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的"2005年金秋茶话会"上,海外华人王志远教授应邀作了《关于现代茶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之发言。闻之,读之,不能不教人顿觉胸臆为之一畅,视野为之一阔,乃至振聋发聩矣。
这是因为,他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之发言,而是在学术探讨的同时,一面则又发表了某些学术批评意见。依我看来,此种非同寻常的学术批评意见,不啻是给当今我国茶坛,尤其是给我国传统茶道敲响了一次警钟!他是这样论述的:
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茶道"已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阻碍茶(产)业发展的因素。……十年前,我回国建议发展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冰茶系列产品,却遭到"冷饮不合中国国情"的指责。现在冰茶已日益成为占有百亿市场额的主流饮料。"茶道"原教旨派差一点扼杀了一个如此庞大的茶产业!
-平心而论,既然茶道自称为"道",就必须了解茶道的真谛。"道"本源于《易经》学说。"易"者,变也!茶道也必须随时代变化,适应消费者的工作生活而变化,引导茶产业的改变和进步。……
现代的"茶文化"和"茶道",也必须随时代而变化。茶道中的陈腐之道,不要成为现代茶产业的绊脚石。当今世界茶叶消费呈多样化,除继承各民族的传统饮茶方式外,"吃茶",充分利用现代"茶渣"中的营养保健物质,是必然的趋势。而茶叶的超微细化,可以迅速在冰水中分散成易为人体吸收的透明"茶汤"的"纳米茶",可能是继红碎茶和茶袋的发明(之后)的又一改革;不要热水冲泡,不要有机溶液剂提取,真正"原汁","原叶""原色"的"茶尽其用",必将推动新的一轮茶业革命。
-茶界论茶,无不夸江浙茶叶形色之美,无不赞闽南茶之香高味浓。我作为生化和药理学的学者,却不敢苟同。江浙茶叶氨基酸含量丰富,自然滋味好,但毕竟不是茶叶的健康要素。强抗氧化剂茶多酚含量多寡,才是决定预防肿瘤和心血管病的主要指标。而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云贵高原的茶多酚含量,几乎高出江浙茶叶的一倍。……(贵州)凤冈县的土壤硒含量高出龙井茶(0.082ppm)20多倍!
资料显示,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的硒含量分别为0.046和0.098ppm,远低于我国西部富硒地带的茶叶。云贵茶叶大都是宜绿、宜红、宜乌龙的大叶种,或许我们仍要仗仰祖宗的庇荫,在发明茶叶的原产地祖国的西部,创造中国特色的"硒红""硒绿"和"硒乌龙"等名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斗茶",一较高低。茶叶中兴,就此一战!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茶叶,又为我们开拓了丝绸-茶叶之路。作为后辈,却担当"中国茶园规模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出口量第三,创汇第四"的可悲角色,何以面对列祖列宗!我们不能沉醉于对《茶经》的考证与注释,或不计其数"名茶"的"评审","茶艺"的欣赏;更不能以"卫道士"和"原教旨派"自居,动辄对新理论,新概念,新工艺和新产品,冠以"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指责。兹录毛泽东先生的名言以互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述这番学术批评意见,确乎是够尖锐、够严峻的。不过最其严峻的尚还不是批评意见本身,而是国际茶叶市场竞争所面临的严峻局势,复兴华茶所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历史使特别是那种令人痛心疾首而无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可悲角色",迄今仍落在我辈茶人的头上而未能抛却,对此,咱们是否亦皆意识到了呢?
我不知道其他茶人对于王志远先生的这番学术批评作何感想,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则仅仅用"颇受启发"之类字眼却是远远不足以表达的。尤其当读到他劝诚人们不可在茶道生活中一味"沉醉"的那番话,即不可沉醉于"对《茶经》的考证与注释",不可沉醉于"不计其数'名茶'的'评审'",不可沉醉于"'茶艺'的欣赏",当然更不可以沉醉于那些"茶道的陈腐之道",还有那些"不是茶道之'道'"之中;特别是当读到所谓"传统的茶道不要成为现代茶产业的绊脚石"时,则我耳畔犹如闻得一声棒喝-应当说,这可是一种有情的棒喝啊!-从而不由引起自己的太多感喟,太多反思,并且在感喟与反思之余,则更禁不住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番自我拷问。……
这番自我拷问的焦点就在于:传统茶道文化的包袱在我辈身上,是不是背得太过沉重了呢?返顾这些年来,我所读的东西,所写的东西,却大抵都没有越出传统茶道文化的藩篱。就是说,读来读去,写来写去,无非大抵都是些老旧的理念,老旧的调子。至于我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当今在世界上还有几许声望?我国传统茶叶产业在当今世界上则又居于何等地位呢?对此,我则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朦朦胧胧,若明若暗;直到近日读了王志远先生的发言,我这才了然:中国茶业在当今世界市场上,已然"无足轻重",而且"严峻的事实是,世界已经把中国茶叶的辉煌遗忘"!然而这却又能归咎于谁呢?总不能归咎于世界茶坛和世界茶叶市场罢。
由斯我则又不能不作出这样的追问:未来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究在哪边?谁都知道,中国本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世界茶道文化的发祥地,其茶道文化的滥觞与发展的历史,确乎源远流长也。然而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拥有的某种传统优势,却并非就是永恒的东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嘛,天下万事万物无不都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沧桑复沧桑也,世界茶道文化的发展自然亦不例外。虽说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先前一直在中国,在东方,然而当今西方茶业经济并茶道文化在科学发展理念和高新科学实验方面却拥有种种优异特色:即重科学而不重经验,重创新而不重承袭,重营养而不重赏玩,重国际品牌而不重地方品牌。这些这些,它不是比之中国,比之东方更胜一筹么?当然,这并非说,当今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已然被西方取而代之。不,不是这样。应当说,当今世界茶业经济并世界茶道文化发展的走势,尚还处于十字路口上。至于西方会不会最终形成而为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恐怕现时就下定论则为时还早,尚须拭目以待之。
不过这个拭目以待,在我辈茶人来说,却决决不可优哉游哉地旷世而待之的。当此世界茶业经济并世界茶道文化正处于转型之际,亦即正处于飞跃式的变革之际,凡我中华茶人,那是万万迟疑不得,蹉跎不得的。否则,如果依旧那么无动于衷,糊里糊涂地一味沉醉下去,依旧不肯毅然决然地抛弃茶道文化生活中的那些个"陈腐之道",那些个"不是茶道之'道'",依然哼着千古不易的老旧调子而迟疑复迟疑,蹉跎复蹉跎下去,则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还有不被西方取而代之之理么!若是真有那么一天,则咱们除了在痛心疾首之余,徒呼奈何,奈何,悲夫,悲夫之外,还能有其它啥个法子呢!
当然,我这只是一种假说,一种推论,却并无"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意。至于我之所以作出上述假设并推论,许是上了一点年纪之故罢,忧患之思竟不免时不时袭来心头。尤其在读了王志远教授的发言之后,则更是忧心如焚,何止是坐卧不宁呢,简直严如听到霹雷打来的一样,不由震惊无已。说实在话,平日我本是闭目塞听惯了的,终年除了孤坐咫尺书房之外,世界茶坛上的情形,可以说是一概非常陌生。哪里知道而今在西方世界。传统的喝茶竟还遭了"革命",将被最新发明的择用"纳米茶"的吃茶之法取而代之。再说,传统的所谓"水滚茶靓"的热饮之茶,同样也将被冷饮和冰饮之茶取而代之;至于传统的择水之道,亦将会成为历史,而代之以最新发明的"分子簇水";此外传统的无计其数地方名牌之茶,将会在世界品牌级的养生保健之茶挑战之下,不能不在世界茶叶市场上黯然失色;还有,茶种亦将面临新的抉择,世界上最其优异的茶种,将是从茶树原产地即云贵高原一带遴选出来的、其硒含量并锌含量冠甲寰宇的最佳茶种。所有这些创新和发明,必将在世界茶坛上兴起一场茶业革命之旋风而席卷天下。
哦哦!我真没有想到,世界上竟还会发生这么一场其势若电闪雷鸣,风雨迷漫般的茶叶革命!对此,我当初的心里反应则又如何呢?就象打翻了五味瓶儿似的,竟一时充满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味:似乎又是惊喜,又是无奈,又是兴奋,又是别扭,又是迷惘,不由心烦意乱得足足有好几天才回过神来。仔细想想,我这般心态,毕竟是非健康,非理性的表现。于是乎在作了一番冷静思考之后,我想,何不重温重温鲁迅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呢,尤其是题为《老调子已经唱完》的那篇演说。云:"-现在来想一想我们中国怎样。中国的文章是最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但是很奇怪,却和别国不一样,那些老调子,还是没有唱完。-有些读书人说,我们看这些古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我想,凡是老旧的调子,一到有一个时候,是都应该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觉悟的人,到一个时候,自然知道老调子不该再唱,将它抛弃。但是,一般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翻四复地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
云云。
鲁迅先生的上述这番论述本是指文坛说的,而于今咱们读来,不是觉得就象在跟茶坛说的一样么?确然,不论文坛也罢,凡该唱完的老调子,就不须再唱下去;凡该抛弃的古东西,就须决绝地抛弃之。当今咱们不是在讲科学发展观么?那么,何谓茶道文化的科学发展观呢?我赞成王志远教授关于茶道的真谛之阐释,即"道本源于《易经》。'易'者,变也!茶道也必须随时代变化,适应消费者的工作生活而变化,引导茶产业的改革和进步。"斯言信矣!此说才跟当今之世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合拍。而且回瞻历史,则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始终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的呢?譬如当今的撮泡之茶,乃是从饼茶时代的煎茶之法演变而来的;再说,我国原始人类祖先,是不是在鸿蒙初辟之际,就养成熟食之茶与热饮之茶习惯的呢?不,当然不是。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告诉我们:早在邃古时代,那些生活在茶树原产地的我国原始人类祖先,他们所吃的全然是生嚼之茶,直到他们在学会用火之后,生嚼之茶才渐渐地演变而为熟食之茶与热饮之茶。-那可是茶饮文化史上一场破天荒的伟大飞跃,伟大变革啊!试想想罢,如果中国茶坛上,自古迄今未曾有过这些个演进与变革,那么,如今咱们恐怕还不知道喝茶为何物呢。
古训云,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无非即沧桑复沧桑的历史。而茶道文化演进的历史,则亦如斯也。
没有传统,固然就没有现代。然而若是全然被传统所禁锢,则非但会失去现代,更会失去未来。
而今我国传统茶道被敲响了警钟,应当说,这是时代向咱们发出的新的声音,它在催促我辈茶人,从沉睡或者半沉睡微沉睡中速速警醒,速速奋进,在世界茶坛上打造中国之茶的新的辉煌!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