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偈
净妙不思议。圆满真实心。广大具威神。变现无量事。其体离诸垢。不舍染净缘。世与出世闲。成就众善业。众业若空华。本来无所有。以无所有故。故说即真常。善达业性空。不为幻技惑。不著亦不厌。如理谛实观。起处即无生。当念自空寂。了无前后际。一念若须弥。动静平等如。境界风不动。寂灭妙常乐。清净若莲华。深入尘劳泥。不染世闲垢。怀此如意珠。随求无所乏。神光照暗冥。普觉诸含识。
居山偈
借问山中人。居山有何趣。日饱三顿粥。长伸两脚睡。磐石作禅床。云霞为盖被。微风吹幽松。发明西来意。拨落云里华。刮除眼中翳。一念绝中边。了无前后际。觉来双眼空。回视梦中事。捞捷水底月。却翻成钝滞。凡圣一齐抛。方脱娘生累。一物不将来。犹是第二义。透出无事关。始遂居山计。
大泽禅人三度岭海参礼因示
万里为谁来。来复为底事。靴里摸指头。原不在别处。若向外边寻。走尽天涯路。来来去复来。此法原无住。试问曹溪僧。菩提可有树。若不得一枝。枉费卖单布。
示道脉源禅人
参禅无秘诀。要为生死切。生死挂眉毛。念念不暂辍。提起金刚圈。脊梁劲似铁。努力望前追。直使命根绝。妄想顿潜踪。身心当下撇。要见本来人。如空中钉橛。打破黑漆桶。方是大休歇。
题恒河图示恒一林禅人
佛住恒河岸。常对河说法。至法难思处。即以河沙喻。若以沙数多。犹未尽佛意。直以此法身。乃显真实义。法身常不变。随流性不迁。虽以种种秽。体性常清净。乃至劫火燃。究竟体不坏。是故法身常。自性无生灭。佛子识此义。了悟自性身。如彼恒河沙。永劫性常一。是名金刚地。佛子善安住。
观缘偈
谛观此身无始来。皆从颠倒妄想生。轮回六道苦趣中。性返人天无量劫。妄念不止苦无涯。妄境不空业如海。若能一念暂回光。当下即令登彼岸。妄业积聚如须弥。人我是非苦坚固。结成生死铁围关。百劫千生不能出。镬汤炉炭本来无。只从一念嗔心起。若于起处即消除。火里金莲真解脱。现前境界若空花。镜像水月不可喻。世人痴迷无慧目。错认为真颠倒见。妄将四大以为身。六识三毒为主宰。贪嗔我慢不自知。妄逐驱驰诸苦趣。自性清净即弥陀。六尘不染莲花土。一念不生生死空。日用现前真极乐。
示念佛
念佛本为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心。痴爱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难解脱。痴爱即是念佛心。即将念佛断痴爱。痴爱若能念念断。心心弥陀全身现。即此便是真精进。不可一念暂忘却。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得向外别寻觅。
圆明偈示毕一素失明
心光圆明本无量。苦彼浮尘眼遮障。隔纸不能观外物。返视何曾见五脏。譬如白日丽虚空。人处暗室如生盲。暗中人亦有两眼。如何不与日光通。我此四大如茅屋。心在身中鸟在笼。谁能撤去茅屋封。光明照耀原无穷。若能自见心光满。了了常明不用眼。此是无生无灭光。不与四大同流转。君今何幸天见怜。特拔遮障天光全。不须白昼怨不见。只如有眼黑夜眠。夜眠有眼亦如此。心光圆明宛自尔。若离明暗见自心。圆明顿发超生死。举世谁知无眼好。昔人曾恨盲不早。顿抛四大光明全。此是吾家如意宝。
登昆山示同游诸子
昆山城中一拳石。大似须弥纳芥子。我来策杖一登之。顿入蟭螟眼孔里。时人一望忽不见。纷纷四众皆惊起。忙来试问空中人。依然指出旧时底。
梁压谭生示之以偈
屋梁倒塌压谭生。谭生被压何不死。梁若到身身即碎。身若到梁梁不避。两者既到何不干。试问不干之所以。目前境界不比梁。谭生何苦先惶慞。若要不惶慞。看逼狗跳墙。
示福智字本明修净土
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佛土全收一念中。便是往生真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观身
是身如水泡。乍现亦不久。痴儿以为珠。取之不盈手。况复于此中。多贪为罪薮。唯在智眼观。毕竟何所有。
观心
此心本无形。视之不可见。起灭了无端。迅若空中电。妄想逐尘劳。渴鹿奔阳焰。堪嗟今古人。都压良为贱。
示众
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示无相老纳
见尔初年六十余。别来十载近何如。光阴有限频频觉。妄想无边念念除。净土莲华禅水灌。心田爱草慧刀锄。百千万劫俱空度。莫使今生又涉虚。
示沉生成德(二首)
湿寝人必病。鳅得方不死。物性各有宜。苦乐何忧喜。
物本无可欲。而人自欲之。甘苦味不同。嗜者以为奇。
示六一居士(二首)
世事忽如梦。人情空若云。谁知尘市里。心静即离群。
迹近宁违俗。心空岂在家。但看污浊水。湛湛出莲华。
示普闻禅人
不辞行脚苦。万里涉山川。今到曹溪路。谁酬不借钱。
示金山贵禅人(三首)
白发愁难解。红尘路不通。身居人境内。心在万山中。
日日尘劳里。朝朝爱恶场。不知因甚事。专一为他忙。
苦海深无底。浮生事有涯。不知三界内。何处是归家。
赠本净禅人结庵白云
独坐千峰里。慵披百衲衣。静听流水响。闲看白云蜚。
示本昂字俯无
有我必自高。骄矜还恃气。俯而至于无。便入清凉地。
示慧珊字海月
大海聚众宝。撑拄唯珊瑚。明月时来往。清凉并夜珠。
示净堂禅人
一钵随孤杖。三山结众缘。曹溪涓滴水。酬尽草鞋钱。
示刘生四休
一味常知足。多求总是差。饭蔬食饮水。只此了生涯。
菩提庵八景(有引)
庵在嘉禾之石门。颜生生居士所建。为智河行公安居。予之径山过此。因而有题。
菩提山
不到菩提山。安识菩提境。独有山中人。忘言心自省。
翠城
苍翠绕法城。宛似金刚圈。佛魔俱不入。其中空空然。
古观音像
观音有后先。法身无今古。以绝去来心。故能常救苦。
罗汉松
挺挺孤松树。堂堂应真相。若问涅槃心。枝头明月上。
莲花湾
莲生淤泥湾。其性本香洁。瞻彼花中人。端坐无言说。
放生池
一片无生心。全彰放生处。令彼鳞甲类。尽蹋无生路。
沤生塔
沤生本不生。沤灭原不灭。独留无缝塔。寒空照明月。
槵树
以患能除患。槵树爱生长。见此槵子珠。顿发离患想。
山居示众(二十五首)
独坐一炉香。翛然万虑忘。静看阶下蚁。毕竟为谁忙。
寂寂离知觉。昭昭泯见闻。三更天外月。一片岭头云。
世事一局棋。著著争胜负。黑白未分前。几个能惺悟。
清净光明藏。俄然一念兴。无边生死海。尽向此中生。
红尘路更长。青山闲不了。试问往来人。谁识山中好。
湛湛青莲花。居泥而不染。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璃盏。
傀儡夜登场。观者生欣叹。只合醉中心。难禁醒眼看。
四大众缘合。妄自分妍丑。试看幻化人。情识从何有。
微尘含世界。不信尽包容。莫道微尘小。应知世界空。
枯木岩前路。行人到此迷。应登别峰顶。更上一层梯。
岸树悬崖坼。枯藤古井深。那堪二鼠啮。况被急流侵。
炎炎火宅中。热恼无回避。一念放下时。顿得清凉地。
举世要多求。求多转生恼。唯有知足心。便是如意宝。
净土唯心现。莲花性地香。目前常不昧。即此是西方。
妄想沉沦趣。清心解脱场。回光时返照。觌面礼空王。
逐逐奔阳焰。行行入火坑。傥能开只眼。当下了无生。
世路多缠缚。虚名最困人。脚跟丝线断。方许出红尘。
山林多寄兴。寂寞几能甘。不到真休处。终成落口谈。
我相真难破。他非甚易求。一生闲检点。到底没来由。
自性天真佛。都为妄想缠。但能一看破。立地证金仙。
万法唯心造。千途一念差。不知未起处。苦海正无涯。
寂寂忘缘处。心心放下时。西来无别意。只在自知之。
大海一滴水。具足百川味。法性本自同。昧者见各异。
人道百年长。我道百年短。枕上梦三更。醒人未转眼。
一片闲田地。多为芜草侵。但能时刬却。便是出尘心。
示众十首(六言)
死尽偷心活计。做成没用生涯。收拾无穷妄想。换将一朵莲花。
四大支持骨立。寸心寂寞寒空。独有绵绵一息。龟毛线系长风。
却说百年如梦。谁曾两眼睁开。纵是机关使尽。到头总是痴騃。
可惜清凉心地。无端迸出贪嗔。霹雳心中火起。烧残自性天真。
身是众缘假合。四大围一虚空。动作呼为真宰。不知谁在其中。
陷阱机关自造。刀林火镬谁当。只道目前庆快。安知身后苦长。
貌是超尘仪表。衣为出水莲华。试看胸中何物。莫教妄想轻遮。
蚕茧自生缠缚。灯蛾谁使焦然。将谓投明用巧。岂知业力相牵。
名是假名非实。毁誉入耳如风。试听呼为贼草。犹人漫骂虚空。
荆棘林中掉臂。是非场里抽身。落得无穷冷澹。者般全不饶人。
圜中读圆觉经四相章
我相
钟鼓铃锣不断声。声声日夜说无生。可怜醉梦伤生者。镜里相看涕泪倾。
人相
突兀巑岏耸铁城。刀林剑树冷如冰。谁知火向冰山发。烧尽冰山火不生。
众生相
铁门紧闭杳难开。关锁重重亦苦哉。可怪呻吟长夜客。不知因甚此中来。
寿者相
一条血棒太无情。触著须教断死生。痛到彻心酸鼻处。方知王法甚分明。
出圜中过长安市四首
长安风月古今同。紫陌红尘路不穷。最是唤人亲切处。一声鸡唱五更钟。
体若虚空自等闲。纤尘不隔万重山。可怜白日青天客。两眼睁睁叹路艰。
飘风聚雨一时来。无限行人眼不开。忽尔雨收云散尽。太虚原自绝尘埃。
空里干城楙马人。目前仿佛似烟邨。直须走入城中看。声色原来不是真。
过吴山经堂寺遇明通禅人礼华严因示
到处山河即本真。大千经卷一微尘。闲来剖破轻拈出。莫道文殊是智人。
过铁佛庵赠邹尔瞻给谏
江上青山不断春。门前流水净无尘。开门忽见庵中主。恰是金刚不坏身。
示沙弥照理
出家本意缘何事。割爱辞亲岂等闲。不向袈裟求解脱。松门翻作铁围关。
题东山寺壁
咫尺东山入翠微。深林晴日雨霏霏。市廛流水声相和。触目分明向上机。
中盘旅邸壁闲见达师偈并题
君到曹溪我不来。我到曹溪君已去。来来去去本无心。谁知狭路相逢处。
避难石
无端一念惹膻腥。从此形骸累不轻。十载猎丛张网处。石头满眼尽无生。
命小师大义读楞伽
玉线金针不易穿。休从明月问青天。玄关路断无消息。尔去逢人莫浪传。
问丁右武大参病
举世谁知病里身。维摩独坐见偏真。从教大智悬河辩。一默昭回万象春。
示果弘福堂二侍者归故山
万水千山枉问人。脚跟一步最为亲。莫教错落悬崖去。纵出头来已失真。
弥茫烟水望何孤。底事逢人问有无。回首万山清彻骨。尚余春色满平芜。
赠荫亭上人请藏经归南雄延祥寺
一自南能度岭时。曹溪御墨尚淋漓。于今重载琅函至。伫看炎荒雨露垂。
送诰禅人归慈化
杯浮一叶淼无垠。烟水茫茫苦问津。归去家山生意满。百花深处鸟啼春。
示查汝定
涉水登山亦壮哉。芒鞋遥自敬亭来。入门一笑忘宾主。莫道维摩口不开。
题雪山苦行佛
万山冰雪连根冻。一片身心彻骨寒。不是死中重发活。如何能得识情干。
无端弃却金轮位。特尔令生大地疑。自是九重深密事。从来不许外人知。
轻抛兜率入王宫。一顾回头思不穷。走向万山千丈雪。埋身八面不通风。
心似冰霜骨似柴。六年冻饿口难开。谁知忽睹明星上。落得盈盈笑满腮。
答定斋贺明府
函盖乾坤一句新。晴空霹雳净烟尘。箭锋拄处难回互。狭路相逢是故人。
青狮白象驾云中。金色银光出处同。若问无生端的意。空山风雨吼长松。
示欧生羽仲传经诃林
斯道幽微若一丝。全凭信力以维持。苟非一片金刚地。难使菩提叶叶辉。
送乐天法师还匡庐
山色湖光一镜开。曼殊误落此中来。莫教狮子轻弹舌。恐震当年旧讲台。
赠西来梵僧
十万西来碧眼胡。渡江曾折一茎芦。只今石室犹留影。试问前生是有无。
挽本来和尚
五年三度叩禅关。此日寻师去不还。不是白椎兜率院。多应听法五台山。
送如证禅人造旃檀像还五台
火云赤日满炎荒。金色光含古道场。不是曼殊亲出现。谁知随处是清凉。
海岸旃檀净法身。无边相好隐微尘。分明剖出诸人看。觌面当机一句新。
寄大千法师
三十年前同法席。别来消息断他乡。忽闻近住千峰里。想已心空闻妙香。
示曹溪塔主
香火千秋似一朝。儿孙终夜守寥寥。茶汤宛若生前供。不负当年石坠腰。
勉曹溪诸弟子十首
千僧和合似灵山。大众依归岂等闲。不是曾蒙亲嘱付。如何得入祖师关。
肉身现在即如生。朝暮茶汤出志诚。钟鼓分明常说法。不须苦口再叮咛。
福田种子要深栽。因果如临明镜台。亲到宝山千万次。者回不可又空回。
辛勤作务莫辞劳。可想当年石坠腰。一息不来千万劫。善根不种苦难消。
莫教轻易过平生。如箭光阴实可惊。只恐气销三寸后。几时再到宝山行。
功德园林不可轻。脚跟步步要分明。莫教错落随他去。免使盲人又夜行。
寸椽片瓦众缘成。信施脂膏不可轻。切莫贪他驴粪橛。等闲换却一双睛。
信心膏血重须弥。粒米茎薪不可欺。但看披毛并戴角。酬偿夙债苦泥犁。
幸生中国蚤离尘。身著袈裟远六亲。受用空门清净福。如何能报祖师恩。
少小能存向上心。毫芒终长到千寻。只须历尽冰霜苦。始得成材出邓林。
示曹溪沙弥能新智融达一净洗通文方觉书华严经七首
剖破微尘出大经。无边刹海递相形。松风鸟语分明说。只在当人著意听。
佛境重重不可量。毫端三昧岂寻常。须知举手通身现。触处全彰海印光。
行行雁影落寒空。直竖横斜但信风。莫问普贤求妙行。先须识取主人公。
毗卢楼阁几时开。弹指感须待善财。顿见阁中无尽藏。重重佛境甚奇哉。
福城东畔礼文殊。知识遥参到海隅。五十三人同一调。不劳远涉费程途。
海波为墨亦须干。笔若须弥举不难。描写毗卢华藏界。最初一字许谁看。
纸墨文言总不真。真经全在剖微尘。但能字字光明现。莫道文殊是智人。
挽万固寺一山和尚
二十年前问起居。相逢犹是在生初。只今遥望中条月。独有清光照竹庐。
寄高常侍
忆昔长安话别时。雪中把臂立临歧。而今万里炎荒外。一念清凉君独知。
赠诃林裔公
菩提树下久栖迟。时复经行绕树思。遥想当初栽树日。曾经亲手一封泥。
赠颜杏园医士
雪山众草郁菁葱。信手拈来用得工。不是等闲医国手。肯教狼藉怨春风。
赠太和老人
金刚堀里旧相逢。雪鬓鬔松气更雄。一盏玻璃茶尚醉。依稀犹记放牛翁。
送暹侍者游五台兼讯空印法师
遥从火宅入清凉。万里休言道路长。傥见文殊问消息。堀中今空几禅林。
过法性寺菩提树下礼六祖大师
菩提树下旧相逢。千载重来气尚同。钟鼓声沉香不断。儿孙何故觅玄踪。
送离际禅人参方
汝持一钵曹溪水。遍洒诸方五味禅。莫道老憨无法说。而今不直半文钱。
送若惺炯公礼普陀
波流不动白华山。满月寒空大士颜。若向岩前相见处。瞻依须听普门还。
喜法侄行广至
忆昔离家别祖年。尔应犹是未生前。今从万里相看处。一笑还追夙世缘。
问游石阳病
借问毗耶病里身。就中检点孰为真。只须剥尽重阴后。始见阳和大地春。
送惺来裔公行脚
弥漫烟水淼无穷。回首山城历百重。只为寻师参底事。德云不在妙高峰。
怀大都千佛寺
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
示能哲禅人
尔到曹溪路不差。眼前行脚未为赊。试看初出门前望。芳草漫漫何处家。
寄王居士
清凉雪夜共谈禅。一别于今二十年。常忆毗耶真面目。寒空明月几回圆。
再过法性寺喜炯公礼普陀归
三年不坐菩提树。一念常悬般若灯。莫谓头陀慵说法。道缘不似猎丛僧。
咏楞伽室寄天与孔居士
滔滔毒海渺无涯。夜刹罗叉此是家。独有楞伽无价宝。光明日夜照恒沙。
八面光明体最圆。金刚虽利不能穿。时时安置心王殿。照破三千及大千。
曹溪雪茶寄金山珍公
摘得先春叶一枝。寄将鹤骨病阿师。试烹一盏亲尝过。可似初参赵老时。
甲辰春奉檄还戍舟泊支江逸炯二公启南羽仲仲迁诸子过讯因示
暂系孤舟傍柳阴。端居恰似逝多林。菩提树下常随众。怪道能来问法音。
示堪舆梁生
山河大地一微尘。法眼圆明始见真。自是要求归著处。肯教埋没世闲人。
示罗浮山主印宗
罗浮山下绕恒河。河畔祇林似普陀。若问华中观自在。试看明月堕清波。
赠周相士
落魄江湖一蒯缑。相心神术自壶丘。逢人若问荣枯事。一段真光在两眸。
示性如济禅人
底事南游学善财。为寻知识久徘徊。妙高峰顶无踪迹。莫道文殊错指来。
示普陀胜林禅人
普陀山下白华邨。日夜潮音说普门。试问庵居何所有。但闻鹦鹉报黄昏。
闻惺来裔公于云栖受具归以偈讯之
一条拄杖活如龙。相伴曾登天竺峰。自向云栖闻法后。诸缘可顿一时空。
山中夏日
竹床瓦枕足松风。午睡沉酣梦想空。四体百骇俱作客。不知谁是主人公。
静夜钟声
钟声清夜响寒空。一击如吹万窍风。不是闲催龙听法。多应唤醒主人公。
示泰和周生
大道从来在目前。却于死处觅枯禅。谁知日用头头事。尽是无生最上缘。
道力何如业力强。就中生熟好思量。临机遇境能回互。顿息迷途演若狂。
示圆通总持长老
西江一派自曹溪。马祖头疼孰可医。若向圆通觅生药。死猫头话最堪思。
示龚生伯起
数千里外访知音。只为从人觅此心。及至相逢亲见面。始知昔日费追寻。
示慈明贤禅人
一锡遥从多宝来。南询烟水独浮杯。归途若过曹溪路。路滑休行雨后苔。
戊申夏日重过羊城偶成
仙城已度十三载。人世今过六十年。回首尘寰如梦事。不知究竟属何缘。
当年一钵历诸方。到处名山是道场。吃尽檀那无米饭。至今酬价费商量。
五台千尺雪蒙头。只道寒灰死便休。谁想一星星火种。焚烧大地更横流。
东海曾冲万里涛。奔雷破石浪头高。轻乘一叶随风去。直踏三山钓六鳌。
示正位侍者
极尽悬崖百尺竿。动移一步最为难。只教撒手翻身去。不作狸奴白牯看。
示悦禅人诵华严经
百城烟水望如天。何处相逢问普贤。想向妙峰山顶过。不知曾说此因缘。
示饭头
德山托钵几时来。去米长沙莫浪猜。休向上方香积借。火炉边事亦奇哉。
寄五台妙峰师
玻璃世界水晶宫。金色银光处处同。独跨金毛狮子步。游行八面不通风。
冰霜鹤骨发如银。谁识曼殊最后身。一自堀中相别后。至今不隔一微尘。
拄杖横挑刹海游。无边刹土一尘收。闲来擘破微尘看。落尽空花剩两眸。
千丈寒岩百尺冰。当年相对坐崚嶒。即今火宅清凉界。一个维摩一个僧。
寄五台空印师
遥思游戏杂花林。独坐旃檀宝树阴。不动舌根常说法。万人时听海潮音。
一自抛身瘴海澜。蛮烟毒雾尽加餐。归来渴饮曹溪水。不减清凉彻骨寒。
示曹溪紫笋庄庄主
一夕东风紫笋肥。无边春色到柴扉。桃花满眼。无人问。谁荐当阳向上机。
寄枝隐
白门深隐一枝安。山水娱情世念残。曾入维摩方丈内。百千三昧一毫端。
示杲禅人闭关
六窗紧闭不通风。何事藏身入此中。试向文殊弹指处。直教拶破太虚空。
赠融禅人住持泰和大司马郭公忠孝寺
脱体原从瘴疠天。三生又结宰官缘。维摩丈室浑无语。莫道无言不是禅。
示怀愚修堂主
向上三玄动步疑。言前一句许谁知。若非撒手悬崖去。辜负娘生两道眉。
寄灵山桂峰师
灵山一会俨然存。松柏云栖满鹿园。自是法身常说法。分明钟鼓报黄昏。
寄东海劫外法师
亲受灵山付嘱来。法筵今向海滨开。楞伽山顶魔罗众。几度闻经到讲台。
示南禅人
为问毗耶病里身。不知谁是病中人。二时粥饭三餐药。吃得分明意最亲。
寄赖古轩居士
长斋一室事空王。心地时焚般若香。遥想日长趺坐处。静听鸟语出山光。
寄谢青莲居士
常忆青莲居士身。梦魂时对镜中人。知君深得无生意。自信居尘不染尘。
鼎湖山居
历尽风波总是非。此心久已习忘机。翻身直入千峰里。坐看闲云白昼飞。
寄明宗法师
曾从兜率白椎来。一受金篦法眼开。会向今时传露布。只教平地净尘埃。
寄蕴法师
江头促膝别君时。回首青山入梦思。为问花台千百众。言前一句几人知。
寄巢法师
披云带月饱风霜。清夜迢迢鹤梦长。读罢楞伽香篆细。知君无物可思量。
寄雨法师
久从鹫岭现当机。谁问云兴花雨飞。莫道法筵今寂寞。堀中君作众归依。
示中孚表禅人
世缘看破解归来。火里莲花不易开。直把根尘都洗尽。莫教再入者胞胎。
示无知鉴禅人
明明佛性本无遮。自是从前一念差。失脚久沉生死海。者回切莫负莲花。
示微密禅人
钵囊遥自伏牛来。度岭寒梅花正开。若问曹溪亲切句。菩提无树镜非台。
示凝知瀚禅人
圆顶方袍八宝身。出家本意要超尘。若为烦恼轻埋没。再出头来已失真。
寄湛禅人住伏牛
曾持一钵到曹溪。跋涉宁辞独杖藜。闻道万山深隐处。夕阳斜照鸟争啼。
寄题郭次公如是院
舍卫曾开祇树林。君今重拟布金心。法王如是全提处。独许文殊是赏音。
答郭允叔
曾向曹溪问上乘。西来密意属南能。莫言杜口维摩诘。不是当年有发僧。
寄题郭叔子太乙囊泉亭
清池明月影沉沉。囊水江湖济度心。试问游鱼真荣处。濠梁未必是知音。
示弘范禅人
礼谢千华宝座前。却从临济觅三玄。今来更问曹溪路。云满青山月满天。
寄衲云法师
当阳剖破一微尘。拄杖闲提用处亲。明月夜深崖下虎。归依犹似昔时人。
送僧造旃檀像归茶陵
南海旃檀香一枝。法身随处现双眉。迎归寂寂松阴下。犹似拈花不语时。
赠郭生凌舄
长斋绣佛礼空王。火宅翻为选佛场。夜剔明灯心寂寂。莲花不必想西方。
将之南岳留别岭南法社诸子十首
一落风尘二十年。相逢须信是前缘。自从衣钵南来后。今日重拈直指禅。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触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大道从来绝本真。多因分别强疏亲。直须看破娘生面。方是尘中特达人。
瘴烟饮尽齿犹寒。不记从前道路难。此去万山深密处。云霞五色座中看。
廿载驱驰走瘴乡。年来不觉鬓如霜。今乘一叶扁舟去。踪迹应从万壑藏。
尘劳混迹久和光。只为拈提此事忙。千尺钓竿几斫尽。海天回首更茫茫。
一自归依绕法坛。时时为乞此心安。莫言别去三千里。明月中天觌面看。
时把纶竿见素心。竹枝唱罢几知音。扁舟归去霜天夜。明月芦花何处寻。
寒空历历雁声孤。踪迹从今落五湖。无限烟波寄愁思。片【马*凡】天际是归途。
为法宁辞道路赊。岂云瘴海是天涯。频将一滴曹溪水。灌溉西来五叶花。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