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禅宗五家 禅茶一味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禅宗典藏 佛理禅机

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四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四 参禅与观心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

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

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

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

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

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

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徧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峯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中略)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徧一切处。

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於昏沈。违本心性,皆非中道。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下略)(以上节录自中华大典本的《虚云和尚法汇》一五二——一五九页)

分享到: 0

+1

0

上一篇:参禅法要 二、禅堂开示的修行方法 一 引言 下一篇: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三 个个立地成佛 [返回列表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