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历史的积累,茶由历史走来,且传遍各地。我们把茶文化比作河流,源头为茶的发现。随着“股股山泉”汇入,茶文化由原本小小的水源逐渐变大。而其所经过的流域和环境对河流本身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决定了河流的走向。茶文化的“流域”,就是茶文化的环境和推动茶文化发展的后续力,亦即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对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走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大致认为是“儒、道、佛”文化,它们相互影响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茶对人类来说,首先以物质形式出现,并以其实用价值发生作用,但到一定时期后便注入深刻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具有精神和社会功能的茶艺、茶道、茶礼等。它使人得到精神享受犹如进入美妙的境界,这其中就渗透了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和高深思想,能励人明心见性和提高修养。我们把传统文化与过去儒、道、佛等思想所产生的联系,比喻为河流与流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为茶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的追溯,决不仅仅是怀古或牵强附会,而是理清思路,为正确把握茶文化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判断。
一、儒家文化与茶礼
儒,表现为尊孔重礼等,有国学之称。过去中国人尊的是皇天厚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平和、温厚、持久,这便成就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表现为“仁义礼智”等,尤以中庸为本,互为得益为前提。这里将儒家与茶的结交及茶事中隐含的儒家思想进行分解。
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于中国人性格,中国人性格虽然较温和,但并非无原则。在茶的发源与传播地,茶的发展均受故土文化的影响。传统茶文化脱离不开“和谐”,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为本。中国人与茶中之“和”,好像是天成的,人们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事实证明:饮茶可以反省自己,更多地善待他人。在过去的农村,有客人进门就会敬上一碗茶,以示欢迎、友好与尊重。酗酒会导致斗殴,却没有听说有人因喝茶而打架,这就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人以内在的“规范”。即使争吵、双方有不愉快的事情,也去茶馆评理、讲和,这不一定是茶道,但却是中国人赋予了茶的“中国特色”。茶中的内涵是深刻的,懂得茶理的人往往能从茶事里悟出其中的“道理”,但对许多人来说,讲到茶“道”不容易,其原因难于简而言之,有时与“道”擦肩而过也不知。茶道以此为基础,精妙高深,与《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相合。中国人的茶事,处处体现和谐,“和合”便热闹兴旺。
然而,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很有使命感和责任心,这也寓意于茶事中。许多优秀的大茶人如苏东坡、陆游等无不如此。以精神来推动茶文化潮流的不乏儒生们,茶的励志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唐朝之前的政治家恒温、陆纳等以茶养廉,以对抗两晋以来的奢靡之风。亦能产生积极的思想。明代,国事艰难,更继承了这种传统,称竹茶炉为“苦节君像”,实是社会对“俭德”的呼唤。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地讲,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可行道”也。
以茶重礼,礼中有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及其艺术的创造受人欢迎,人们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新鲜,还与其内在的朴实、好客和质真的内涵相关。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就颇为人传扬,且韵味无穷,远胜过点头和鞠躬。朝汕地区的“工夫茶”是典型的岭南特色茶艺文化。茶的礼仪有入乡随俗的必要与趋势,传统文化也有发展的需要。以茶示礼产生于何时,难于考究,但可以肯定它不会脱离开文人和宫廷礼仪。以前的宫廷之人大多知书达礼,文人雅士尽管没有较好的条件,但不得志的生活可能给予他们更为宽阔的思想空间。民间的范围更广,“大智隐于市”,加上乡间人多面广,以茶示礼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也是自然的。以茶示礼的方式很多,有茶宴、以茶订亲等,但含义最为广泛的要算是“客来敬茶”了。
二、道家文化与茶道
儒与道,初看它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儒家立足于现实,什么事都积极参与,喝茶也忘不了家事、国事、天下事;道家强调“无为”,有遁世倾向。但实际上,儒、道是经常互补的。儒家思想以退为进,倒是与道家的机缘接轨,道家的“遁世”、“无为”,反映了祖国文化柔韧的一面,没有柔是难以有“韧”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在中华茶文化中有深刻的体现。
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以及对人的养生作用方面,无不闪烁着道家的睿智。有人说:儒家思想主要发挥了社会政治功能,表现为“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于是才有“茶艺”。(佛教才能得“道”,故有“茶道”)。其实,儒家有“人道既行,天下为公”。道家有“道,可道,非常道”,其中一个说表现,一个说内在,表内互补。日本茶道更多地表现与“禅”相结合,禅是中国化的佛教,而中国人的根底在于“道”。有学者称日本茶道为未来文化,也与老庄思想体现的超时空相对立。道家思想与人们求乐生相关,而茶之性能在这方面提供了契机。
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其哲理产生于食不果腹的自然经济时代,极其难能可贵。如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开,精神与物质也相对分开。人们在探索传统茶文化时,探索天人合一是回避不了的。这是否真正能为文人雅士所追求,可另当别论。陆羽探寻茶文化的轨迹大致如此,他选择茶文化,通过不同寻常的经历,与众不同的思维,最终把他的智慧凝聚在“茶”与“茶文化”上,茶文化的伸缩性可充分包容其一生的才华。历史上的文人雅士要施展才华,是极其艰难的,与茶相伴,确实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了,且表现为对现在的充分留恋。陆羽研究茶,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大大拓展了其精神功能,并对其进行定位,可谓入道了。现今,很多知识分子对茶文化的追求也是一马当先。因为他们最明白事理,最希望自然之“天”与人的真正角色位置的感应。茶文化在今天有灿烂的前景,离不开他们的传承。鲁迅先生把在工作之余“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理解为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而并非在茶中消磨时光。好在茶不会诱人混沌;即使爱好极深,也不会危害社会。倒能帮助人们换一种思维,给人寻求心灵的解放。“茶里有乾坤”,正是道家式的智慧。
有学者经研究后称:“把饮茶推向社会的是佛家,把茶变为文化的是文人儒士,而最早以茶自娱的是道家。”道家饮茶更加自在,不像佛家讲究精神,也不像儒家那样,讲究器具,礼仪繁琐。道家对茶的研究首推陶弘景,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陶氏的道家思想和道教化的做法,对后人尤其是道家和道家人影响颇大,如唐代的李治,明代的朱权等。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当饮茶之后,神清气爽,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这种感觉现在的茶人也能体会到。久而久之,在我国形成以种茶、制茶、冲茶、品茶、咏茶等为内容,又超脱于日常生活的茶事。这与道家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茶的保健作用,茶的好乐又养生,且茶又随手可得,决定了茶的可亲近性,使得茶与道家及稍后的道教关系密切。
茶在中国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历史上的三教九流都与茶相关也不奇怪了,而历史上喝茶人倒真的有些特殊的风度。道教思想,就是清静无为,一颗平常心,除去以茶人自我标榜者外,一般茶人不论儒、道、佛的信仰差异及程度如何,都有共同特点,即追求质朴、自然、清静、无私、平和,且又常常有些浪漫精神和浩然正气,这自是茶人的特点。茶人这种特殊的气质和修养,与老庄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什么为茶人?茶人大致比喻为与茶的品性相近的茶事者或用茶人。其所进一步提升的“无我精神”,与茶叶凝结十分相似。以茶的生长、生命与茶人的人格生命相似,富有哲理,应合了庄子精神。庄子是重道的,但庄子的精神又似乎超越道的存在。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被外之物及自我肉身所缧绁,是不得自由的,因此必须摆脱一切物与肉身的束缚,追求一种超现实的人格独立及绝对精神自由,以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追求与大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又认为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是自然之物,庄子向往的自由不是神话所讲的那种对必然性的蔑视和践踏,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无阻碍。因为,人们理应用宽阔的胸怀去待人,抱着一种淡然无报的美感,从无为之中看到勃勃生机。所以,真正的茶人胸怀十分阔大,虚怀若谷,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与自然契合由茶中浓饽滚沸想到那滚滚的江河、湖海以及大气、太极,最后,茶忘掉了,自己也忘掉了,身心愉悦自不必言。所以,中国茶道要旨在无形处,无形的精神力量大于有形的程式,这也是受道家影响的结果。这种精神也应该为茶人精神所吸纳,即使在新世纪,我们子孙后代仍将不断地受到此精神思想的恩泽。
然而,茶人虽融合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而是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打更声,天上人间,明月江水,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气了。
茶其所体现的价值也未违背庄子的价值观。过去一般人看不起伶人,陆羽偏去做戏子;朝廷请他做官不去,偏要研究茶;一般人都认为只有“四书”和“五经”,他却再另搞一个经—《茶经》;别人多顾个人安危,他却为朋友不避虎狼。又如王安石好茶,且很懂水品,好不容易做了宰相,却偏要变法,连说家都要叫他“拗相公”。鲁迅先生抽空去喝好茶,他不轻易谈茶,但一谈,就是入了茶道里了。老舍先生学问很大,偏要在北京体验市民生活,不是祥子、虎妞,便是《茶馆》里的三教九流。这里所列举的人士是非常知名的。人们也常见怪不怪,但大多数茶人有一身穷骨子,很懂得雅洁自爱。茶人可谓是茶的精神与人的特定价值观的感应。茶道精神、茶人精神把茶与人直接连起来,因此要求更高,也更具体。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但人的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相比较,中国人主张简朴,倒是清除源头化解危机的办法。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便民不为;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茶人如没有这种精神,还真难说是名副其实。20世纪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力主倡导饮茶和发展茶业。其他伟人的风范也体现在点点滴滴中。茶人的廉洁,是茶人基本的及内在的要求。茶本为自然界精华,尤其是优质名茶,每千克要上万乃至十多万粒的嫩芽,且都是一年中生长的精华。制茶须不辞辛苦,且采摘制作工艺要求颇高,在茶事中,岂能不节俭,在茶事中散落几粒茶籽,也是莫大的浪费。这里体现茶人的品性,非钱财所能计较。廉洁是茶人的要求,而要很自然地做到并不容易。
三、佛教文化与茶艺
佛教传到中国约有2000来年,有学者把它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方面的第一次“开放”。在国家强盛的“汉唐”时期,能较好地对待和接受外来文化,确需非凡的气魄。而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可谓是“强强联合”。佛与茶,也是一言难尽。佛教认为,人生一世是为了苦寂而来,因此需要面壁思过。如果承认为苦难的拯救而来,那么苦为所苦,苦也不会如原来那么苦,其中也强调了清寂的精神。这与中国儒学的礼仪及道的随心是不同的,但与“道”的内“心”而来有些相似。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都产生了影响,到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成为其组成部分。佛教与茶的结缘,是一个必然胜过偶然的过程。佛教传入我国后不久,不少教徒是汉人“出家”。有的出家人“出家”前,就有饮茶习惯。饮茶也不违背佛教的规矩,所以,饮茶之俗,进入佛教寺院是很自然的事。而并非是佛教寺院传寺院,僧人带来饮茶之事。佛人饮茶的最早记载是晋朝,见于东晋怀信和尚的《释门自竞录》,文曰: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说明当时的和尚戒律不严,可以如文人道士一般谐谑,“要茶要水”也不过助清淡之兴。《晋书?艺术传》亦有载,敦煌人单道开在邺城昭德寺修行,于室内打坐,平时不良寒暑,昼夜不眠,“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悟子,药有松密、姜挂、茯茶之气,时夏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这说明寺院打坐已开始用茶,但仍未与“般若”之理结合,饮茶为的是不眠,作为“提神剂”来用,同时又服饮其他的药物,这与道家饮茶之术相同。茶业在唐代的快速发展,与僧道生活的间接刺激有关。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禅宗与茶的关系,从其教义及方法上可见一斑,除了解渴外,喝茶常处于有事与无事之间,如思考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能想开,调剂心情往好处想。“知足者常乐”等也不妨可认为是“了悟”。可见,茶有使人思考的功效,本身与禅就有好的传切点,禅宗不受经教所影响,没有许多清规戒律,使得平时许多人能摆脱假惺惺的繁文缛节,自由之人性得以高扬。而禅师们常讲: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困时睡觉,醒时喝茶,饥时吃饭,该行则行与传统的中庸之道也相符。禅茶的结合是“该行则行”的结果。茶与禅既有相通之处,“茶禅一味”,也就顺理成章了。
“茶禅一味”,是佛之性与平常茶的联系,其深刻性和生活性非同寻常。理解它可使人升到一种高的境界。像一个每日离不开茶的人,他对不同茶的滋味如何?同样让人难以问答。如此平朴之事,也并非没有某种哲理。因此,茶禅一味不是某种茶的味道代表禅,而是就饮茶给人启示,茶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言的。这里的“味”有哲理之味、生活之味、禅规之味,乃至于人生之味。有人在作茶文化讲座并论及品茶环境时,直叫“茶文化”乃“自作多情”,却又大讲茶对环境的感应,这与茶禅“味”也不矛盾。茶中有文化是需要人去自作多情的。然无情之佛,如未汉化,不知对茶味会作如何反应和理解,有兴趣者不妨思考。茶与禅的关系之深非同一般。唐代茶文化与佛教得到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
禅宗主张圆融,能为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能在茶文化发展中互相配合。“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唐朝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评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是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中所叙。僧人为不睡觉需喝茶,此其 一;喝茶有助消化,此其二;茶有抑制性欲之说法,此其三;盖因这三条理由,禅茶成为社会现象。必须有大量的饮茶人,没有这种社会基础,把茶理说得再高明又有谁能体会?僧人清闲,有时间去品茶,禅宗的修炼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且流动性较一般人大,他们对茶的心得传得更快更广。唐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不但寺庙多,且寺内僧人多,多的达千人以上。由于僧人们自己需饮茶,于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所在地都开垦种植茶园。种茶、制茶、饮茶便在守院内传播开来。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