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稽首大悲主。圆满具足尊。晏坐法界空。皎若星中月。普应众生心。如月临众水。众生日用中。不知大士力。欲现微妙身。故借画工手。画工与大士。同入不思议。影现一毫端。如春在百花。于最微妙中。全体一齐现。庄严极妙丽。璎珞百宝光。天衣覆其身。如薄雾笼月。宛在白毫中。睹此希有相。故我一瞻依。顿入寂灭海。是知求者心。清净如止水。感此微妙身。随念悉成就。以此愿所生。同证金刚体。常住照世闲。解脱一切缚。
大士无相。胡为示俗。草衣蒲团。随意具足。须发抓搔。不是不剪。故意留之。刺俗人眼。大士非俗。俗在观者。如空中花。翳之过也。能除我见。大士即我。既随类应。有何不可。又如痛处。痛者自知。若知大士。真俗皆非。
森罗普印。性海湛然。境风一击。波浪滔天。圆满法身。端然常住。于波浪中。光明弥露。是故众生。识浪作恶。法身潜为。见闻知觉。是故智者。于见闻中。一念返观。业海顿空。大士救苦。匪从外来。自心显现。不假安排。既唯自心。何用外寻。但闻闻性。名观世音。
惟我大士。圆通妙应。入生死海。如月普印。清净光中。法身湛然。烦恼波浪。一任滔天。烦恼愈盛。法身益显。故于众生。随顺不远。如水涵月。月不离水。光光相照。原无彼此。我观大士。不离此心。故求之者。如响应声。常光不昧。死生不隔。寂灭现前。自然超越。
生死若海。世界如空。一片身心。放舍此中。空水混融。波涛不恶。此唯我师。是真解脱。
诸佛所证圆通门。实从众生六根入。六根一际有浅深。独有耳根最圆满。大士故从耳门入。根尘两忘观亦舍。生灭灭已寂灭现。一念与佛众生等。法身平等无不融。十法界身一齐现。但随所愿即得见。犹如空谷答众响。是知天大将军身。求者有心即应手。一身即具一切身。如海水具百川味。智者能离色相观。一切根尘俱寂灭。
我观大士不思议。常在生死苦海中。身心普入诸有情。降伏魔冤利含识。诸魔不止八万余。都以六根为橐籥。六门寂灭妙用全。即是大士威神力。魔与大士本不二。犹如虚空与日光。若空与光有差别。大士即为魔所摄。是故礼拜及称名。不思议力应念现。苍崖翠竹等法身。如如不动真解脱。
佛未出世魔界空。佛一出世魔即有。佛魔本自无差别。但从众生颠倒见。根尘对待魔垒封。心境两忘魔队灭。是故观音妙智力。降魔但只净根尘。六门洞逮法界空。佛魔一时俱不现。我今顶礼不思议。愿以无畏施众生。令我顿入圆通门。常使诸魔为法侣。魔能随念建法幢。始感大士威神力。
惟大士身。无处不在。故大士心。圆通无碍。十方众生。原非分外。色里胶青。水中土块。既无彼此。难分疆界。所以应求。如此便快。
嘉禾夏母范氏。年五十二。持斋三十五年。日夜诵金刚经。偶患瘘疾。苦剧。妇冯氏。性至孝。愿以身代。乃刺绣观音大士。三年无懈。成二十余幅。母疾果愈。步履胜常。妇竟病且死。母思妇言笑如生。其子锡书。乞为之赞。赞曰。
以无缘慈。其身普遍。入众生心。如针引线。媳代姑病。刺大士身。随手而应。若影与形。姑病既愈。其媳亦死。足见体同。原无彼此。媳托大士。死亦不灭。丝丝缕缕。出广长舌。
又。
法身本无形。形随众生有。众生妄想兴。法身即出现。故此有心人。不忆念别事。专注妙法身。皎洁如光素。乃以观念针。牵引妄想丝。念念透法身。丝丝成妙相。精诚入微细。毫发无渗漏。俨于一真地。幻出无相身。圆满清净心。成就圆通根。是故我瞻依。顿入不思议。
三毒海中。波涛正恶。顶【宁*页】上行。全不湿脚。入众生心。无处不遍。从妄想丝。法身出现。念念不空。心心要透。普门示现。自然成就。
古娄居士正法。以夙习缘。一心顶礼。千手大悲菩萨。心持神咒。精勤有年。冀仗威神。一生取办。因思诸佛菩萨。救护众生。原无定法。如溺大海。随得何物依凭。必登彼岸。又如雪山众草。无不是药。是知众生有能愿出生死者。不论参禅念佛持咒诵经。苟能的信自心。坚强不退。未有不出生死者。况恃大士同体大悲加持之力。及神咒力。岂不一生取办乎。居士来参匡山。请益老人。无法可说。乃为作此赞贻之。若了明暗不二之旨。则圣凡路绝。生死情枯。则日用头头通身毛孔。皆大士手眼光明赫奕时也。居士应如是观。一心具足。不假外也。赞曰。
众生烦恼。八万四千。以黑暗故。六道周旋。在大士身。变成手眼。毛孔光明。随黑暗转。是故众生。有苦必呼。随呼而应。其暗顿无。众生大士。原非两般。明来暗去。应念现前。诸有智者。但求诸己。凡圣二途。本无彼此。如灯破暗。两不相到。以无二故。乃见其妙。能如是观。大士即己。礼拜持名。如水入水。但从众苦。极处一提。光明照耀。日夜无亏。
通身手眼。何只有四。于无尽中。聊尔如是。宝杵空魔。真经无字。总是神通。不思议事。
空中如来。从何出现。恰与大士。当头觌面。自蚤成佛。何必礼他。将他显己。毕竟如何。示现不一。礼念不二。普现色身。真不思议。
般若光明。如大火聚。大士此中。入清凉地。众生烦恼。乃般若光。是故大士。妙应无方。
问师是谁。自称宝掌。伸手摩空。忽然作响。空响何闻。手摩何触。倘遇毒龙。一时难缩。
我闻诸佛出生处。本从微妙秘密印。密印即是诸佛心。散入众生妄想梦。梦想若破诸佛现。犹如寒空见日光。若破众生烦恼云。现仗如来密咒力。持咒即持诸佛心。我心原是秘密咒。三缘会合本不二。是故一念悉具足。但能日用常现前。如子得母不舍离。佛心既入持咒心。不用求佛自解脱。
曲阿邑东之观音山广福寺者。有宋神僧。号日光菩萨所建也。菩萨初示逆行比丘。不捡戒律。时人眇之。且责以建立道场。乃处处现身。一时募化。寻其迹者。犹然未出山门也。四方感而异之。遂成宝坊。临终自露其名。至今号为日光菩萨。寺废。住持通溙新之。立相安奉。请余赞曰。
惟日在天。光明朗耀。山川幽谷。无处不照。垢不能浊。晴不能昏。如水中影。似影中痕。心在众生。至神至灵。与佛无二。况比丘僧。莲出淤泥。香洁不染。摩尼处秽。光明不减。是故至人。超乎垢尽。不处形骸。岂拘凡圣。破坏威仪。示同游戏。肉眼著相。不知谁是。不出户庭。身遍十方。本无去来。如日之光。即生盲人。赖以成事。色相庄严。犹是唾涕。其迹如空。其应如风。随处示现。不约而同。一日千古。一心万劫。是故大士。其神不竭。
不见净土。故不爱住。不见秽土。故不厌居。僧俗相状。是实是虚。男女杂沓。是有是无。口大如空。舌大如口。不会说法。以默遮丑。身不是病。以病病身。苟非借用。可笑杀人。文殊未至。安排等待。及至到来。一场败坏。千古被瞒。见者图度。不是世尊。大难摸索。三十二人。都被掉弄。幸有文殊。闲撕打哄。我不识渠。渠不识我。且待弥勒下生。勘破方才散伙。
象王游行。象子随至。声气相求。缘会而聚。以冤最重。为道至亲。如车合辙。是必有因。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金色之形。金刚为心。奉持慧命。常转法轮。世尊拈华。破颜一笑。至今令人。思议不到。
二祖阿难尊者
多闻如海。饮缩法流。诸佛出没。不离舌头。鼓簧法化。节拍成令。是故我师。为偏中正。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般若灵根。夙生已证。故师将出。瑞草先应。以心印心。如火投火。狭路相逢。定没处躲。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一人心空。魔宫震动。握金刚锋。谁敢轻弄。若肯回光。狂心顿歇。礼拜归依。诸罪消灭。
五祖那提多迦尊者
已悟本心。如日照夜。示生死梦。光明超越。师法本无。我心不有。如空合空。舌不出口。
六祖弥迦尊者
都因此来。不为别事。闹市相逢。自示其器。县见未然。蚤知今日。当行买卖。不论价值。
七祖婆须蜜尊者
从熟路来。忽逢亲友。一言论义。顿知未有。乞甘露味。示虚空法。若谓有得。落七落八。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不是不言。言之不及。不是不行。本无踪迹。今遇其人。乃可开口。从此便行。不堕窠臼。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住母胎中。经六十年。只待师来。方遂前缘。顶上光明。原是本有。一刮便透。如狮子吼。
十祖胁尊者
指地变金。随手而现。圣人即至。何等快便。似乎空谷。应声答响。是知我心。本无来往。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佛不识佛。眼不见眼。更向他觅。故遭检点。将谓浑全。蚤被解破。猛省将来。方知话堕。
十二祖马鸣大士
马之悲鸣。故自有因。地涌女子。原非其人。魔本非魔。佛亦非佛。正眼看来。竟是何物。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从异中来。得正知见。路逢毒蛇。慈悲心现。更问毒龙。都要调服。眼见心知。如响出谷。
十四祖龙树尊者
龙中化龙。以毒攻毒。尊者妙手。一言调伏。佛性三昧。体若虚空。百千法门。尽入其中。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以针投钵。妙契亡言。示佛性义。满月现前。至长者家。将针引线。假他因缘。为己方便。
十六祖罗睺多尊者
寻流得源。水穷山尽。忽见其人。知其为圣。香饭擎来。分坐供食。大众同饮。甘露如蜜。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不乐王宫。天开一路。直抵穷源。不知其故。紫云之下。圣者所依。果得童子。会诸佛机。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七日而生。不堕诸阴。其体香洁。本来清净。扣门一语。答无者谁。猛然唤醒。当下知归。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既生天上。不应起爱。一念未忘。便不自在。以般若力。复升梵世。故来传灯。是其家事。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无生本具。不用求真。遇缘而发。如花逢春。求之太急。去道转远。当下知归。就路而返。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明暗同体。圣凡一路。来处幽微。莫知其故。熟处难忘。更求伴侣。忽尔相逢。肯心自许。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从受记来。不为别事。同类相从。缘会必遇。嗟彼鹤众。蜚鸣既久。一言之言。顿知本有。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从须弥顶。持金环来。嗟彼鹤众。其情可哀。得狮子儿。作大哮吼。有气贯天。试验其后。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相见索珠。开手便有。以先所付。别来不久。知有夙欠。特来奉酬。将头临刃。白乳横流。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秉般若剑。握如意珠。虽云暂到。此行不虚。偶遇恶人。恰得好伴。因邪打正。两得其便。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从刹利种。续传灯焰。真嗣不明。几乎失陷。从闹市中。忽逢故人。函盖相合。乃得其真。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莫谓无因。相逢便见。来处自然。不假方便。今因其珠。乃得其人。开池得月。买石饶云。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
师心甚急。其来太早。一语不投。此心不了。冷坐少林。幸得神光。一臂堕落。其道永昌。
二十九祖慧可大师
航海特来。多少苦心。大唐国里。只得一人。觅不可得。如水任器。以此传家。是为第二。
三十祖僧灿大师
通身是病。不知来处。忽逢医王。猛省其故。心空骨刚。且便行脚。遇有力者。一担付托。
三十一祖道信大师
少年出家。利根捷疾。六十余年。胁不至席。学侣云臻。何待小儿。以有夙约。观者不知。
三十二祖弘忍大师
来历不明。出身恰好。一件未完。两家都了。破头山中。黄梅路上。往来自由。具大人相。
三十三祖慧能大师
樵斧才抛。以石坠腰。灵根久植。从此抽条。源出曹溪。横流大地。直至如今。无处不是。
昔李龙眠。白描十八尊者。精妙入神。观者目炫。独赵松雪。仿之逼真。近代歙人丁南羽。画诸祖道影。不让古人。而白描亦称擅美。余尝请作厉揭图。竟未能得。顷在五羊。南海侯约我王君。出此卷索赞。展之光明夺目。神情超越。如坐莲华藏中。听如来说自性法门时也。诘其作者。乃黄梅伯羽汪生。敬焚香稽首。总为之赞曰。
清净界中。出生众妙。大地山河。总归圆照。鳞介羽毛。普现三昧。何独应真。为希有事。诸阿罗汉。皆幻化身。见之不识。岂得其真。游戏神通。咳唾掉臂。俯仰屈信。皆成佛事。师子颦呻。凝神壁观。林下水边。生涯无算。搦拳手酸。降龙费力。但歇妄心。自然阒寂。抱膝凝眸。看他作怪。不若持珠。念佛自在。坦腹熙怡。贝叶在掌。挥尘默谈。敲空作响。听之如聋。说者似哑。不比寻常。之乎者也。倦倚长松。瞌睡打盹。伸手从空。忽然提醒。骨瘦眉长。腰曲脚直。动步全凭。荷负之力。晏坐林闲。心闲不过。偶尔看经。便成话堕。钵盂一具。莲华七轴。即此是宝。何须别物。自受用处。唯此而已。天龙恭敬。不以为喜。由人爱憎。任他束缚。一味随缘。自性解脱。只在毫端。现此神力。水底鱼踪。空中鸟迹。镜像空花。干城水月。作如是观。妙不可说。
又。
业识不枯。飘流毒海。鱼鳖蛟龙。夜叉鬼怪。可笑尔辈。一味驾空。不敢类堕。谓是神通。苦被佛呵。怕见摩诘。幸尔此闲。躲过黄檗。渺渺长波。滔滔巨浪。不肯放身。是何模样。自己占干。教他下水。纵是便宜。能得几几。虽云游戏。终成虚诳。唤不回头。倍增惆怅。看尔斗到。龙华会中。将甚鼻孔。见我本师和尚。
人持一经。俱在目前。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踞地而坐。两眼瞠空。有何所见。树此门风。悬崖之下。以杌为几。香篆腾空。如云作雨。骨瘦如柴。精神已竭。还要看经。此心不歇。背痒难抓。聊假一手。在恰好处。妙不容口。有何神通。龙藏在瓶。手松放出。任其飞腾。猛虎踞地。威不可触。用尽神力。如猫捕鼠。经非文字。当人不少。莫道眼困。昏沉不好。耳中作声。似有一物。及乎取之。拏掇不出。明月当空。抱膝而坐。如是清闲。何等快活。眉长累坠。时时遮眼。老手无力。翻费撩卷。肚大难遮。甚是褦襶。只须放下。方得轻快。破衲蓝衫。费心连补。一针一线。十分辛苦。手持明镜。自照其丑。忽遇狮子。一声号吼。同行渡水。脚跟到底。何必又要。累人累鬼。
吾师神通。自己有限。全仗大家。团头聚面。龙不可挠。赖此一钵。不是者些。缩手缩脚。手掐数珠。假此念佛。舍己从人。转见忽突。持一瓣香。供养者谁。有为功德。不若无为。擎拳合掌。递相恭敬。临镜见头。空响谷应。手执如意。非无意手。观未执时。本来何有。猛地回头。为何顾伫。待伴同行。便非大步。军持之中。不见倾注。想是玻璃。内盛甘露。少不努力。老不歇心。拨起眉毛。还要看经。以我观来。都成漏逗。虽会腾云。未离窠臼。前者已去。后者未来。趁步不上。未免挂怀。急走不动。恐天落雨。先戴箬笠。又添辛苦。贝叶无文。真经无字。只解口持。不知心悟。为他有尘。故持白拂。彼净此污。两皆不足。擎拳合掌。同行独往。看他如意。好借爬痒。白羽扇头。皎洁如雪。已断烦恼。如何又热。为问钵盂。有无斋饭。若遇肚饥。施主便办。猛虎爪牙。大开血口。幸遇我师。驯伏而走。一卷真经。有无量义。未展开时。先已见谛。种种游戏。皆成虚诳。试看虚空。是何模样。
苦海无边。恶浪拍天。横身直过。谁敢当先。惟诸尊者。神通自在。拌命不顾。往而不害。以我空故。无害我者。内外无物。故无可舍。视渊如陵。履险若平。随心而至。寓目不惊。纵有蛟龙。夜叉鬼怪。皆为我用。以绝对待。是知至人。处生死中。不与物忤。物无不容。由是观之。法本寂灭。但不生心。称为妙绝。
一右手擎金刚塔左手竖掌如作观想
以金刚塔。聊表此心。竖掌谛观。想念甚深。
二老病据梧童子捣药
此身不有。病从何生。对证之药。不知何名。
三手执如意安然晏坐
手执如意。如意累手。默然自观。毕竟何有。
四擎钵伸空若有所乘
本来无物。向空妄求。求无所得。岂不含羞。
五六老清臞若不胜衣倚赖少年扶曳而行
老瘦难行。自宜休息。何苦累他。拖曳费力。
七手持贝叶迅疾而行回顾老者若有所待
独行快便。替人著急。手中贝叶。几乎打失。
八九老前行扶仗童子少持香相随作供旁有鬼若归依状
步履艰难。所赖童子。此一炷香。非为山鬼。
十飞锡陵空惊起山神尊者徐行回头顾盼
飞锡陵空。山神惊起。吾师且住。法幢在此。
十一降龙
因龙性猛。师乃现粗。但调其性。不为其珠。
十二老迈无力手抚孤松
一生行脚。于今老矣。身若枯松。心如止水。
十三伏虎
猛虎在山。威振林木。吾师道高。自然驯伏。
十四看经
真经无文。牛皮遮眼。若钻不透。终难放胆。
十五自在安禅猕猴献果
寂然澹泊。胸中无物。猕猴最狂。亦知归服。
十六朝阳补衲十七坦腹相对笑视而已
针线工夫。固是绵密。大眼看来。终是费力。
十八端然禅定
大休歇处。安闲自在。冷眼看他。都是捏怪。
又
可笑此僧。奈闲不住。两手捉摩。不知何故。
佛戒威仪。端严潇洒。张拳舞脚。甚是不雅。
枯坐壁观。是渠本分。如此欠伸。想是心闷。
雄猛到此。弓折箭尽。犹张空拳。徒劳发愤。
袈裟著身。本来自在。又假按摩。似为捏怪。
伸手缩脚。左捞右摸。原有一物。竟捉不著。
乞食街头。失却一物。寻觅不见。捶胸顿足。
不爱打眠。去弄石头。傥磕破手。惹一场愁。
反手捶背。想是脊痛。少年不觉。老来沉重。
挺挺孤松。是僧榜样。如此儿戏。是何相状。
双手抱头。老大龙钟。不是偏风。便是耳聋。
尊者容仪。甚为雅肃。但露脚跟。者些不足。
瞌睡起来。梦境未撇。两眼睁睁。望空著楔。
是谁赶渠。恶气满肚。忙忙急走。恐怕捉住。
不善经行。平地吃跌。纵跳起来。已成败阙。
四肢如拳。百骸似绵。想遇天寒。冻饿使然。
请问尊者。耆年几何。但看两眉。世上不多。
本来安稳。自讨事做。如浪中船。是谁之过。
又
一对经卷炉香兀然端坐
兀尔忘缘。无思无虑。经卷炉香。是闲家具。
二看经
持一卷经。贵图遮眼。牛皮若透。将长补短。
三横担拄杖而行
拄杖横担。独行独步。但蓦直去。何须回顾。
四倚仗观瀑布
倚杖闲看。千丈瀑布。问从何来。不知其故。
五抚麋鹿坐观蛱蜨
麋鹿忘机。闲来伴坐。蛱蜨蘧蘧。热梦未破。
六手执如意坦腹而坐
坦腹颓然。百无所有。可惜未忘。执如意手。
七手执经卷而行
既登解脱。无碍无挂。手中者些。翻成话【打-丁+霸】。
八坐桃花下回首看经
花下谛观。想不为别。要使人知。空即是色。
九伸手钵中捞月
钵中有水。水中有月。伸手捉拏。毕竟不得。
十遥空作礼
平地作礼。目前无物。莫认虚空。是法身佛。
十一降龙
云中之龙。变化自在。何故降他。翻成捏怪。
十二抚树观泉
独抚枯桩。静观流水。尽世闲人。闲不过尔。
十三仰观高山流水
流水高山。知音者少。吾师得之。出入意表。
十四策杖闲行
策杖闲行。信步腾腾。世闲少有。此无事僧。
十五骑虎而行
猛虎难驯。见之者避。吾师跨之。视如儿戏。
十六坐观水月
皓月寒潭。光明彻底。此中著脚。翻成尘滓。
十七以指点空
以手指空。空中何有。虽为点破。似扬家丑。
十八持杖坐磐石上
已到忘怀。快活无那。手中拄杖。何不放下。
又金画骑兽十八尊者游戏赞
三毒已除。生死不系。故得神通。自在游戏。猛兽狞龙。各各驯伏。信意乘之。任其驰逐。以己忘机。物亦忘我。两得其忘。如火入火。十方游行。往来无碍。不相识者。见之惊怪。但瞒愚人。难逃智眼。若遇维摩。定遭检点。于虚空中。妄生分别。纵是金尘。亦眼中屑。
欲行不行。若有所思。所思为谁。吾师自知。
拄杖横担。腰包肩荷。猛地回头。恰是者个。
跫然而立。望之若遗。遥空举手。对面是谁。
骨瘦如柴。衣宽若袋。不是忘形。谁堪褦襶。
钵中之水。空中之龙。拏云之手。别显神通。
兀然而坐。半恨半思。钵水湛然。投针者谁。
飘然若狂。愕然若怒。纵是无心。也落顾伫。
猛虎易驯。迷心难解。不是吾师。几成败坏。
骨瘦神疲。眉长累极。终日拨之。手酸无力。
怯寒【打-丁+翁】衲。抱膝若思。掉头不顾。思之何为。
物之在空。与尔无竞。无故索之。岂称为圣。
鞠躬低首。合掌向空。见法身故。作礼真容。
箬笠如空。拄杖如龙。逍遥物外。顿脱樊笼。
瓶本无物。何来光怪。自放自收。无人管带。
双手徒搏。两脚急走。虽为他忙。却扬自丑。
衲被蒙头。冷眼偷视。香烟起处。只者便是。
一衲被蒙头合掌低头
一衲蒙头。诸缘坐透。合掌稽首。如是信受。
二降伏狮子抱狮子儿引之奋迅
狮子奋迅。大威猛力。夺狮子儿。岂不返掷。
三卓锡擎拳独行独步
一锡撑空。两拳搦骨。法力无边。称南无佛。
四三人共坐如说法状
无舌而说。无耳而听。法音如雷。无人肯信。
五默然端坐
历劫妄想。忙中不见。正默坐时。一齐出现。
六禅定
衲被如空。脊梁似铁。坐断十方。翻成点额。
七擎钵
双手擎钵。满盘托出。汝试谛观。此中何物。
八大肚坦腹
肚大难遮。脚长难缩。尔自生嫌。非关我错。
九月下看经
月明如昼。老眼不困。起来诵经。聊当解闷。
十坐具敷坐
展开坐具。略放一线。不为坐禅。和身打欠。
十一布袋行脚
肩上郎当。手中褦襶。如此行脚。可憎可怪。
十二手持如意
手执如意。如意累手。身著袈裟。聊遮其丑。
十三持珠念佛
佛自念佛。向何处躲。以我求我。于何不可。
十四折芦渡江
苦海无涯。脚跟难跕。凭此一叶。便到彼岸。
又
苦海无际。莲叶为舟。倚他当命。老不知羞。
蕴空爱身。心空有质。如此颠倒。莫道不识。
手中如意。脚跟芦叶。忙忙碌碌。几时休歇。
怕海中怪。踏金刚杵。张拳努目。如见老虎。
空中放光。脚下踏经。笑人长短。岂称为僧。
蠡中测海。枝头寻春。觌面不见。何名应真。
倒海移山。伸手缩脚。自在神通。谁人敢说。
自蹋实地。看他下水。稳稳当当。乖不过你。
神龙之性。原不可触。先夺其珠。故不敢忤。
大海之中。即得浅处。念彼观音。时来救护。
快活不受。被人拖带。老老大大。不会自在。
衲被蒙头。快活欲死。任他神通。总不如尔。
一揽衣渡水
行脚遇水。路头差错。没处回避。直须要过。
二能涉负不能涉者
胆大不怕。胆小怕倒。幸肯负戴。两家都好。
三四先登彼岸以杖接不能者
十分过九。一步不及。赖他拄杖。甚是得力。
已到彼岸。复顾其伴。极处一提。何等方便。
五既涉湿衣童子扭之
不知浅深。信步奔行。湿透衣裳。返累别人。
六已到树下卸衣结束
衣衫络索。泥水汩没。虽是拖过。翻劳结束。
七跣坐树下作嚏解盹
费尽力气。闲坐打盹。鼻孔撩天。一喷顿醒。
八神疲力倦仰视盹者
神思虽疲。两眼尚开。看他昏者。甚是痴呆。
九系裙
正涉水时。怕他缠身。既脱又著。枉费精神。
十倚杖箕踞而坐
箕踞石上。神精轩豁。忘却疲劳。十分快活。
十一闲坐以如意爬痒
自己痒处。他人不知。如意在手。任我爬之。
十二倚杖危坐回看行者包裹衣钵
到休歇处。何不放下。累他包裹。好没傝【仁-二+(天/韭)】。
破落遍身。从新要补。针线工夫。不辞辛苦。
又。
一领破衲。百缀千补。一针一札。甚是辛苦。针针要透。不透不休。纵然补得。只好蒙头。
看经尊者
自己不明。却钻故纸。清净界中。翻成渣滓。
又。
生不识字。强要看经。耳聋眼花。说与谁听。梵筴多年。蛀虫钻透。字脚不真。都是漏逗。
多嗔之物。捉拿不住。一味慈悲。观想凝注。
又。
骊龙正睡。珠被师偷。若值醒时。怎肯甘休。
恶性难调。威猛无敌。放舍全身。费尽神力。
又。
爪牙已露。猛气未逞。不是吾师。几惊市井。
法窟爪牙。谁敢摩触。吾师神通。视为玩物。
业海无边。滔滔不竭。直登彼岸。青莲一叶。此身非身。荷担锡杖。空水连天。无相之相。空非有外。水外无流。谁能一喝。截断两头。踏破太虚。踢翻沧海。线断脚跟。心无挂碍。
越无明流。犹在半途。妄想未断。水上葫芦。
截流而过。自可超越。何故又凭。贝多一叶。
芭蕉虚质。虽是速朽。不是借他。几乎出丑。
脚跟未稳。瓦器不坚。摇摇荡荡。幸尔两全。
独往便休。何为回头。若等个伴。就不唧【口*留】。
贝叶在掌。碧眼撑空。高跨独步。吾师犹龙。
老不歇心。少不努力。拨火烧香。不放一息。本来没事自寻忙。如何到得无生国。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