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婺城(二首)
孤云徒自类行踪。高指金华思不穷。日慕轻帆映秋色。沙禽啼断一江风。
婺溪烟景称生涯。轻泛兰舟意未赊。八咏清风好相继。碧云流水是诗家。
送文用庵主归旧隐
太白峰前旧隐基。杉松寒翠滴无时。经年抛却又归去。再听岩猿只自知。
送显冲禅者之霅上觐兄著作
选佛选官应在我。难兄难弟不唯他。汀华岸草芳菲日。远远清风争奈何。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玄沙和尚
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著袈裟。祖佛位中留不得。夜来依旧宿芦华
偶作
拾翠寻芳烈夜灯。芦芽穿膝笑无能。飞泉冷淡与谁听。空落断崖千万层。
送僧
路岐长草带青青。云片相兼野思生。多谢春风莫吹散。等闲为盖赠君行。
送纯禅者
莎萝雨滴苍苔痕。前峰后峰啼断猿。携筇别我下层翠。何处静敲仁者门
和顽书记见寄
古松吟绕石磷磷。汤惠休辞岂易闻。红叶写成藏不得。暮风吹断碧溪云。
送允诚侍者
飞泉列岫压穷野。冷碧寒青光斗射。片云片石何太高。为谁留在长松下。
送僧
古藤枝寒索索。方倚靠又拈却。海阔天遥非等闲。风前曾共孤云约。
送清禅者
瘦藤春云深。天涯去无侣。时笑野泉声。似共流莺语。落落风规今古情。
相逢会有知音举。
辞于秘丞
永夜潜思槁木身。蓬仙门馆渐经旬。虽干清政为高客。争奈白云无主人。岩泻瀑泉机未息。雨零寒叶梦犹频。此时贤宰容归去。古像焚檀祝有因。
送僧
凉飙新叶坠岩阴。禅起高秋别翠今。孤月冷光清有兴。断云闲影合无心。瓶分吴浪情何极。钵化膺门道更深。好是却回旧房日。倚栏同看橘铺金。
往复无间(十二首)
平旦寅。眹兆之前已丧真。老胡鹤树渐开口。犹举双趺诳后人。
日出卯。万国香华竞头走。邯郸学步笑傍观。岂知凶祸逐其后。
食时辰。大向那堪列主宾。维摩香饭本非赞。怪他鹙鹭独生嗔。
禺中已。荆棘园林遍大地。南北东西卒未休。金刚焰复从何起。
日南午。寥廓腾辉示天鼓。郁头蓝已定全身。何假周行夸七步。
日昳未。碧眼胡来欺汉地。九年计较不能成。刚有痴人求断臂。
哺时申。急急趒生路上人。草鞋踏尽家乡远。顶罩烧钟一万斤。
日入酉。室内覆盆且依旧。尘尘彼彼丈夫儿。井中之物同哮吼。
黄昏戌。寰中不碍平人出。瓦砾光生珠玉闲。将军岂用驱边卒。
人定亥。六合茫茫谁不在。长空有月自寻常。雾起云腾也奇怪。
半夜子。樵唱渔歌声未已。雨华徒说问空生。高枕千门睡方美。
鸡鸣丑。贵贱尊卑名相守。忙者忙兮闲者闲。古今休论自长久。
送僧
岩泉高锁黄金宅。衲卷秋云古标格。离歌谁赠欲行人。遍界同为一宿客。春色依依日杲杲。南北东西好看好。闹市拶笑娇尸迦。草头青点俱胝老。阿呵呵。人间天上不知他。粝竭节有顶门眼。归去清风拂薜萝。
寄李都尉
水月拈来作者殊。东西南北谩区区。也知金粟李居士。端坐重城笑老卢。
寄池阳曾学士
山万重兮水万枝。堆青流碧冷便宜。算来免得生遥恨。不在诗情在祖师。
寄四明使君沉祠部(二首)
露冕民谣物物成。江山千里古风清。曹溪客是无机者。日在深云听颂声。
苍苍德也亦如斯。政化全归副倚毗。十万人家写春色。不知谁解立生祠。
寄内侍太保(二首)
千尺岩泉喷冷声。草堂云淡竹风清。蒲团时倚无他事。永日寥寥谢太平。
萝龛藓室狎猿猱。忽捧纶言挂紫袍。恩大不知何以报。五云天上望空劳。
寄曹都护
故国休言万里程。为官为释且分明。道存不必曾倾盖。俱有清风匝地生。
送僧
虎角深藏不待时。全机曾许雪林知。如今百越拈来也。草偃风行是信旗。
寄灵隐惠明禅师(二首)
千峰影里叶初凋。极望还将慰寂寥。也谓毫端不相隔。秋云秋水奈遥遥。
海峤生片云。有时忽如盖。不挂飞来峰。悠悠拟何待。
送益书记之霅水
白苹汀是旧家乡。归兴兰舟泛渺茫。日暮沙禽啼欲断。不知谁在碧云房。
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五
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六
参学小师文政编
三宝赞(并序)
予天禧中。寓迹灵隐。与宝真禅者为友。或游或处。固以道义相揖。投报相袭。冷冷然自乐天常之性也。一日真公谓予曰。愚近偶作三宝赞三十韵。宜请赓唱。因披阅加叹。率尔而继之。类蚀木也。俄属分飞吴楚。将二十载殊不复记忆。真公不以事旷诚隔远。远附僧如衍而至。再窥荒斐愧慰多集。且夫圣人之立言也。必眹虚必冥奥。使文外之士同振古风垂千万世。又焉知来者及之不及道在其中也。斯之赞辞。曾不沽不待。但遐仰觉皇宗致禅徒。告而行之。得不曲为序引。
佛宝
甘蔗流苗应刹尘。觉场高发利生因。紫金莲捧千轮足。白玉毫飞万德身。孤立大方资定慧。等观含类舍怨亲。挨星相好中天主。匝地名闻出世人。螺发右旋仙岛碧。月眉斜印海门新。鸾翔凤舞非殊品。象转龙蟠绝比伦。璎珞聚中腾瑞色。华鬘影里夺芳春。慈仪恋望知何极。梵德言辞莫可陈。胸字杳分无量义。顶珠常照百由旬。双林孰谓归圆寂。坐断乾坤日见真。
法宝
后得智生功德聚。大悲留演润禽鱼。贯华虽自科千品。标月还归理一如。过量劫应期广布。刹那心合未忘书。四衢道内抛红焰。五欲波中绽白蕖。排斥众魔登寿域。引携诸子上安车。义天星象荧荧也。辞海波澜浩浩欤。违背此恩难拯拔。遭逢末世岂踌躇。闻来半偈须相学。惜去全身莫共居。飞辩恨曾亏激问。赜幽欣且免长嘘。生生顶奉辉心镜。廓照尘劳信有。余。
僧宝
方袍圆顶义何宣。续焰千灯岂小缘。华雨座前犹滞相。虎驯庵畔尚稽诠。岩栖冢宿难依望。鹤貌云心迥洒然。宝杖夜鸣寒峤月。铜瓶秋漱碧潭烟。名标练若澄諠猾。迹念昏衢警睡眠。林下雅为方外客。人间堪作火中莲。情高不是超三际。道在非同入四禅。浮世勉谁知逝水。深峰甘自听飞泉。苾刍草馥僧秖后。玳瑁盂传古佛先。珍重觉皇有真子。坤维高步列金田。
夏寄辩禅者山房
枕箪云作屏。必固黄金宅。轩窗月为昼。岂止虚生白。麟龙愧头角。雕鹗惭羽翮。庶拟群类心。在宽如在窄。
和钱太博见寄觅山药
文柄谁持合自持。忧民风概乍清羸。禅林草药如为效。愿见皇家急诏时。
圣君鸿业在扶持。日角龙章固不羸。擒藻玉堂归未晚。百华开赴御筵时。
送钱太博应贤良选
贤才当召试。彪炳对吾君。千古不遗恨。八元应主文。岸花明列施。天籁拂微云。后夜观垂象中台位已分。
答天童新和尚
中峰深且寒。欹接海边岛。松凋不死枝。华折未萌草。飞瀑吼蛟宫。幽径分鸟道。伊余空寂徒。浮光寄枯槁。冥游天地间。谁兮可寻讨。孤立云霞外。谁兮可长保。兹来仁者来。还称大白老。何策扣岩扃。重席展怀抱。示我商颂清。休夸郢歌好。报投渐抒辞。难以论嘉藻。
和颂
玲珑岩古寺。冠乎明越境。海眼通洌泉。天心耸危岭。尝游兴未阑。遐想神忽凝。彼士真觉雄。相邻不孤迥。吾爱济横流。孰云烦虑屏。吾爱整颓纲。岂止浮根静。栖梧瑞九苞。追风骏十影。顾我不争衡。与谁闲斗茗。乘时既磊落。照世非昏暝。伫为王者师。三千统摩顶。
赠别太臻禅者
武陵山来何秘邃。元化功兮不容易。坛曾善卷韬龙光。洞亦桃华副麟趾。仍思昔日吾祖浩浩提纲宗。消息旷断寰宇空。又闻高大舜让公器。祥瑞却生芦苇丛。人由境兮冥道德。境有人兮分玉石。臻禅本自偃殊方。忽向其中诞孤迹。迢迢海甸来寻我。一十二年同冷坐。羽翼抟风今是时。拂尽天云乃飞过。
云门俱字
百草头何太极。重与禅徒下锥刺。云门俱字好参详。雪峰辊毬亦端的。黛非青兮蓝一色。辰锦砂兮敢言赤。紫罗帐里有真珠。曹溪路上生荆棘。还会么。此时若不究根源。直向当来问弥勒。
僧问四宾主。因而有颂。颂之。
如何是宾中宾。云满面埃尘。又曰噫。
颂
宾中之宾。少喜多嗔。丈夫壮志。当付何人如何是宾中主。云兆分其五。又曰引。
颂
宾中之主。玄沙猛虎。半合半开。唯自相许如何是主中宾。云月带重轮。又曰收。
颂
主中之宾。温故知新。互换相照。师子颦呻如何是主中主。云大千捏聚。又曰揭。
颂
主中之主。正令齐举。长剑倚天。谁敢当御。
都颂
宾主分不分。颟顸绝异闻。解布劳生手。寄言来白云。
令僧把衲
七八既难直须教透。来不在前去不在后。粗细自看紧缓相就。一日圆成呈似君想得诸方未知有。
送知一入京兼简清河从事
六月千江水似秋。片帆高挂岸云收。行行莫谓朝天阙。况倚文星在巨舟。
送德[王+民]山主
溪山春色映云袍。爱住隍城意转高。翻笑忘机自安者。不能垂手入尘劳。
送僧(二首)
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
祖域高亲日未央。家林归去意何长。旧交不识初相见。曾振沧溟夺夜光。
送崇己阇梨归天台
石桥云瀑冷相侵。苏径萝龛入更深。却羡搘筇远归去。半千尊者是知音。
送邃悟上人之会稽
百越江山冠九州。如屏还愧谩相褒。惠休此去多吟赏。羸得清风价转高。
送僧(四首)
乘兴飞帆别翠峰。水光春静冷涵空。到人若问曹溪意。只报卢能在下风。
禅石飞流溅碧莎。利生还喜下云坡。途中若立三千客。剔起眉毛不在多。
栴檀林里振金毛。四顾清风拂几遭。曾许全威作云雨。不知何处是尘劳。
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桧生风触神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谁看。
寄员外黄君
碧岫层层列杳冥。涟漪环绕贲寒青。韬藏未识古君子。空仰嘉声过洞庭。
送僧
五色祥麟白月轮。乘时应不念离群。松根石上未归日。谁看暮山飞断云。
寄刘秀才
远远飞来一幅书。愈风诚重复何如。相逢相见未期日。目断千山插太虚。
送僧
古之别今之别。目对春江倚寥沈。三树两树啼断猿。千峰万峰落残雪。华蒙蒙雨蒙蒙。坤维步步生清风。
闻百舌鸟送僧
曾来芳树几回飞。烟霭初晴又见伊。巧语向人莫相笑。知音知后更谁知。
送中座主入广
船主船中寄惠持云霞无迹共依依。海山见说多嘉赏。莫便因循忘却归。
送陇西秀才入京
国器难藏孰可知。携来书剑莫迟迟。明年桂籍登文阵。夺取龙头更是谁。
送僧
雪残春岛路迢迢。水静云开见碧霄。别后谁同此深意。只应孤月共寥寥。
因仰山气毬颂
四大假合非虚妄。儱儱侗侗为一相。东西南北不相知。留与衲僧作榜样。
赴翠峰请别灵隐禅师
临行情绪懒开。言提唱宗乘亦是闲。珍重导师并海众。不胜依恋向灵山。
送僧归闽
雪老当年曾入岭。真禅今日又思乡。孤帆隐隐曾唯我。月照夜涛空渺茫。
送僧
春风歉拂拂华正飞。红霞碧霭笼高低。越山日暮少林客。应听子规深夜啼。
寄陈悦秀才
水中得火旨何深。握草由来不是金。莫道庄生解齐物。几人穷极到无心。
寄钱塘观音朋山主
远念依依阙附书。还同秋水淡相于。冲云况是曾无定。几掩寒蟾出太虚。
送僧
极目春光水照空。岸莎汀草碧茸茸。三千里外生灵望。独倚寒藤振祖风。
春日示众(二首)
门外春将半。闲华处处开。山童不用折。幽鸟自衔来
门外春将半。闲华处处开。山童曾折后。幽鸟不衔来。
寄乌龙长老
雪带烟云冷不开。相思无复上高台。江山况是数千里。只听嘉声动地来。
寄太平端和尚
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华发寻常事。松本青青雪里看。
送僧
千峰雨雪时。别我情何极。不知天地间。更有谁相识。
因官人请升座
晓天云静冷涵霜。满槛风清敌夜光。莫谓座间人不识。孤明孤影射虚堂。
因金鹅和尚语药病
药病相治见最难。百重关锁太无端。金鹅道者来相访。学海波澜一夜干。
赋冲云鹞送僧
侧翼雄飞天势阔。电闪星流太轻脱。南北东西相对看。千里万里阿喇喇。
风幡竞辩(二首)
不是幡兮不是风。衲僧于此作流通。渡河用筏寻常事。南山烧炭北山红。
不是风幡何处著。新开作者曾拈却。如今懵懂痴禅和。谩道玄玄为独脚。
渔父
春光冉冉岸烟轻。水面无风钓艇横。千尺丝纶在方寸。不知何处得鲲鲸。
牧童
呕啊唱与那鸣咿。百草拈来斗不知。日晚骑牛未归去。指前坡笑又嘘戏。
送僧
岩房高下折寒梅。极目寥寥雁影回。相别相逢竟何事。一声江上发春雷。
寄天童凝
经旬抱疾阻春霖。莎砌重重藓晕侵。曾约偕游未能得。暮山空锁碧云深。
送僧入城
云笼碧嶂月笼台。此去城中早晚回。不为佛光谒韩愈。问君何事出山来。
病中寄诸化主
雪里梅华见早春。东西南北路行人。不知何处圆蟾夜。同念山头老病身。
和于秘丞见召之什(二首)
民瘼求来吏放闲。万家深夜启重关。斋中既是清凉国。应笑支公别买山。
垂垂甘自养衰残。度岁无人到竹关。何幸文星枉嘉什。殷勤相唤出层山。
和王殿直见寄(二首)
华野非殊古所难。得安闲处未为安。大方无外谁相到。空笑重云锁碧峦。
清风凛凛字人官。堪对弥天释道安。不日归朝狎鸳鹭。也须音问寄层峦。
送僧
澄江依桌碧光流。风冷蒹葭雨乍收。别夜新吟许谁约。白苹汀上月陵秋。
送僧归永嘉
韶石曾披此性灵。三年孤与急流争。永嘉旧隐今归去。堪听海涛中夜声。
兔角柱杖
少室传来兔角杖。千圣护持为顶相。虎踞龙蟠势未休。云影山形冷相向。有时闲倚在处空。寥寥匝地凝秋霜。有时大作师子吼。德峤临济何茫茫。今日提来还不惜。分明普示诸知识。解拈天下任横行。高振风规有何极。
送从吉禅者
君不见行路难亦容易。握草为金不为贵。难曾平地涌波澜。易复到处列祥瑞。堪笑堪悲能几几。天上人间立高轨。兄弟十字越参星。一义同心淡秋水。因忆韶阳古风骨。石火电光迟出没。隔身之句是程途。扣门之问非窠窟。殷勤报君君记取。方外周游看爪距。虎狼丛不遇知音。剔起眉毛便归去。
寄承天长老
道义相资复是谁。岩房深夜思迟迟。海山云静见孤月。高照婺城人不知。
送僧
古路枝分列洲渚。纲兮领兮若为举。病眼方开忽送人。落华惊断山禽语。亲禅客亲禅客行复行。独步坤维消此情。
送因大师
瘦藤清对紫方袍。闲步坤维意转高。若到慎江人借问。金轮王子是吾曹。
送实师弟
天伦曾重意难分。争奈孤踪若断云。去去休同亮禅者。西山一入杳无闻。
送新茶(二首)
元化功深陆羽知。雨前微露见枪旗。收来献佛余堪惜不寄。诗家复寄谁。
乘春雀舌占高名。龙麝相资笑解醒。莫讶山家少为送。郑都官谓草中英。
赋月生云际送诚监寺
皎洁离云鹤梦时。孤光还与雪相宜。金盆后夜重垂影。拂尽天风不自知。
送僧之金华兼简周屯田
瘦藤轻屦藓衣并。路过危峰截杳冥。若到金华拂云雾。不应容易见文星。
送僧之永嘉
故园不是阻天涯。华木光中见独归。蜃水鄞江人莫问。月分春浪冷依依。
寄送凝长老
德不孤兮必有邻。四明留住是因循。如今高步钱塘境。只许灵山个老人。
放白鹇
朱冠青戢雪为毛。不近鸾凰意亦高。放你云林莫回首。如今何处是仙曹。
喜禅人回山
别我游方意未论。瓶盂还喜到云根。旧岩房有安禅石。再折松枝拂藓痕。
送僧
七尺岩藤握便行。旧山归去几多程。相逢忽问迢迢意。应发春雷动地声。
送僧归天童
峨峨太白峰。倚翠列霄岸。羡君乘兴归。恁栏与谁看。
和僧推官示嘉遁之什
少微星出古风还。匝地声光不掩关。三馆峻迁同陌路。九华高卧是蓬山。岩莎步入祥麟稳。海树飞来白凤闲。只恐致君休未得。蒲输重到薜萝间。
经古堰偶作
出城四十里。古堰若天外。飞桌清浅中。孤影自相对。
谢张太保见访
老病还同叶半凋。经旬门掩夜萧萧。海城都护曾垂访。一片清风慰寂寥。
送宗朴禅者
洞庭乳窦皆泉石。抱疾何缘寄幽迹。曾列狂机一二三。东山西岭非相识。屈
指颦眉不可寻。雪飞雨散空沉沉。如今转觉流年隔。强把冥悰苦搜索。纵止言欺白雪辞。宁忘笑与黄梅客。朴禅者朴禅者。珠月有光惭照夜。
送尚辞
浮屠之子。履道为贵。天兮地兮。何泰何否。动无饰非。静还雕伪。辞也云行。后生可畏。
歌寄留英禅德
当时临济辞黄檗。或指河南或河北。英禅此日下中峰。机案曾焚笑仍则。九苞一角惭称瑞。导月观星亦非意。争似韶阳振古风。半途未肯还希冀归去来归去来。飞泉浩浩声如雷。
送小师元贲
愧尔求师。为吾弟子。学虽无闻。道亦可拟。平飞辩月。照复流水。斯意斯言兮如不忘。行行鳅拂拂兮步兰芷(善应殊宗吾不知也思之。)
送丈佶归庐岳
春色未深。兴无迟早。瓶谢九江。峰寻五老。到日攀萝独上时。依依莫忘海山脑。
送侃禅者之丹丘
石桥多古迹。路险少人过。如同白日闲。冷拂青苔坐。寒老若相逢。为吾略嘲破。
送实山主
野水春山风光极目。千里万里太迟太速。绝域澄澄兮非犀炬可照。希声杳杳兮非凤胶可续。叶落华开知不知。人天景行为高躅。
示众
丫角女子白头丝。报你诸方作者知。借问住山何境界。春风拂拂春鸟喧喧。翠峰不能助发。心印却是他传。
和范监簿(二首)
吏散帘垂思莫穷。山光溪影恣相容。谁夸靖节偏栽柳。自笑隐居高听松。丹阙尚遥芝检密。讼庭闲列藓华重。岩间野客虽多病。终再携筇谒士龙。
品汇不自适。善政还可寻。县楼清夜上。岛月思云侵。谁有古菱华。照此真宰心。
因香严和尚
我有一机禅子。须知烁迦罗眼。总是胶黐若人。借问伏惟伏惟。
送雄直岁
罢参还欲勘诸方。竿木随身不易当(是则俱行非则擒下)。翻忆古来兴化老。主宾用尽力牵羊。
为道日损
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疏古
我有面镜。到处悬挂。凡圣不来。谁上谁下。
访俞秀才
万叠云山未得归。寂寥心许老卢知。江城雨雪书名纸。不谒鸿儒更谒谁。
再酬
万卷无书道用归。闲文公也未须知。倚天长剑如重战。更有龙头复是谁。
留暹首座
从龙为雨复清闲。片段依依水石间。渐问秋风欲吹散。不能留得覆青山(不惭问者为我留之。)
送俞居士归蜀
何处深栖役梦频。青城抛却数溪云。如今老大归难得。只写情怀远送君。
和王殿丞蘡粟种之什
纤纤圆实占芳春。得自侯门胜楚珍。开叶开华人不会。百千年是等闲身。
和江桥晚望
公余纵目望江山。万化穷来罔象间。闻说圣君将下诏。未容清淡与僧闲。
病起示众
门掩还同岁月摧。石窗经雨积莓苔。一床枕簟净名老。时见断云孤月来。
送麻居士
纱帽山仪白苎袍。远披孤顶近吾曹。携来七尺霜前竹。划断天云不放高。
酹李校书
一回辞我一回吟。眷恋岩丛意转深。翻谢霜松不凋落。与君同有岁寒心。
苦热中怀寄永固山主
火云高下影相连。几欲披寻恨不前。无限清风无处问。只应迟步绕林泉。
送元安禅者
群峰杳蔼留不住。远道依依只藤屦。旧隐萝龛付与谁。寒猿后夜啼高树。
赋病鹤送奉伦禅者
欲飞飞未得。冷泊杉松枝。如何垂天云。远远同一涯。
偶作
列岫霁新雨。恁栏只澹交。夕阳明远水。秋叶露空巢。思极曾无玷。神清未动爻。只应千古意。谁得共云坳。
谢鲍学士惠腊茶
丛卉乘春独让灵。建溪从此振嘉声。使君分赐深深意。曾敌禅曹万虑清。
因游育王亭寄牧主郎给事
冷翠千万峰。当轩列如黛。蒲团及禅板。永日澹相对。彤云曾无机。烧松亦成盖。远谢幽隐情。难与台星会。
送遇能禅者
湖绕严城列象宽。万家台榭水光寒。片帆隐隐生遥极。谁问曹溪意转难。
送觉海大师
秋云岩叶两悠悠。半逐风驰半水流。恁问禅家有何意。不知方外若为酬。
送曾侍禁
冷匣秋波射斗星。铁衣随从古霜清。宣池莫问常年事。一片威风动地生。
病起酬如禅德
大明一寸光。腐草一何假。人命呼吸间。诚哉是言也。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朱舍。寄问诸苦源。来者不来者。
送云禅德
古之送人言作怀宝。我惭老病困乏辞藻。熊岭迢迢兮曾立夜雪。谢池依依兮笑生春草。头角麟龙安可论。清风步步应相讨。
送久禅德归兰亭
右军墨池月。照我复照谁。千里忽相到。中峰多病师。
送羲大师
岩房抱病经一月。门有诸生阻来谒。长往之期犹未能。七十之年更何说。若耶溪老忽留语。溪上旧游且归去。春风拂拂兮兼断云。弱柳依依兮带轻絮。古今离恨虽如此。动静于吾亦多意。高握霜筇独步时。音书莫忘远飞寄。
酬海宗二侍者(二首)
荪之得兰。其道匪难。扶吾病起如珠在盘。一兮二兮自看谁看。
兰之得荪。其道必存。扶吾病起古风入门。二兮一兮且论勿论。
谢郎给事送建茗
陆羽仙经不易夸。诗家珍重寄禅家。松根石上春光里。瀑水烹来斗百华。
送山茶上知府郎给事
谷雨前收献至公。不争春力避芳丛。烟开曾入深深坞。百万枪旗在下风。
送郎侍郎致政归钱塘
帆挂西风别海城。二疏千古道相应。谁夸富贵沽时誉。自笑经纶作技能。残叶赋题红片片。远山供望碧层层。武林到日符嘉遁。高访岩扃只许僧。
山行逢勤禅德
乳岩秋日无他作。策杖层层止寥廓。四顾有人分野情。一点彤云起深壑。藓石迟迟略轻踞。逢个衲僧忽骤步。频唤回头不肯回。及至回兮眉卓竖。阿喇喇。千里万里横该抹(咄)。
送小师元哲
老卢之子四三二一。将欲振飞卷比丛室。松凌霜兮运青。水带岩兮流急。南北东西云开见日。
永丰庄新植径松忽二本邻偃抒辞纪之双偃松何似。螺文结数遭。清声虽竞发。寒影不相高。对客圆分盖。孤禅翠滴袍。若教图画得。争奈有萧搔。
送白云宣长老
鄞江秋晚忽成春。况有台星作主人。去去高携古刀尺。二千年运续芳尘。
送亲禅者
万木带秋声。古今念睽别。我有赠行意。临行为君说。重岩休滞云。远水且观月。生生知不知。天风助清彻。
送显冲禅者
聚散非常准。古今亦标格。如何无事人。还似未归客。秋风生群林。野水资寒色。谁兮谢寸阴。观彼青山白。冲禅行复行。五叶待时折。
送天童普和尚
迢迢别海涯。帆挂杪秋时。岛树落寒叶。人谁访祖师。浪开游象急。天阔过鸿迟。早晚归林下。千徒不共知。
张秀才下第
得第何人愧不平。道存颜巷亦为荣。应知未丧斯文也。且把新诗乐性情。
寄久监收
田中稻熟及时收。颗粒圆成免外求。一日归来古岩上。白云红树共悠悠。
暮冬夜坐寄岫禅者
碧落无片云。虚庭积深雪。负春还有谁。彻曙对孤月。岩松影拂翠。不断瀑水声。来听忽绝岫。禅岫禅知也如未知。八面清风远远待时说。
寄崇寿怀长老歌
寂住峰兮触星斗。寂住师兮古为道。死中得活未轻酬。不许夜行投晓到。蔼
蔼声光一百年。吾其后兮吾其先。振领提纲笑多事。掩扉塞路空依然。龙朔老卢同兀兀。土为貌兮金作骨。万国争求肯便行。我要重新敲铁佛。东西南北休云识。枯槁冥冥颇相忆。天外清风结阵来。狂歌远寄从抛掷。
送廷利禅者
雪峰孤顶谁家路。上兮下兮复何故。曾列三千一半徒。我今独满当时数。鲸麟麟龙鳞鳞。坤维高步生清尘。休云裴相慕黄檗。额有圆珠七尺身。利禅者利禅者。倚天长。剑应牢把。或谓风云不再来。谁为苍苍分昼夜。
送倧禅者
涪江怒激鲸鳌宅。岌岌三山大倾侧。冥数俄然一个来。步武群方作禅客。振声谓我分纲宗。今兮古兮何匆匆。今吾强为抉辞句。句句字字凛凛生狂风。拂散四七单传之落叶。扫荡二三直指之流蓬。似带微芒敢未剿绝。寒木在握兮全机可笑。秋水横按兮半提可灭。使八极顶目者不自争衡。见斯人兮驾御昂卉。
送鼎禅者
落落禅家流。携筇卷云毳。别我振辞锋。夜堂消祖偈(鼎禅之句)。霜天飞一鹗。目对弹其滞。春岸立千峰。指也乎其势。行行复行行。清飙起兰蕙。
观泉送演禅者
云根漱野泉。照空复照月。冷声曾未消。飞澜似相别。岩近生风雷。天遥新冰雪。演禅乘兴知不知。源流依依共澄洁。
答忠禅者
一字七字三五字。万象穷来不为据。夜深月白下沧溟。搜得骊珠有多许。
和陆轸学士夏日见寄
良牧归诗匠。雅风消郁蒸。官清难滞爵。吏散远同僧。棠树非烟合。仙槎碧浪乘。因思穷万化(使君早制圆明鉴图冠之序引或闻或见令人旷达。)千古更无能。
送化主
春色依依笼远树。卷衲搘藤瞬轻屦。尘世茫茫无限人。不知谁问曹溪路。
送通判刘国博(黄甲)
为星当贰职。权化不相饶。白屋如多恨。清风何处消。岸鸥窥列旆。天辟看升朝。别有生灵意。寒枝未变条。
送别陈秘丞古意
悠悠层山云。断兮仍复续。离离双岸草。变兮且兼绿。如何苦雪霜。后凋蠹松竹。松竹有节操。雪霜无伎俩敢折岁寒枝。赠君作嘉赏。行行天地间。清风在谁掌。
送通判学士归南国(杨)
旆拥帆开照德星。天风高兴国风清。武夷仙仗知回也。各下祥云到地迎。(千理之外应之非此则殊待者也。)
和酬郎签判殿丞
向国心存了了身。大方无外且同尘。江城早晚重相见。解笑宗雷十八人。
歌送范阳卢君兼简华严昱大师
范阳居士来鄞水。动地仙飙向人起。乳峰直上云霞开。步骤天衢到如此。茫茫尘世谁知交。当场问我非相饶。禅家毕竟无他事。古雪岩前曾未消。俄然怅望辞丛室。荷负难兮泪深溢。远幸流方且莫论。再得从容又何日。迢迢故国殊存想。冷碧柯山分指掌。况有觉雄华严师。归去百城共游赏。
送广教专使
峨峨石头使乎让祖。己之匪存圣之奚慕。或妄以山或索云斧。音耗不通兮清源派分。吾斯语兮讵可论古。
送微文章
双莲亭上送行客。菡萏清香散秋色。野兴断山云片高。孤影澄江月华白。希声险绝堪谁知。大道机存曾未可。纵辟天常立下风。安教类变丛流火。君不见。梁兮阖国难滞留。千古遗恨空悠悠。君又不见。魏兮小桂生寒翠。一华对雪开无休。微禅亦并联芳驾。德星文星仰萧洒。物外情深不等闲。环中趣别非轻舍。相访从容为我言。屈指多求更何者。
送怀秀禅者
麻衣草座思灵彻。一食安闲更无别。倏忽迁流数百年。杳杳谁来继其绝。吾兮亦是疏慵辈。冷澹身心存慷恺。偶续灵峰照夜灯。遽泛铁船下沧海。深嗟知困不知休。奔驰骇浪空淹留。纵得长鳌拟何待。堪白头时好白头。因观坏衲秀禅客。清苦如冰复如檗。别我携筇步大方。为叶为华恣披折。伏枕寥寥情意阑。率写狂歌赠行色。
孤运铭
云根石广容身待老。南来北来闲且寻讨。五叶一华兮堪对谁。寥寥万古兮空知有。
寄海会之长老
百华开后一华开。风递清香远远来。谁问黄梅不平事。照中依旧惹尘埃。
杂言送贤专使
使乎谁老作者。百战场中飞铁马。秋水藏来人不知。笑李将军被擒下。阿呵呵。却归湖山唱凯歌。
歌纪四明汪君信士
古君子兮道诸已。道器用兮合天理。同尘还若待时生。观象不知何处起。荆丛丛袭莪丛丛。孝兮悌兮非沚中。聚应落落滴仙露。散或泠泠扬士风。风之上兮风之下。近一指兮远一马。秋水澹交无限情。夜光照乘胡为者。伊予匪谓存余力。咏高义兮因胸臆。巴歌百字岩叶书。飞寄汪门旧知识。
送仲卿禅德
高兮竺卿。秋水虚明。夫何之象。堪云指程。知吾不知。笑(理出情谓宜抚掌尔)伽耶城。
真州资福禅院新铸钟铭(并序)
国朝紫微舍人赵公。丙戌年出镇姑苏。裁情示空岩之客。所恨不能效善财。展转南方以求先觉。如别幅叙云岳长老。令僧惠敏造钟既成。创重楼以篪之。欲为铭记。且言当使学者。有所警误概也。纵能道其归禅人恶肯信。惟师为善知识。行重名当代。愿为此铭。因机垂化不亦美乎。然重显固陋。荷大君子外奖敢不从命。辄复引寄。夫形声未先。旷默奚准。器用之后。幽灵绝常。故圣人以钟为大。惟圣人则之。袭兮忘兮求以深矣。其能具诸种智。对飞雄辩。但未兼极有生。权化之来。未易穷也。感通传称。昔拘留孙于乾竺造青石钟。如青玉色可容十斛。顶类诸天腹陷众宝。八角四面华光互分。有化如来与日偕出。明宣秘演。或闻不闻。王舍城中。大千界内。匪同铮铮者乎。今岳禅老于准甸造青铜钟。如青珠色。过百钧之用。上旋旁植绕兽蹲熊。其或层城昼闲。祇园夜永。寥寥霜月。射寒影以争辉。殷殷地雷。发虚音而交振。师之唱险。资之继难。寅夕铿铿。主伴索索。足使一鳞半甲。无违真化之方。二听五观。有寄神游之域。善存殊应。扣惟良哉。谨为铭曰。
淮之要冲真之会府
中列梵铎居我禅祖
参徒骈罗慧敏千橹
爰构鲸音息彼轮苦
峻横崇台金飞碧回
斯门屡掩向人或开
希兮微兮作延乍催
先闻未及后时不来
增悲遐宣无困天理
带识万端警悟齐起
遵晦陟明其母得子
尘尘访谁刹刹问己
大缘斯成大功不宰
君奉禹汤臣仰元凯
碑勒绀园铭寡文彩
庶其妙峰永耸沧海
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六
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
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
史馆检讨赐绯鱼袋吕夏卿撰
夫真空不空。是有无证。寂灭不灭。是往来相。佛以权实一法。开顿渐之径。使随器而趋之。有不离道场得大智慧。有难行苦行为人天业。日月为明矣。而盲者不见睫毛。舟枻可济矣。而溺者沦于波浪。人之未有恶明而忘济者。其心一也。其途异矣。昆蚑之性群行食啄。倦则息触则避。求所以安乐。不待教而能也。人之于贵贱贫富寿夭得丧。不知自然之分。爱恶悲欣。廉贪静躁。纠缠桎梏。无所解脱。昼劳形骸。夜动梦寝。至于老死。且不知息。彼昆蚑知所以安乐。人顾不能也。佛之教人。推性命之际。以极天地之外。乃至观身如掌中物。传付法宝不寓文字。是谓禅那。山岳之大有时而泐。金石之刚有时而刓。形器之用也我则异。于是无去无住。无取无离。不见于内。不见于外。不见中间。自利义也。利他仁也。是谓涅槃妙心诸佛法印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佛以授摩诃迦叶。传僧伽梨衣。以待补处出世。为成道之符。自是衣法相传二十有七世香至王子。初入中国。谥曰圆觉。圆觉传大祖。大祖传鉴智。鉴智传大医。大医传大满。大满传大鉴。大鉴藏衣传法而已。大慧继之。大寂承之。其后皆以所居称。若天皇龙潭德山雪峰云门香林智门。其世次也。禅师讳重显。字隐之。大寂九世之孙。智门之法嗣也。俗姓李氏。母文氏。以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大师于遂州。始生瞑目若寐。三日既浴。乃豁然而寤。屏去荤血不习戏弄。七岁有僧过其门。挽持袈裟。喜不自胜。闻梵呗之声。辄泣下。父母问其故。恳请出家。父母执不可。师不食者累日。咸平中终父母丧。诣益州普安院仁铣师。落发为弟子。大慈寺僧元莹。讲定慧圆觉疏。师执卷质问大义。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请益。往复数四。莹不能屈。乃拱手称谢曰。子非滞教者。吾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子其从之。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师于是东出襄阳。至石门聪禅师之席。居三岁机缘不谐。聪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师乃徙锡而诣之。一夕问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祚招师前席。师摄衣趋进。祚以拂子击之。师未晓其旨。祚曰。解么。师拟答次。祚又击之。师由是顿悟。寻往庐山林禅师道场。问之曰。法尔不尔云何指南。林曰。只为法尔不尔。师遂拂衣而退。众皆股栗。有毁于林者。林谕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也。非汝等辈以取舍心可了别也。师辞往池州景德寺为首座。为众解肇法师般若论。知州曾公会。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即今在何许。师指景德长老曰。只此长老亦不知落处。曾公云。上座知也不得无过。师曰。明眼人难瞒。师南游杭州。住持苏州洞庭翠峰。嗣智门也。未几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请师。住持雪窦资圣。苏人固留不可。师曰。出家人止如孤鹤翘松。去若片云过顶。何彼此之有。雪窦本智觉禅师道场。智觉亦雪峰五世孙。备传琛。琛传益。益传韶。而寿继之。智觉其号也。一法同源。而地有盈虚。师之至犹家焉。决潢汗变清泚。掖躄偃争迅驰。州邦远近辐辏座下。驸马都尉和文李公。表锡紫方袍。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师住持三十一载。度僧七十八人。先是门弟子建寿塔于寺之西南五百余步。一日命侍者。洒扫塔亭。行至山椒。历览久之曰。自今过此。何日复至。左右皆大惊。众迎师还。师坚指塔所。众皆号泣。随至塔前。或曰。师无颂辞世耶。师曰。吾平生患语之多矣。翌日出杖屦衣盂。散遗其徒。有问疾者。留食殷勤与之约曰。七月七日复来相见。其夜盥浴整衣侧卧而灭。时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夏。以七月初六日入塔。如师之约。呜呼师得妙用善机。不取诸法。能知去来达性命。故方是时升堂皇。游墙藩者。悟性相体空。顿息万缘。为大乘法器。曰义怀在和。凡百五十人。传其法于天下。彼遮护意根。网绊初心。背觉合尘。逐念流徙。得少为多。妄立知见。虽三诣投子九陟洞山。师亦援手濡足。而无以救之。是犹孔子之有宰我。孟子之有盆成括。非其师之过也自师出世门人。惟益文轸圆应文政远尘允诚子环。相与裒记提唱语句诗颂。为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凡七集。师患语之多。而其徒怆然。犹以为编攗有遗。盖利他之谓也。余得其书而读之。二十余年虽瞻仰高行。而禄利所縻无由亲近。使得稽首避席。沾彼法雨觉悟尘劳。庶几可教者。今蔑如之何。师辞世十有三年。碑表未立。余杭僧惠思。撰行业录。与其徒元圭觉济大师。悟朋继踵。褒文请铭。以予跂慕之心重之。以门人之请之勤。抑有待耶。愚公叩壤以移山。虽不量力。其诚则至矣。谨焚香再拜。系之以铭曰。
噫蠢愚背本源
一念异生二根
胜与劣驷马奔
嗜所得自诈谖
失大道南北辕
艾至老愉朝昏
正遍觉人天尊
迷者挽溺者掀
朝暾出彗霾云
渴得浆寒得薪
悟教化知非真
趣安隐摆客尘
王叔生广佛事
破六宗应弹指
法来东非会际
信衣传只履逝
顶五山真法器
立积雪殊其臂
忍非忍得法髓
债必偿有裔嗣
皖公潜佛日翳
翩南游立如椔
乞解脱强哉慧
攘蜂虿神岳卫
破头峰众云从
横六气酾二宗
教任意任懒融
黄梅儿陌上童
阙七相了诸空
圣服劳杵臼佣
和心偈掊争锋
夜南骛怀是逢
帝稽首晞下风
舟复新叶归丛
有道得无心通
世有承四众依
灯相续埙应篪
师异禀自孩提
斤吏俊蹈圣梯
慈固挋不得施
起恭孝终苴缞
铣落发莹质疑
汉之东得我师
抉盲瞆柞荒灾
昔无有今委蛇
遇沾洽发萌荑
淫鼁鸣钟未篪
鱼目藏明珠吐
岿二山下檐聚
来万里足茧踽
訇春雷披蛰户
辩缚解决去住
沃醍醐奭甘露
百五十胄蕃庑
穷车辙诵句语
瞻骨目轴绘素
远胡越近杖屦
捐粗相悉开悟
山茀郁泉咿幽
虎迹交鼪猱啾
塔门閟松柏樛
天南垂海彪彪
囊破褐笈单裯
来环绕五体投
名强身禄饱喉
狃怨憎甘鲍鱐
睨真乘等赘疣
庆我生辩薰莸
鄿诱掖邈无由
瑑坚石摅我忧
治平二年乙巳岁二月五日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