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看着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这两天的心绪慢慢开始平静,晚上偶尔打开电脑发点博文,虽然还不能完全恢复常态,毕竟已经稳定了下来,这里有清茶的不少功劳。
灯一盏,点暖四壁;茶半壶,染馨八方。
安安静静的傍晚,一壶清茶在侧,一边放着音乐,一边看书,这像是我寻了已久,等了已久的生活。
读的是奥修的《静心》,在这样的夜晚,我所需要的正是淡定。品味着大师对人生的了悟,对众生的指点,也就豁然开朗,所有的悲伤、痛苦,似乎都在慢慢淡化。
眼睛看累了,端起茶轻茗入口,芳香馥郁,清新透体。不禁放下书,仔细端详起眼前的这壶茶来。
那是一个精致的鸳鸯荷花紫砂壶,整个壶呈褐黑的颜色、荷花的形状,盖子上有一对相伴一生的鸳鸯,如同岁月。那是年前出差宜兴觅得,本想送老爸,如今只有自己用了。
以前,喝茶喜欢拿一个口小肚大玻璃杯,倒的是花草茶,各种花草取其独有之功效,以养生为出发点。打开一袋,倒入杯中,有少许绿茶、玫瑰花蕾、紫罗兰、杭白菊、薰衣草、千日红、山楂、冰糖等,放进滚水冲泡。
喜欢用玻璃杯主要是为了看花草上下翻滚,在杯盏中飘动,舒展,像是一副美丽的工笔画,清艳不可方物。我痴迷于这个过程,看着干干的花草在水中苏醒,徐徐舒展自己的腰身,在水中沉浮,若即若离,若歌若舞,舒张如落落君子、蜷缩似山中隐士、弯曲则新月一勾、张扬则恣意不羁,那色泽也由开始的褐绿慢慢转为草绿浅绿黄绿,杯中舒张跌宕,犹如群峰满目葱茏,花开似锦。
如今,我还是用玻璃杯先泡第一道茶,直至茶汤盈澈碧透。然后倒入壶中,再洗茶。看着淡淡的茶水从壶中倾泻而来,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茶香在弥漫。
茶道中人说:一泡洗,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泡茶,第一次的茶水,肯定是丢弃不要的。那是作洗茶之用,二泡之后,才会有清香的茶水呈现出来,越到后面越淡。
续上第二泡,那茶香袅袅如烟,越来越浓,细细茗上一口,那淡淡的茶香便萦绕喉舌,久之不尽,虽不敌妙玉师傅的梅花雪水老君眉茶来得纯净,但那一种如水的心境从心底泛起,荡去了不少心中的烦闷。
小的时候,实在无法理解大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喝茶,父亲尤其喜欢喝浓茶,一杯水里有半杯茶叶,难得有闲暇的时候,他总是泡上一杯酽茶,靠在椅子上边喝边看书,极其享受的样子,我总觉得父亲陶醉的样子很夸张,很好笑,也曾好奇地尝过一口,茶刚入口,浓浓的苦涩立刻在舌尖蔓延开来,不禁皱眉吐出,父亲看了并不奇怪,只是说一句:你长大后也会喝茶的。
是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的开始喝茶了,也逐渐体会到,其实品茶是在品人生,但始终没有学会像父亲一样喝浓茶。
最开始也是喜欢和父亲一样喝茉莉花茶,不求别的,就是因为它的清香,香得稚嫩又张扬,就像年少时轻狂的时光,缺少了一点点含蓄和内涵;再大一些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红茶,通常是和好友对面倚窗而坐,点一壶红茶,加少许糖,戴上耳机,听着歌曲,相互慢慢诉说。或一人时展开一本书,闲闲地翻着,十足的小资情调,但,总感觉少了一些真实,多了些许做作,那就是青春的时光吧,充满了渴望于遐想;再后来,就慢慢学会了独立思考,历经世事后学会了品茶,品味茶一样的人生。
岁月如茶,人生如茶,在品尝中回味,析出记忆点点滴滴,随着卷曲的茶叶翻坠。只有滚烫的浇沸,才释放出清清的幽香。将浓缩的精华释放,斟满一壶岁月的随想,消逝的时光如蝶翻飞。曾经的往事在煎熬中沸渲,而远去了的思绪,纷飞了岁月的哀怨。袅袅的水气,模糊了本已朦胧的眼。
音乐声声,若有似无,我继续沉浸在品茶的思绪中。
品茶之余,为茶所思,为茶所想。如果做人能像茶那样,或许才能算做完美吧。茶,不求酒的浓烈,又不同水的平淡,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做人如果真想做到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不愿意处处强人一头,也不愿意事事矮人半肩,心平气和,与人为善,恐怕也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茶能解渴,也能解毒,还能提神醒脑。交友,就是要在朋友失意沮丧时送上安慰鼓励;在朋友志得意满时能明训警示;在朋友不幸的时候,第一个伸出温暖的手;在朋友幸福的时候,送上第一句祝福。茶香得恬淡,香得内敛,正因如此才香得持久。第一铺水曰洗茶,味淡,且香气甚微;第二铺水后,才真正显示茶的味道和芳香,且历久弥香。做人、交友不也一样么?在最初的接触时,只给人粗粗浅浅的印象,深交之后才能完全体会其内涵,也许,这样才叫真正的成熟,也只有成熟的人,才是完美的,但完美又何其难。这也许就是我直到现在也未像父亲一样喜欢上喝浓茶的缘故吧。
面前的茶已见底,我续上第三铺水,深吸一口气,茶香花香氤氲,侵入心脾,轻品一口,味醇而微甘,略有清涩,回味香冽。联想起,好的朋友也如一杯清茶,持久弥香。虽然在网上看起来似乎相距很近,但平日里各自忙于生计,有各自的生活空间,难得有频繁的在空间或圈子中相见共叙,但不经意间,会有一声问候不期而至,如许的亲切,好像你们每天都在见面,相视一笑,明了彼此的一切。好的朋友也许不会陪你朝朝暮暮,但他总在离你心灵很近的地方,当你受伤无助时,他一定会在你身边陪着你,什么都不说,为你沏一杯茶,告诉你这是疗伤的良药,当你在这平淡温暖中慢慢复原时,他已悄悄离开,不用你说声感谢。最近父亲突然病故,我很久没有上网,刚一上去就看到了许多的慰问和安慰、开导的字条,我为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感激不尽。我感谢他们,在我经受挫折、痛苦磨难而痛不欲生的同时,还能拥有这样一份份温暖的友情,让我拥有一个可以随时倚靠的憩园,让我有这样一杯可以疗伤的清茶。
生活就像一口初饮下泛着淡淡苦味的茶,渐品渐浓,而后是回味无穷的清香。人生的际遇就像是沸水冲泡下的茶叶,几番沉浮,又停停住住,终归于平静的壶底,如同落入某个人心灵的最深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那么一茶何尝不是一人生呢。
顿悟。我愿做那茶,尽敛苦涩,散发清香。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