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日本有茶道,应当说日本茶道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茶道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多次在人民大会堂等地给他们以较高规模的礼遇,再加上日本国家的里千家茶道流派,在中国中日友好交流中心,长富宫公寓,天津经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的出资设立了日本式的茶道馆,并派茶道讲师轮流来中国授课,或请中国人派教师去日本学习,回国后宣传并传授日本茶道,但他们中真正了解日本茶道的真谛的人并不多。对于中国茶道,则更知之甚少。
那么中国有没有茶道?中国什么时候有的茶道?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时,茶叶已经成为贡品,汉代已经出现茶叶市场。到了唐代茶叶就成了日常饮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了。就在这个时期陆羽总结了自有茶叶记录以来的茶事活动,写出了第一本茶专著——《茶经》。陆羽,字鸿渐。公元733年至804年。那么《茶经》和茶道又是什么关系呢?古人对于《经》字的使用是十分严谨和慎重的,因为《茶经》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面积比较多,可以说是对中国发展和利用茶叶以来的一个总结,因此,称之为《经》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怎样理解茶道呢?仅就道字的常用意义而言,在《辞海》中就有15中义项,它既指道路或水流通的途径,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还代表某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统文化体系中,它还是一种玄妙的人生观,并在中国历史上成了自己的一种宗教《道教》。茶道一词也一样,既可以指茶叶的加工制作,烹煮品饮的方法和规律,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礼仪、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哲学和宗教的理念。这里的“道”也就是茶事过程中所贯彻和反应的精神。这两个基本点,在《茶经》中都有所反映。所以,我们说《茶经》包括了茶道的内容恰如其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与陆羽称为忘年之交的释皎然高僧写得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全文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从喝第一碗茶起,到饮第三碗,咏唱的是茶的功效和饮茶人的心理境界,在作者面前似乎出现了一个身心如沐浴着晨间的细雨,神似爽朗,彩霞满天的景象。“三饮便得道”在佛教语言重视“得”的复合词,“得道”意味僧人虔诚苦心的修炼,获得佛教的某种思想或功德之意,是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你想要知道什么事茶道的真谛吗?唯有县人丹丘子才得以解释清楚。这首事发表于785年。时年的陆羽42岁,正是他写《茶经》出版五年后。释皎然本性谢,为南朝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比陆羽长十几岁,是陆羽的好朋友,当时他和陆羽同住在湖州的妙喜寺。释皎然是写诗吟唱陆羽最多的一个诗僧,既有寻访诗三首,送别诗三首。在这里茶道被提高到只有象仙人丹丘子才能够理解的崇高境界。释皎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陆羽,但从他们二人的关系来分析,释皎然所讲得茶道,就是陆羽茶经中所写的茶道,这是毫无疑议的。
在释皎然之后,唐代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中,我们又见到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24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庆亩。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如果说释皎然和尚把茶道提高到只有神仙才能够理解、才能够懂得的境界,那么封演在这里则把一般具有广泛意义的爱茶人的饮茶活动也称作茶道。《茶经》就是《茶道》,从封演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陆羽的《茶经》不论熊思想性来说,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禁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至今无人超越,而外国茶道是根本没有条件和陆羽的茶道作对比的。茶道一词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源于中国,为什么我们不能理直气壮的使用茶道一词呢?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家木也。”在这里陆羽讲的事茶书,说茶树是“嘉木”前无古人,嘉字又美好和尊贵的意义,他一般是指人类的值得称颂或赞美的活动,例如嘉宾、嘉奖、嘉许、嘉言懿行等等。这些都是赞美人类某种行为和活动的语言,而陆羽在这里是赞美茶树,显然他认为茶树是有灵性的,所以才用拟人化的手法称茶树为嘉木。这在后来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叶嘉传”,中更进一步的到了印证。苏东坡在叶嘉传中,颂扬了茶的品德,“臣邑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常散其资,拯乡里之困,人杰德之,是从陆羽开始的。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四个字理是茶道的基本要求。他要求人们通过饮茶活动,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逐渐地有意识地纳入精行俭德的轨道,精行就是精美良好的行为,见的姿势要求人们不要浪费世界万物中一切自然物质。唐太宗时期,当时的镇国公魏征(580—643)《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太宗皇帝建议的重要一条就是一切从“俭”,力戒浪费。原文如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常也”。由于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于是迎来了国富民强的贞观之治。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茶道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有人提出以“廉美和敬”作为中国茶道的贺信。我认为,按照陆羽的思想,俭字应该是根本,不管是强国或是富国,不管是发展中国家或者目前还是出于贫穷的国家,都要注意俭约,节俭一切资源,作为个人也应该生活从俭,不奢侈浪费,养成俭朴节约的美德,根据茶作为饮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思想,廉字应该为俭字。即“俭美和敬”因为廉字对于绝大多数茶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下面我想讲一下关于茶艺馆的名称问题,“茶艺馆”一词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据范增平先生写的《台湾茶叶发展史》的记载:1971年台北市中山北路的一个巷子里,又一位名叫李友然的先生,开设了一家“中国茶馆”。这是台湾省出现的第一家中国功夫茶馆,到1977年,在法国学习艺术回到台湾的管寿龄小姐,在台北诗仁爱路开了一家卖艺术品和兼供茶水的“茶艺馆”。于是台湾出现了一家“茶艺馆”。以后“陆羽茶艺中心”、“紫藤芦茶艺馆”等相继开业。茶艺馆作为一个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今台湾全省共有茶艺馆二千多家。茶艺馆的出现对于丰富人民生活,扩大茶叶供应,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少数茶艺馆也出现了“三陪”等不光彩的行为。茶艺馆的名称到现在为止是24年。
艺术品与茶的偶然结合,使茶艺一词不仅在台湾也在大陆风行起来,这并不是我们不敢称作“茶道”,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茶艺馆”的主人们对于“茶道”的恭谦态度,他们知道非神仙不能真的理解茶道的内涵,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个人能得到“茶道”之三昧呢?尽管封演早在唐代,就把当时的陆羽所倡导的饮茶之风,称作“因鸿渐之论,光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但是谦恭的人们还是觉得不敢轻易称道,而改称茶艺了。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