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价云锦袈裟引出的故事:袈裟的起源和传说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很多人知道“袈裟”,是从这首歌开始。

一般民间对袈裟的解释是:和尚披的衣服,是由一块块补丁拼成的,看上去甚至有些脏兮兮的。其实袈裟是和尚的法衣,是一种神圣威严的象征,也有红色、黄色、赭石色……有些和尚,为了表白自己苦修苦炼的心迹,特地征用民间花花绿绿的杂碎布片,缝到一起做成袈裟。

根据《佛光大辞典》的解释,袈裟“也叫衲衣,即僧衣。系以破旧布之修补缝缀而成。又****衲衣、坛衲衣。因常以五色或多种颜色混合制成,故亦称五衲衣。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亦自称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释氏要览》卷上载,袈裟的来源有五种: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包死人衣)、死人衣和粪扫衣。粪扫衣是指被丢弃的破衣碎片,包括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和破碎衣等。

而资料显示,“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

从三衣到福田

传说在释迦牟尼成道的最初五六年里,袈裟还未出现。后来,随着释迦牟尼游化四方,他的随众弟子化缘到了许多布片。由于这些布片无处容放,众弟子就把它们披肩头或者缠腰际。释迦牟尼觉得这样有损威仪,就想要利用布片对僧衣进行修改。当时正值隆冬,释迦牟尼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前夜,他先是披一片布,觉得温度可以;到半夜,随着寒意来袭,他又添加一片,觉得刚好;后半夜,温度再次降低,他披上第三片布,依旧冷暖适中。释迦牟尼就以此规定,要求僧人必须身着三衣,据说这就是袈裟最早的由来。

最初的三衣,大多数是由大面积的布片制成的,这与后来的“福田衣”有很大的不同———福田衣通常以条块状的布料缝制而成,而且根据用途的不同,数量有所不同。起先,释迦牟尼制定三衣,是为众僧方便———三衣大都是整块布料,稍加改动,就可以披挂于身。但是,当时社会治安无序,许多地方频频出现匪盗,所以许多僧人在游化四方时,他们身穿的僧衣经常遭到掠劫。

释迦牟尼因此而发愁,苦思解决之策。一日,与弟子阿难路经一片田野,只见田野沟畦分明,田亩整齐。于是佛祖灵机触发,重新规定了三衣的制式和仪轨。此后,众弟子开始穿福田衣。

神奇的木棉袈裟

木棉袈裟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衣钵之一,是佛教的顶级法宝,极富传奇色彩,其神话意义不次于基督教中的圣杯。

佛祖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将其衣钵———木棉袈裟和饭钵单独传给了迦叶。迦叶死前,将衣钵传与了阿难,因为在释迦牟尼之前佛教已有六佛,所以释迦牟尼自称第七代佛,迦叶为八代……如此相续传到了第28代菩提达摩。

达摩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达摩老祖,他于梁朝时来到中国,是东土“禅宗”的开创者,少林的开山鼻祖。

传说,达摩于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被“菩提流支三藏”和“光统律师”毒死,临终之际将木棉袈裟传给了断臂求法的弟子慧可,使之成为禅宗的第二代宗师。慧可得到袈裟之后,为避其师预言“汝亦不免此难”的警语,曾入岘山隐居数十年,方才出世传教,但最终仍然受到“菩提流支三藏”和“光统律师”的徒党的迫害,未能逃过劫数,被官府视为“妖人”处斩(也有史料记载慧可逃过了这一劫,最后得以善终)。行刑时身上流出的血不是红色,而是乳白色,而且周身肤色如常。此事传到北齐武成帝耳里,他感慨万端地说:“真是个活菩萨啊!”下令全国悼念。

经此一番变故,佛法反而得以再兴。

慧可之后,木棉袈裟传与患有风疾的弟子僧璨。僧璨也佯狂于市肆之中,后来曾隐于倪公山。僧璨之后,传与弟子道信,是为四祖。

道信之后,袈裟于永徽三年(651年)传与弘忍,弘忍主持佛事四十多年,时人号为东山法师。后世称之为五祖。

弘忍之后,袈裟传与惠能。惠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市郊)人。自惠能之后,木棉袈裟便由此发生了很多传奇故事,时隐时现,最终无人知晓它的归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