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 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注解】: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韵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 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天, 送客到湓浦口, 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 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 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 嫁给商人为妻。 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 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 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 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 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 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 共六百一十六字, 题为《琵琶行》。 ??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 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 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 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 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 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 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 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 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 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 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 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 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 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 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 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 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 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 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 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 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 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 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 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 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 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 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 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 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 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 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 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 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 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 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 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评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 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 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 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 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 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 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 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 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 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 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 “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作者: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解】: 1、和:指用诗应答。 2、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3、淑气:和暖的天气。 4、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韵译】: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 私奔,
出自汉代诗人佚名的《管子牧民六亲五法》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
出自中唐诗人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
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题、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侍御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安西,唐代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附近。作者为了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写了这首诗。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意思是你这即将远行的人(行子,指李侍御)对着我这个行踪不定的人(飞蓬,作者自指),可是,我却在为你送行,一会儿你就要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铁骢
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毛诗序》
出自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赏析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
出自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
田园乐
归园田居
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赏析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
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
出自战国诗人荆轲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
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讲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