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韩金科:就像百宝箱一样,打开一层又一层,宝石函打开以后,露出一个小金塔,在金座子上面有一个银柱子,银柱子上面套着一个白晃晃的东西,在场的人几乎异口同声“佛的舍利”。这个时候,下起毛毛细雨,法门寺的大和尚赶来了,一看到舍利以后,立即跪下来,念经、行礼、瞻礼,久久不起来。他们站起来以后就问:“韩金科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我说:“昨天5月4日,今天5月5号啊”。 “不对,昨天阴历四月初七,今天是阴历四月初八,凌晨两点了,四月初八佛诞日,刚好是佛诞日。”他口中念念有词,“太平盛世,舍利出世,天降甘霖,万事太平”。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陆续又有三枚舍利面世。所有的文献都表明,法门寺地宫佛祖真身舍利只有一枚,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四枚呢?
公元820年,又到了三十年的周期,唐宪宗按例迎奉舍利,这已经是唐代皇室第五次迎奉舍利了。然而,对于皇帝的行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刑部侍郎韩愈就在举国上下一片狂热的气氛中,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谏佛骨表》。“臣听说陛下命人从法门寺迎请佛骨到皇宫,又准备了盛大的典礼,并在京城寺庙连日供养。臣虽愚钝,但也明白陛下并非迷信佛教,只是为天下苍生祈福罢了,但是普通百姓是很容易被迷惑的,他们如何能理解您的苦心呢。百姓为表虔诚烧头烧手、散尽家财、放弃正业,如不制止,局面不可收拾啊……”。
在大殿上,韩愈奏称:汉明帝时才有佛法,此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唐宪宗驳斥道:太宗开启佛骨,始有贞观之治;则天皇帝迎请佛骨,才有大唐强盛。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这不是咒我。
震怒的唐宪宗下令处死韩愈,经百官求情,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是韩愈离开京城时最后的感叹。关于韩愈谏佛骨一事,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其实韩愈精通佛学,他反对的只是对佛的盲目迷信。
二十多年后,中国佛教一场空前的劫难终于降临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焚烧经卷,拆毁佛像。如有人送一钱者,脊杖二十,如有僧尼受一钱者,脊杖二十。科违敕罪,当时决杀。
公元840年,唐武宗继位。他一反前朝作风,大举荡灭佛教。唐武宗年号会昌,由他发起的这场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唐朝多位皇帝尊崇迎奉的真身舍利首当其冲,成为这次灭佛运动的牺牲品。
唐武宗为什么以如此极端的方式,颠覆了大唐帝国历代皇帝的信仰呢?从法门寺出土的这块记录地宫文物的清单上,或许能找到答案。
这些供奉真身舍利的稀世珍宝,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僧侣。其中一位叫智慧轮的唐密高僧的供奉之物仅次于皇帝,其他皇亲国戚、文武重臣都无法与之相比。
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这是年轻的唐武宗登基之时面对的情形。经过二百多年空前的发展,寺庙已经成为唐帝国最大的财富所有者。不仅如此,高僧对于帝国政治走向,也拥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物极必反。
佛祖真身舍利被毁了;四千六百多座寺庙被毁了;不计其数的佛教经典被毁了;二十六万僧尼被迫还俗。
当灭佛行动还在进行中,唐武宗突然暴病而亡。唐代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惨烈的劫难宣告结束。中国佛教还能恢复元气吗?
又是一个三十年,曾经强盛无比的大唐帝国已经如同垂死的病人。此刻,皇帝是唐懿宗,有什么办法安抚动荡的国家呢?
唐懿宗的父亲唐宣宗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儿子的同时,也留下了这样的嘱托:世道不好的时候,人心思变,如果没有佛教使百姓安守本分,那么勇敢的人将会奋起斗狠;智慧的人则会策划阴谋;而阡陌上的贫民将会揭竿而起。
佛教似乎已经成为晚唐皇帝们的一棵救命稻草。
或许揣摩到皇帝的心事,一个叫师益的高僧,请求在法门寺地宫结坛作法。此时,距离唐武宗毁灭法门寺真身舍利已经将近三十年。在没有佛骨的地宫里结坛作法,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请求,唐懿宗还是同意了。
一个惊天的发现,在法门寺地宫西北角,师益找到了佛祖真身舍利。佛祖真身舍利并未毁于会昌法难,那么会昌法难最黑暗的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僧澈撰写的志文碑里,只有语义模糊的推测:昔日唐武宗灭佛,毁坏焚烧的佛教圣物无数。在毁灭佛祖真身舍利时,砸碎的却是仿制品。人们把仿制品的碎片,呈给皇帝复命,这是君子的智慧。
然而,众多的谜团依然没有破解。当年,唐武宗向谁下达了毁灭佛骨的命令?法门寺的僧人们是怎么得到这个消息的?这仿制的舍利是何时造好的?这一事件的策划者是朝廷派来的官员,还是法门寺的僧人,或是双方共谋?这个秘密为何直到将近三十年后才告揭开?揭开这个秘密的师益禅师,究竟是知情者还是无意为之?
无论怎样,敢冒诛灭九族的欺君之罪,保护佛祖真身舍利的人,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智慧,更是虔诚的信仰。太多的秘密,僧澈的志文碑都没有答案,但志文碑讲述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1987年考古学家们发现的四枚舍利中,有三枚是为了保护真身舍利而造的仿制品,那么究竟哪一枚才是佛祖真身舍利呢?
在安放四枚舍利的容器中,这是一个最不起眼的。
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韩金科:铁函打开以后,里面有一个镏金函。镏金函上面有宝珠、水晶珠。宝函打开以后,里面是一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散架了。檀香木函里面是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面是玉棺。玉棺里面这一枚舍利,在镏金函上面记载的清清楚楚,是佛的真身舍利。当时朴老(赵朴初)对这四枚舍利,他叫灵骨有三个影子,恰如一月映三江,都是佛的圣骨。灵骨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照到三条江里面,同时又有三个月亮,和天上月亮一共是四个。一月映三江啊。
在学佛者心中,三枚影骨与灵骨一样,都是佛的化身。在佛经里,甚至一粒米、一颗沙、一根草也都可以视为舍利。只要心中有佛,佛就无处不在,不必拘泥形式上的真伪。
公元873年春天,皇帝下诏迎奉法门寺佛祖真身舍利,被会昌法难一度中断的佛教大典将再度上演。
法门寺出土的这尊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为迎奉舍利特命宫廷作坊“文思院”精心打造的。菩萨手中捧着的是一块镏金文匾,上面写着皇帝向佛祖许下的愿望——祈愿自己万寿无疆;祈愿李家子孙万代相传;祈愿万国来朝;祈愿天下太平。
佛主会帮助皇帝实现愿望吗?
《资治通鉴》记载:“自京城至法门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仪卫之盛,过于郊祀……”这是唐代历次迎奉佛骨中最盛大的一次。
皇室、官吏、僧侣、百姓竞相向佛骨供奉奇珍异宝。这只银盒来自江西;这只精美的银笼子来自于偏远的岭南;而这只用于浴佛的银盆来自江南,是浙江西道节度使供奉之物。由这些出土于法门寺的文物可以了解到当时各地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水准,更可以感知,当年大唐王朝举国上下那种崇佛的气氛。
4月8日,舍利入京城,皇帝亲自在安福门跪拜迎接。《资治通鉴》记载:唐懿宗,降楼膜拜,流涕沾臆。
为表虔诚,皇帝献上了这支双轮十二环的锡杖。锡杖,最初是为了驱赶蛇虫,或为化缘时震动发声引人注目之用,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佛教重要的法器。双轮十二环属于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世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在法门寺地宫发现之前,日本藏有一支白铜头六环锡杖,曾号称世界锡杖之王,然而无论工艺还是等级,与法门寺出土的这支相比都逊色许多。
两个月后,礼佛盛典仍在进行当中,唐懿宗却病倒了。在遗嘱里,皇帝再三强调:葬礼切在简约,不得以金银锦绣文饰丧具。千疮百孔的大唐帝国,交到了这个十二岁的孩子手中,即唐僖宗李儇。因排行第五,在宫中被称为“五哥”。
“五哥”这个昵称出现在法门寺地宫的这件文物上,与它同时出土的是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唐代宫廷茶道就此重见天日。
唐僖宗将刻有自己昵称的茶具供奉给法门寺佛祖真身舍利,表达的是和父亲一样的心愿——企盼大唐帝国重振雄风。
公元873年冬天,唐僖宗下诏将佛祖真身舍利送还法门寺。京城百姓叹息道:不知再见复在何时。
法门寺地宫里,佛祖真身舍利,一枚灵骨和三枚为保护真身而制的影骨,以及两千多件来自皇室的奇珍异宝,由唐密高僧智慧轮主持,按照神秘仪轨布置而成。这是供养佛祖舍利最高坛场,称为曼荼罗。
内殿首座高僧僧澈,接受皇帝的命令,为送还舍利起草志文碑。在志文临近结束的时候,僧澈这样赞叹地宫景观: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
“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捻而兵戈息”,当传说中的这个周期再次来临的时候,却不见了虔诚的唐朝皇帝。因为曾经如同神话般强盛的大唐帝国就在这个时候灭亡了。
法门寺地宫的秘密就这样埋藏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
法门寺第一枚舍利面世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初八,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
2006年,佛诞日前夜。数千名佛教信众齐聚法门寺,点燃莲花灯,纪念佛祖。
佛经说:“故佛所言,如灯传照”。佛法如灯火,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正如释迦牟尼临终前的嘱托:我真正的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会消逝,但真常的法身却永恒,见到形躯的我,你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