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有座慈济寺,寺内有位佛法高迈的和尚,叫福安,他并不长期居住在寺庙里,而是游方天下,四处广传佛法。福安和尚游方来到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再也不愿意走动了,于是就居止下来。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呆竟然就是好几年!
时间一长,任城附近的人没有不认识这位福安和尚的,这既因为他慈眉善目,秉性持重,更因为他精修法旨,慧业深厚,所以,无论是佛门中同道,还是一般平头百姓,无不对他十分敬仰。
可是有一天,这位人人敬佩的福安和尚在到芒山村赴斋会的途中,竟然却倚靠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寂然圆化!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发现,只是奇怪从不食言的福安和尚,明明答应来赴斋会的,却怎么又没来?难道他是让什么事情给绊住了,一时脱不开身 ? ……总之,大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看起来硬朗矍铄、红光满面的福安和尚竟然会人不知鬼不觉地静静坐化而去。
可是,就在这天晚上,福安和尚在芒山村的女弟子冯自彭却梦见师傅骑着一匹高头白马,从云雾中冉冉而下,告诉自己说:“我已于今日圆化,现在又奉命托生在西陈村王光道家。”说完,福安和尚一抖马缰绳,便纵马往西陈村方向而去……
冯自彭突然觉醒过来,稍加回忆,梦中的情景就又毕现在眼前,而且十分真确,怎么也驱散不去。于是,她就叫醒她的母亲和儿子,没想到三人竟然都同时做了这个梦!
于是,等天刚亮,他们就在那棵大树下找到了和尚的遗体,一面处理着后事,一面又差遣人役前往西陈村王光道家打听。叫这些人大吃一惊的是,王光道怀孕十月即将分娩的妻子刘氏在这天晚上竟然也梦见福安和尚前来入梦,并再三请求寄宿在她的腹中……而这天天亮不久, 刘氏夫人果然便生产下来一位方面大耳、骨格清峻的儿男!
可是,这位骨格清峻的小儿男从一生下来开始,便圈曲着他的右拇指,人们看上去,一副完全不能伸展平直的样子!而且,更令大家惊奇的是,小孩刚生下来的这天,他居然就会眨巴着一双亮闪闪的大眼睛,惹人生出无限爱怜;只是还不能展唇轻笑,如果这样的话,那一定更加讨人欢心!
第二天,福安和尚的两位师兄弟叫福广、福坚的,听说福安圆化之后随即重又托生世间,便特地前来看望。二位和尚一见到王家新生的小男孩,马上看出他的眉宇间隐然便是福安和尚的神情,便脱口而出,叫道:“安兄,很久不见了,一向还好?!”
小男孩一听,竟然抬起头来,冲二人仔细瞧了一会儿,然后举起右手,毫不费力地伸直五指,指着二位和尚,灿然露出一脸的笑魇,仿佛是老朋友久别从逢似的!
小男孩表现出来的这种种神异,令大人们无不惊讶不已。于是,他父亲王光道就突发灵感,干脆给他取名叫教亨,字虚明。
教亨还在幼儿时期,一次,他母亲将他放置在内室的床榻之上独自睡眠。可是,不多一会儿,母亲却居然听见内室之中仿佛有人在诵念佛经!她感到很奇怪,就跑进去一看,却哪里是有人在念经求佛,原来不过是教亨并没有睡觉, 一个人在那儿呀呀学语!
教亨就要满一周岁了。有人建议他父母一如习俗那样,让他“抓周”,看他今后到底会走哪条路。于是,到了教亨周岁生日的这一天,他的父母特地在他面前摆放着佛经、酒杯、农具等等许多东西,让他挑选、把玩。小小年纪的教亨全然不加考虑,便径直把那厚厚的一大本佛经抓在了手里……
教亨自打出生之日起,便从不沾染荤血酒肉这些东西。可是,一旦看见僧侣路过,却又喜欢地紧跟慢随着,还不时向他们请教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却往往又令这些僧侣们大吃惊:这些问题深刻而具有难度,哪里像出自这个垂有髫小儿之口?……于是,邻里乡亲、儿童伙伴全不叫他姓名,而管他叫“安山主”。而过去的那个芒山村里的善男信女们呢,却仍然把他当作自己的师傅看待,并将他从出生开始的这许许多多奇闻异事全都记录下来。铭刻在碑石上。
等到教亨长大到七岁的时候,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崇觉寺,投身在圆和尚的座下,出家做了沙弥!等他十三岁的时候,又受大戒,开始了他正式的僧侣生涯。
这时候,有一位长于相命的苦瓜先生见了教亨和尚,不觉被他的神情举止所深深吸引,于是便忍不住地给他仔细地相了一面,说:“小师傅日后修炼成功,开坛设讲,一定远远地高出一般僧侣的修为!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教亨和尚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游方天下。他听说郑州普照寺宝和尚法力深邃,修持高迈,就从汴京西赴郑州,前去拜谒。就在他就要到达郑州的前一天晚上,宝和尚突然梦见红云满天,灿烂如金;又梦见莲荷满枝,缤纷四坠。于是,宝和尚召集门人弟子,告诉他们说:“我已经至少有十年没有做过任何梦了,昨夜却突然梦见这样多的美崇胜致,不知这是什么征兆?”
这一天,教亨和尚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宝和尚一见,大为惊异,对他赞叹不止。而教亨和尚呢,也克尽弟子之礼,朝参夕叩,努力向他请教,研习佛教经典。
一天,教亨骑着马,准备前往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突然,他不知怎么一来便想起了一宗佛、人因缘,便闷头缠绕进去,凝情不散,如同进入到禅定中去了一样。直到马儿驯顺地带着他一直走到一道河渡口,他还是浑然无知。他的同伴德满和尚见状,知道他在思考些什么,也就一直没有打扰他。现在,看他忘身物我的样子,即使是身坠大河,也会茫无所知。于是,德满终于是忍不住了,冲教亨耳旁一声大喝:“到河边了!”
教亨和尚骤然一惊,翻身落马,又悲又喜,二情毕集,难以言传。回到宝和尚那里,忍不住流着泪将这事的前因后果悉数告知。宝和尚一听,教诲他说:“你这哪里是学佛修禅,这简直就是一个僵人了啊!如果不是德满叫醒你来,你还能够看日、月面佛吗?”
教亨一听,也不觉笑了:“这个因缘我儿时就开始琢磨,却一直没有参通;这次又偶然想起来,所以就迷了进去。”宝和尚听罢,也笑了:“你尽可以接着去参证,自然会有收获。”
听宝和尚如此激励徒弟,教亨和尚就接着参究那个因缘话头。一天,他静坐在云堂之中,忽然听到从外面传进来打板子的声音,内心豁然开朗,因缘关节一通百通。大为高兴,他就吟诵了一首偈子:
从此,教亨和尚声誉鹊起,归者如云。他先后在四五个地方摆坛说教,像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嵩山法寺等,无不万人齐集 , 盛况空前。
后来,大金丞相夹谷清力请教亨和尚住持中都(今北京)名刹潭柘寺;不久,又迁任济州(今山东济宁市)普照寺。教亨和尚寝居的方丈室后有一株大树,高达丈余。和尚来普照寺时,突然像是受到某种神异的力量差遣了似的,数千上万只黑黝黝的乌鸦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飞集拢来,然后按着次序栖憩在大树不同的枝丫上,重重迭迭,层次分明,宛若高高的宝塔,一共有十二级。
僧侣们见了这一奇异景象,无不十分高兴,都来祝贺教亨和尚,说:“您的佛法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震惊天下啊!”
果然,这事之后不过十来天的功夫,朝廷就诏命教亨和尚前去住持庆寿寺。庆寿寺是金国燕都一大名寺。教亨和尚主持庆寿寺时,法座之下常常聚集着上万弟子、门徒,可见他的佛法之盛。
此后,他徜徉在嵩山、少林之间,或静栖山野,或放歌长啸,不拘一体,逍遥自在。这种半隐半现的生活,一过就是好几年。
一日,教亨和尚突然感觉到呼吸吐纳有些异样,于是就谢绝一切宾客,闭门不出。这样一直到金宣宗兴定己卯(即公元1219 年) 七月十日 ,教亨和尚召集徒众,训诫他们说:“我尘缘在即,马上便将西归。在我圆寂之后,你们各自好生努力,勤修苦练,以求早日证得正果……”说完,他唱了一首偈子,便端坐亡化。时年七十,僧龄五十八岁。
教亨和尚圆寂之后,门徒们用干柴烈火来烧化他。而那熊熊烈焰居然一如莲花,层层开放;等到薪尽火灭,和尚的眼珠和牙齿,却依然完好,丝毫也不见损坏。而教亨和尚自儿时开始,额头就有一枚晶莹碧透的圆珠,在皮肉之间若隐若现,十分灵异。现在,烈火熊熊,那枚圆珠也爆出皮肉,豁然飞逝。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有一位沙弥,满怀疑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禅师,您说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但如果是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还要度他吗?」无名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刻
达摩祖师早年辞别祖塔,跨越重重大洋,抵达中国。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与武帝论功德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云:“此但人天小果有
大慧宗杲禅师座下有一位道谦禅师,跟大慧宗杲禅师学禅很多年,每天用功很认真,但是十几年没有成长,非常焦虑,大慧宗杲禅师就让他到长沙去给张浚居士送信。道谦禅师就更加烦恼,不愿意去。但是老和尚吩咐了,他又不能违逆,于是就把烦恼跟同参道友说了,其中一位
曾经有位老修行,独自住在深山的小茅棚里,对自己的修行还算满意,自喻“三十年不冒烟”。就是说已经三十年不生烦恼了。有一天来了一群牧童,叽叽喳喳地,非常热闹。老修行在蒲团上打坐,也不理睬他们。小孩子们调皮,有的去拉老修行的手,有的去动老修行的腿,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