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首届宗教博学高级研学班开学典礼在京举行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2009年9月7日,“2009年首届宗教博学高级研学班”开学典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曹中建书记、金泽副所长到会并讲话。

来自两岸三地的法师、居士,及专家学者参加了开班典礼。博学班邀请余敦康、杜继文、牟钟鉴等著名专家授课,学员们纷纷表示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当天,余敦康先生为学员讲授了第一节课——儒学。余敦康先生就儒家是什么、什么叫儒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涵等方面为学员进行详细的阐述。

卓新平所长:在宗教博学班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有机会跟各位朋友在这里相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缘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大家在此是作为学员而聚在一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是学员,因为学无止境,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学习实际上是对我们人生的一个体悟,同样也是对我们精神境界达到升华的一种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宗教博学研讨班恰好就符合这些立意,关涉相关主题。我知道,在座的各位有的是宗教界的高僧大德,在宗教教育、学问、修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有的则是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中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那么,大家在自己的事业、工作、研习、修持之际,仍能抽出时间来集中思考一些跟宗教相关的东西,学习各大宗教的相关知识,我觉得对我们专门研究宗教学的学者们来说都是值得非常高兴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有了一个相互交朋友、一起体悟人生真谛的机会。在此,我想对我们宗教博学研讨班的意义和内容,可以从这样几个层面来探讨、即理解在研习宗教上的博、学、深、广,从而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观察问题的视野。

首先,我们从“博”的角度来看。我们研究学问的人常说“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学问就像一个金字塔,形成其博大高深的结构。没有博大就没有精深,社会、人文知识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我们每一位朋友在自己的领域内可能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的学问之广博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驾驭的范围,所以我们总会有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或缺失。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全球的视野,不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眼下的这一点一块,而是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审视,即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财富有一个宏观把握和整体认知。当然,我们对其所关涉的每一点不可能都做得非常精。我们在自己专门涉及的某一点上应该争取精、深,而在其他方面则只要有一种宏观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博学就是一种宏观把握,在此我们不必进入细节,只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审视,而这个宏观、整体的审视,则可能有利于我们对自己关注的这一点、这一块上的研究和掌握。我觉得这就体现了我们的博学。各位朋友来此之前已经在不同的研讨班、对某一个具体的宗教或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深厚的研究。因此,我们今天举办这样的博学班就是要扩大各位朋友的视野,而这种视野的扩大回过头来对我们精、深的研究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的高级研讨班首先就应该突出一个“博”字。

其次,我们在这里要讲究一个“学”字。这个“学”是有目的性地学,也就是我们在“博”的基础上要有问题意识。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修行,还有各自的事业等等领域中,肯定会对现实社会、对人类的发展,对这种社会的建构,包括对自己内心的世界形成不少的想法,有些想法自己很快就得到了解答,有些想法自己尝试做出了一些答案,但是并不满意;有些想法自己觉得颇有心得,愿意跟他人分享;有些想法则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想让老师来指点、让大家共同来解疑答惑。所以说,这个“学”是一个群体之学,是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杂学”或“泛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学”是在“博”的基础上要有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会使我们的“学”有针对性,有相应的“专指”。这就是说,虽然我们会有面上的审视,但与此同时我们每一个学员、每一个朋友仍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对关涉到自我的问题,则要下功夫,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况且这种探讨不是个人自己孤立的思索,而是会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间来彼此交流,使大家能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来,并且相互激励、相互提高。也可以这样说,通过“学”,我们则要在“学”的方法、境界、成果方面达到一种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博”与“学”二者是有机的结合,却又分成不同层面。“学”对我们是一种机缘,对我们相互认知、相互沟通、共同提高也是一种机会。以前我们中有些人可能不曾谋面,有些人可能有个别接触,但是这次我们可以从相识而达到一种深层次地了解、接触。平常在社会上,我们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相敬如宾就可以了。但是,在人生探讨之“学”上,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就要往前跨越一步,这种跨越当然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我们彼此更加认识,另一方面它也加大了我们产生分歧的可能性。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会获得一些共识,同时也会发现彼此的差异,其间的差距或许会是很大的。面对面接触既会带来一种“亲近”,也会造成一种“紧张”。可以说,“学”是个我的提高,但也是彼此间的沟通。我们的研讨班在这两个方面都要有提高。

第三个层面,我觉得我们还要追求一个“深”字,在我们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深化。在这次研讨班上,我们研究所在儒释道的讲课上都是请的最好的学者,他们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例如,在儒学讲课上我们请了余敦康先生,他在北大国学班上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老师,余先生的口才、学识、幽默、敏锐都是大家非常敬佩的。我们中间有些学员可能跟余先生有过交往,领略过余先生讲课的风采。余先生的家乡在湖北,对楚文化有着深刻的体认,这种南方文化跟北方的文化有着显然的不同,因为楚文化的传统更为讲究浪漫、自由、空灵、超越。而余先生的专攻是体现北方文化特色的儒家,其特点是强调正统、秩序、整体、稳健;这样,余先生自有其南北文化的比较,在审视儒家文化时会参照、对比楚文化及其特点,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会使他讲起儒家来风格独特、与众不同。

在讲佛学上我们请了杜继文先生,杜先生是我们研究所第二任所长,长期从事的是佛教哲学、禅宗思想等研究,造诣颇深。杜先生是山东人,而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有着非常深厚的儒家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杜先生研究佛学天然就有着与儒家的对比分析,能让我们找到一种互为对照、相映成趣的感觉。杜先生看问题敏锐犀利,其谈吐有时会让人感到直率和尖锐;由此我们可以体悟到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原则态度。杜先生研究佛学数十年,形成其对佛学的独特理解,而且已有深远的影响,有很多国外的学者,包括德国的学者,专门来北京请教杜先生,探讨关于佛学、佛教哲学和禅宗、以及研究方法上的一些知识。所以,我们能有机会在研讨班听杜先生集中时间专讲佛学,既会在这种学术鉴赏中获得一些新的心得,也会深化我们对佛教、佛学的研究、领悟。

在道教知识方面则是请牟钟鉴先生来讲,牟先生对传统中国文化知识可以说是掌握得非常娴熟,在其运用方面也是得心应手,妙趣横生。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观念或知识范畴,而曾经被人们有所忽略的就是“道”这样的范畴。我个人认为,对于道的研究,无论是从儒释道的宗教层面还是哲学层面都值得发掘;因为在进行宗教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发现“道”这个字有无限玄机,有独特蕴涵,有深刻哲理,所以是道不尽、说不完、讲不透,对“道”的琢磨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中国宗教的基本内涵、文化符号和典型象征提供启迪,因此我们应该专心听听牟先生对之是怎么样来揣摩、怎么样来把握、以及怎么样来诠释的。这给我们也会带来一种新的感受和体会。牟先生这些年来致力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发掘,对其核心思想观念的梳理,而且他是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高度的责任心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体悟和理解,应该说这些年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请这三位学者来讲儒、佛、道,势必会在我们“宗教博学”的意义上达到一个“深”字。我觉得这是直接向这三位著名学者请教、学习的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应该多跟他们沟通,多向他们求教,当然也可以跟他们讨论、商榷一些相关的学术问题。有大师的指点,我觉得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宗教知识、学问达到深化、深入。

另外,通过这个“宗教博学”研讨班,我觉得我们在人际交往、学术沟通上还要争取一个“广”字。我们通过这次学习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我们要争取获得广博的学识,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过程使大家得以聚在一起,虽然时间不长,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在学术上和人脉上广为拓展,尤其是认识到学问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学无止境、善无止境。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层面、在从事各自事业的发展方面,都要有一种宽广、开阔的精神境界和心态。当然,我们的研讨班不可能一次性地彻底理解、体现“博、学、深、广”这几个字的蕴含和它的意义延伸,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这样的研讨班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探讨。我们以前可能在各种专门的研讨班中学习了很多专门知识,但以这样综合性地结合不同知识层面的研讨班来进行学习,可能是一种新的尝试。从这个“广”的意思来讲,除了我刚才谈到的讲授儒、佛、道的这三位老师都是著名的学者之外,我们的日常安排还有其他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研究学的方法、全球化的国际视野等内容,请了不少在相关领域业有专攻、匠心独到、才思敏捷、谈吐不凡的专家学者来讲课,这都是为了体现我们研讨班这种“广”、“博”理念的一个预设。我们有这种理念和追求,其研讨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也是我们的一种经历。其实,人生也好,学问也好,它都是由不同的经历所构建的,通过这种经历则可丰富我们的社会阅历,同时也会通过我们自己达到升华的精神世界来普慧人生。“宗教博学”对人的精神境界、具体来讲,对人世上的相关宗教追求会提供一种更为深刻的把握,可能也会使人对之达到一些更为独到的理解。

所以,衷心希望我们这个研讨班办得成功,也祝福各位朋友有所收获。让我们大家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学术道路上不断地相遇、不断地沟通、不断地提高。谢谢大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