是过街式喇嘛舍利塔的精品,只有青海、桂林两座最为精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