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寺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俗称“景州塔”,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景县旧城内西北角,是早已废圮的开福寺内的主要建筑之一。该塔是一座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建筑风格的石塔,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物。该塔是大型砖塔,呈八面棱锥形,共13层,总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塔顶装有铜铸葫芦,高2.05米,葫芦下有铁刹网罩托,高3.3米。刹网与洞户被天风鼓荡,作水涛声,顾有古塔风涛之说。1982年7月23日,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福寺舍利塔相传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以后历代均加以修缮。
从现存的建筑特点、艺术造型和砖石结构等情况分析,此塔应为北宋时期建筑。
该塔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砖砌楼阁式双套筒结构,八边十三层,底边长6.31 米,塔高63.85 米,塔内梯道为穿心式结构,每层辟4个门洞,另外四面做砖雕盲窗。塔身为清水砌砖,塔檐下施五铺作斗拱,上承迭涩出檐。塔刹由砖砌仰莲基座、相轮、葫芦组成。开福寺舍利塔内有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等物。
千年古塔,备经风雨。齐隋重修后,宋、金、明、清、民国都有所修葺。经省古建筑学家,现存宝塔为宋代风格。建国后,有四次维修。1973年春维修时,在塔顶铜葫芦内取出明朝木版佛经3套,释迦牟尼卧式涅铜佛像1尊,随即放入《毛泽东选集》1-4卷。
舍利宝塔,高大挺拔。建筑精美,深受历代游人赞赏,多有登临赋诗者。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曾到此游览,留诗二首。
开福寺舍利塔的修建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代,一说是宋代。
1、明永乐五年(1407年),景州僧正如郎募修,天顺元年(145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汛兵金应龙、承差高如斗捐资补修,知州张一魁重修山门,主持僧正宗瑞置香火二倾八亩五分、宅基三所。清末民初,其东西方丈改为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建国后,成为景县师范和景县中学校址——著名的建筑物有舍利塔、无量殿、千佛阁。
2、关于塔的建筑年代,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版《景县县志》记载,“开福寺古塔上层悬有铁匾,匾内铸有齐、隋重修字样,重修既在齐、隋,其创建当在北魏时代,考:北魏永平好佛,奖励寺庙,浮图之建筑一时全国州郡县希旨承风……景县开福寺之古塔雄伟壮观,世无甚匹,此项大建筑当必在北魏永平年间”即公元508年前后,现铁匾已无存。新中国成立后,维修过4次。1973年维修时,在塔顶铜葫芦内发现明代木版佛经3卷共9册和小型释迦牟尼铜质卧式佛像一尊。二层回廊墙壁捐资修塔石碑碑文有“时大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字样,经有关专家考证,确认该塔为宋代建筑。“齐隋重修”铁匾,可能是宋后之人铸造,图以古为贵。
开福寺舍利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河北省景县州衙西北角(今景县中学)。
开福寺舍利塔位于河北省景县县城西北角,是开福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原有寺院无梁殿、千佛殿等建筑,“文化大革命”中已毁,仅存此塔,属于宋代建筑风格。 舍利塔,平面为八角形,结构十二层(外观十三层檐),二层下施平座,楼阁式砖塔,总高63.85米,占地3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塔基为条石砌筑,塔身为砖砌筒体结构,外围为厚重砖墙,中心砖砌塔心柱,二者之间形成回廊。每层外墙四正面均辟券门,可登塔观景;四隅在二至四层、七至九层设盲窗,盲窗几何图案各异。每层外檐均施砖仿木斗拱,一层下檐形式为五铺做出双下昂,为清代重砌,式样已改变;其他形式均为五铺做出双杪。一层、十层斗拱不出斜拱,二层、六层靠转角铺做之补间铺做出斜拱,三至五、七至九、十一、十二层每面正中补间铺做出斜拱。每层外檐屋面均由砖迭涩而成。一至六层回廊两侧墙上施斗拱支平棋,现多残毁。回廊顶均为砖砌券顶。每层塔心墙均在正中设穿心式蹬塔砖梯,单层砖梯为南北向,双层砖梯为东西向,为减小磨损,在踏步边缘增设90毫米×60毫米硬方木,砖梯盘旋通至十二层。 一层塔中心地面下有一井,是否原为地宫,有待进一步考证。上有一2.26米×2.26米塔心室,四壁施砖仿木五铺做出双杪斗拱,补间铺做出斜拱。塔心室顶由砖迭涩形成藻井。二至十一层无蹬梯二正面分别设一佛龛,佛龛顶内收为四角藻井。塔十二层中心立一直径300木柱支撑塔刹,塔刹为大小不同的3个铜葫芦相串而成,下用铁网罩托。
舍利塔建筑年代久远,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无数次大小地震、水灾考验,至今仍矗立在华北平原,素有“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与沧州狮子、正定菩萨并列为河北三大名胜古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建筑结构形式——八角筒体结构为抗震研究及现代建筑结构造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从一侧面反映了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景州塔与同时期河北省境内的定州料敌塔(宋真宗咸平四年至仁宗至和二年[1001年至1055年])均为现存宋代重要的高层建筑,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式对研究宋代建筑、金代建筑及建筑沿袭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舍利塔造型精美,雄伟壮观,比例匀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十分重要的景观艺术价值,自1991年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海内外大批游人,具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一层墙体酥碱严重,已停止对外开放。其维修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2001年对古塔实施维修后,景州古塔将再展雄姿,迎接海内外游人。 1956年7月9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春,河北省政府拨款对该塔进行了维修,重点修复了十至十二层及塔顶,在塔顶“铜葫芦”内取出明代木版佛经3种九卷,即《大乘妙法莲花经》六卷,《大乘诸品经咒》一卷,《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二卷,取出释迦牟尼卧式铜佛一尊,铁匾5块。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代久远,塔体存在多处隐患,每层四正面券门都有不同程度下沉,造成券门两侧裂缝,塔体剥落酥碱,十二层外部飞檐坍塌,八层楼梯券顶残缺,四层飞檐与塔体严重脱离,危及塔体稳定。 景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库房与文化馆、图书馆在同一楼内,人员复杂,安全系数小。库房面积较小,许多文物互相挤压存放在地上,大量石刻文物只能存放在院内。 遗址周围环境较差,没有形成院落,缺乏统一规划。
舍利塔自建成后,历代均有维修,塔刹内铁匾上刻有“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金天眷二年(1139年)”“元至治三年(1323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条文,一层南面券门上亦嵌有“大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石碑。 1、“九五”以来主要保护内容 2003 年8 月,国家文物局拨款40 万元对舍利塔进行了加固维修。对塔基、台明、一层回廊、券顶、塔心室、塔体内外墙等及二、三层破损严重部位进行了维修。 舍利塔防雷工程。 2、“十一五”期间主要保护内容 开福寺舍利塔维修规划项目主要内容:增加塔基、台明护栏,维修塔内佛龛,塔刹、外檐斗拱、回廊斗拱、塔体回廊券顶裂缝、塔外檐头、登塔楼梯及券顶、塔门券顶等。对塔周围保护区环境彻底进行整治,硬化、绿化、美化,筹建文物陈列馆,修复山门及边门,修建围墙,形成封闭性院落。 新建一座面积300 平方米的符合三级风险等级要求的文物库房。 征地,对遗址环境进行彻底整治,修建围墙,形成封闭式院落,修建董子祠遗址博物馆、董子书院、董仲舒纪念馆。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