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莲花开放的时候都是在清晨。早晨我们起床以后,发现莲花都开了!为什么中午以后,到了傍晚,莲花苞就都关闭了呢?因为午时一过,能量往下走了,莲花苞就关闭了。等到子时一过,能量又往上走了,莲花苞又全都打开了。
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样的。道教里面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这里所讲的“精”,是指人体的精力。我们通常讲的“某某人精力特别充沛”,就是指这个“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讲身体虚弱的人),他的欲望越重。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精力(或者说元气)不充足,体内就有足够的空间让它来流动,它就会乱串。而当一个人精力充沛的时候,它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力量,越是充满越不容易走动,所以他的欲望很少产生。它既然是一个完整的能量体,就不仅不会往下走,还会往上升。因为我们身体里边有一种力量,它本身就是来自宇宙里面,所以它很容易和宇宙的力量相应、沟通、相吸。可是我们往往由于体内的能量消耗太多,没办法往上升,只能够往下沉。
当你修炼到一定程度,体内的能量往上升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和宇宙的力量紧紧地吸在一起。因为体内的这股力量本身就是来自宇宙里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很容易又被吸上去,回到源头。可是我们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把生理上的能量修充足,而且还能够保证它不外漏,如果你能够做到的话,这股能量就会转过头来,从下往上升。问题是很少有人做得到,常人不是能量不足,就是充足了以后也会漏掉。
如果你能够把这股能量修充足,而且不让它漏掉,它就会呈圆形(督脉上升,任脉下降呈圆形,又从中脉往上升)往上升。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在地面上打坐了,可以跑到山顶上,或者跑到屋顶上,总之离地面越高越好!因为地面有一种吸引力。
既然地面有吸引力,那么树枝为什么又会往上长而不向着地面长呢?这就说明宇宙虚空同样有吸引力。所以当一个人的精力足了,保持不漏的话,它就往上升变成气。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是元气。在道教里面,中国的古文字写作“炁”,当一个人没有欲望的时候,精就变成了气。狭义的欲望,指的是男女之间的性欲;广义的欲望,指的是人的“贪、嗔、痴、慢、疑”,例如人的种种抱负,都可以列到欲望之列。因为你有了种种欲望(包括广义的、狭义的欲望),就没有办法保持先天的元气,它就会变成后天的“精”。有了精,你的欲望就会更强烈,就要漏掉。所以佛教里面的“六通”,有一通叫做“漏尽通”。佛在《楞严经》里讲过,漏尽不证,要想成佛,无有是处,犹如煮沙欲其成饭!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你通过某种手段达到了不漏,但是你还得能够让这股力量回过头来往上升,升到中间变成“气”。你如果降伏了这股气,让它继续往上,升到头顶就变成“光”。在下边是精、在中间是气、在头顶就是神,或者叫做光。
就像一杯水,遇到冷空气就变成冰,中等的温度就是水,遇到高温就变成水蒸气,或者变成一股烟、一束光。这就是为什么修行层次高的人,头顶上会有光。他把下边的能量,由精变成气,把气变成神光散发出去了,既然我们人体可以通过五谷杂粮吸收能量,再把体内的能量释放出去,也就能够把宇宙的能量吸收进来。但是你必须达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都张开了以后,才能吸收外边的能量,既然能够吸收外边的能量,也就意味着你体内的能量可以(通过八万四千毛孔)释放出去!
明和在香港拜访这位上师时和上师握过手,感觉非常的温暖和柔软,修行有成就的人的确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跟修行高的人坐在一起,会感到他身体的火力特别旺,感到他身体发热;也会感觉到自己很清醒、头脑更活跃了。因为他的能量场比较大,可以影响对方。就像一团大的火焰,我们一靠近它,就会感觉到身体发热;或者是走到一个冰山旁边,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冷。这都是能量影响到对方的一种现象。
所谓的“加持力”,譬如这个人修行很高,他身体的能量场比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变你体内的能量场。甚至他用过的东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量。你一碰到他的东西,就能改变你自身的能量场。这就是佛教里面千百年来讲的所谓的“加持力”!实际上秘密说穿了,也就是能量场的作用。“能量”是现代科学的用语,过去没有“能量”之说。科学越发达,越能证明宗教里面讲的是真,中医的针灸、按摩过去都是按照“子午流注”来治疗的。因为在子时,我们人体的能量全部要归源。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工作、不要劳动了,最好要休息。如果这个时候你不休息,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体内的能量就很难回到它的源头。“源头”一是指丹田,二是指身体的各个脏器。身体工作了一天,到了子时是要休息的时候了。当我们这个时辰休息,气血全部回到五脏里,补充了以后(五脏吃饱了),过了子时,能量又要从五脏里面分布到身体的每个角落,又开始工作了。
过去的修行人,尤其是年青人,通常在子时都还在用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辰容易降伏身体的能量。身体虚弱的人、精力不充沛的人,在子时通常就要休息。为什么男同志在清晨的时候,会明显地表现出很强的欲望呢?因为这个时候生理的能量都走到了下边。在这个时候你必须起来修炼,你通过一种方法修炼,能量就上来了;你不修炼,能量就一直停在下面。
我们体内的能量,在头上是“神”,在中间叫做“气”,在下面就变成“精”。修炼了以后,就由精变成气,由气变成神;你如果不修炼,有欲望,就由神变成气,由气变成精,有精就有欲望。也就是说精、气、神它是一个东西。譬如“水”,你可以把它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变成一种雾状散发掉了。水蒸气就是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就是水蒸气,三者是一,不是三。
为什么古人要把它分成精、气、神呢?它在我们体内确实是一种东西,但是它走到不同的层次,就变成不同的形象。如果你没有欲望的话,身体里面就有用不完的元气;如果你体力不消耗,欲望又没有的话,身体里就有用不完的神光。
如果你这个人很能干活的话,你体内的“神光”也少,“精力”也少,但是你的体力比较大。如果你不动脑筋,也不干体力活,你体内的“精力”就特别旺盛,通常容易产生生理的欲望。为什么过去祖师爷们都是半天干活,半天修炼,而且在修炼之前,都要运动——跑香。通过跑香把身体跑热,把下半身的能量输送到上半身来。下半身没有能量存在,就不容易有欲望出现。我们人体有周期性的生理变化,就是由于我们有欲望,才会有这些现象。一个修炼成就的人,功力很深的人,他就没有生理上的周期性变化。这也就是佛经上面讲的“马阴藏相”。道教里面讲的“斩赤龙、降白虎”就是这个意思。修行成就的人,没有后天的生理反应。
我们之所以有后天的生理反应,是因为有欲望了以后,神光就变成了气,由气变成了精,有精就要漏。如果你没有后天的欲望,就会保持先天的精、先天的气、先天的元神。它在身体里面是转的,你有欲望了,它就从上面转到下面;你如果没有欲望,它就从下面转到上面,由上面出去了。
我们现在不管他哪一派怎么说,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也就是说他们都非常重视“中脉”。无论你是想“开悟成佛”,还是想“得道成仙”,都必须要中脉畅通!
为什么必须要中脉畅通呢?这个中脉就是我们人体的中枢、中轴,相当于一支莲花的莲杆。我们头顶这朵莲花要想开放,必须要莲杆吸足了养份,不断地往上输送。日夜地输送,这个莲花苞胀得满满的、胀足了,莲花一下子就打开了,才出去了!
这就是我们的头,这串小念珠就是我们的中脉,下边的穗子就是我们的男、女生殖器。你有了欲望,这个能量就冲不上去,就要从下面漏掉;你有了精力,又没有欲望,精力充足以后,这个能量就从这个中脉往上输送,输送给你的头脑了。能量顺着中脉不断往上输送,自然就达到“还精补脑”,脑袋也会鼓鼓的、圆圆的。能量冲到脑袋这个莲苞上,这个莲苞胀得鼓鼓的、满满的,胀得没办法了,“啪”就打开了!能量足了,就冲出去了。大家看这个苹果,后边有个蒂把,前面有个凹,中间有个中枢(即苹果核),我们人体跟这个苹果一模一样。我们头顶有个“旋儿”,相当于苹果把儿;下边的会阴穴——生殖器与**之间,相当于苹果前面的凹;我们的中脉,就相当于苹果的中轴部位。
上面的苹果蒂把是和大树连接的部位。没有这个蒂把儿,苹果就回不到大树上。我们人体就是一个完整的苹果,你要修到如何让落到地上的苹果再回到苹果树上去。因为这个苹果原本就是从树上掉下来的,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让它再回到树上去。
宇宙就是一棵苹果树,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只从树上掉落下来的苹果。为什么会掉落下来呢?因为地球的吸引力太大了,苹果熟了、能量足了,就降落下来了。但是我们没有做到能量足了,再反弹上去。那么这个“修炼”,就是要把体内足了的能量从背后面升上来,再从前面沉下去,再从中脉回上来。一回上来,这只苹果自然还会回到树上,又和宇宙同一体了。这个能量足了以后,先从后边(督脉)上来,升到头顶以后,再从前边下来。经过眉间、鼻梁、下巴、下到胸口(顺着任脉),到了这个三江口(即会阴穴)。密宗、道家叫做“三江口”、“生我之门,死我之户”,意思是说我们生是从这里生,死也是因这里而死。
降伏了三江口,你就超越了生死!你降伏不了,生也是从这里生、死也是从这里死!你降伏住了,这个能量从前边降下来,就再也不走后脊背了。因为它已经走了一个圆、阴阳交合已经走完了,它就直接开始进入中脉了。当能量进入中脉的时候,整个人都没有力气了,因为能量不在肌肉里面了,而是进入中脉了。这个时候的修行人,会感觉到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了!
当进入中脉以后,你继续修炼,这个时候就需要“保养”了,不要讲话,整天闭着眼睛,总之“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功寒”。你动个念头,这个能量就出去了;你一开口说话、一做事、一考虑问题能量就全部消耗了。就不进入中脉了,还会往下走。
这个时候你如果做到六根关闭,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起作用了,能量分分秒秒都在增长、增长,往上走、往上走(示意)。走到头顶上了,可是头顶又打不开,你眼睛闭上了,里面又放光、又炸雷、又头痛、眩晕、呕吐!因为能量出不去,在里面搞得天旋地转!
这个时候,就要靠一种方法。当你掌握了方法以后,下边的能量就继续往上补充,补充到了一定程度,莲花苞(头)承受不了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譬如说你摔了个跟头,或者受到了惊吓的时候,这个莲花苞“啪”打开了!豁然顿悟了。虚云老和尚就是在禅堂里打禅七期间,护七的人倒茶时溅到了手上,烫着手,杯子掉到地上“哗”地碎了。虚云和尚天天都是处在那种定中,突然受到这个刺激,一下子就开悟了!当下就连着说出两首悟道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烫着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身体是个房子(家),“家破了,人出去了,语言难以形容!”虚云和尚从此以后就不打坐了,就出去弘法了。这就是虚云老和尚开悟的经过。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被声音惊得“激灵”了一下子,只有虚云和尚他开悟了呢?因为他的能量已经达到了头顶,已经快破了,所以“激灵”一下,他开悟了,他破了。别人下边可能还没有能量,而他已经差不多了,就是这个道理。在过去有很多这种情况,被石头砸了一下,摔了个跟头,一个声音的刺激,开悟了。古时候的祖师,把身体的中脉(脊柱)比做“竹根”,指的就是我们生理的构造。这都是一些术语、行话,你不是这个“行”里的人,说了你也不懂、你还会毁谤,你是这个行里的人,也不需要表达,自然会明白。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禅宗里的人都不讲。因为你不懂,讲了你会毁谤。人就是这样,他越是不懂的人,越是敢发言、敢毁谤;越是懂了的人,行内的人呢,就不说话。所以“语言”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如果彼此能心领神会,就不需要语言了。
你看那些得道的人,很少说话,彼此眼神一看就了解了。如果还不了解,就不讲话。因为心灵就沟通不了,语言更没办法沟通!可是现在的人恰恰相反,心灵沟通不了,不断地用语言沟通;语言沟通不了,还不断地做手势来辅助沟通!而人家那些得道的人哪,手势也不做,语言也不说,眼睛一看就明白了。语言是下策,手势是下下策,心灵沟通才是上策!为什么无**的人他们不通过语言、不通过形象就可以沟通呢?因为他们长期住在深沉的禅定里面,是用一种真意在沟通。
我们的头是圆形的,上面有眼、耳、鼻、舌四个地方可以漏掉,我们头上还有一个先天的通道,就是婴儿时期顶骨未长合缝的“囟门”,又叫“顶门”。小孩子在哭叫的时候这个地方还会动,一岁左右就闭合了。这个地方就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个通道。
大家看那个莲花苞,它没有开的时候花瓣一层包着一层,花苞的顶端有一个开口。能量不足的时候,它不开,等到能量不断地输送,充足了,它就会慢慢、慢慢打开。如果花苞没有这个先天的裂缝,它能量足了的时候,它就有可能从花苞的其它地方打开,不一定都在顶端打开。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以后,头顶发热——神识从头顶出去,往生极乐世界。既然是这样,我们学佛的人为什么还让人家把意识守在下丹田、守在什么中丹田?本来把意识放在头顶是正确的,你把意识调到下丹田,临终时神识从肚脐眼儿出去——进入饿鬼道!你生前如果习惯性地把意识放在头顶,你临终的时候,意识就很容易从头顶出去,不就和三界以外相应了吗?!
有许多人驼背,就是因为他体内的能量不足,当他体内的能量足了,进入了中脉以后,腰杆自然就挺直了。所以说你有没有“道”,看你的腰杆、看你的头盖骨就可以知道,听你说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你如果中气不足——中脉里面没有能量,说话的声音像太监一样;如果你中气足——能量在中脉里边,发出的声音像从海底发出一样,在空中嗡嗡响!
大慧杲禅师说:你得道没得道,往我面前一站,不用讲话;你修行处在哪个层次,你一开口,我一听就知道。他讲得丝毫不错!因为你有一分的功夫,生理上就会有一分的表现;有两分的功夫,生理上就有两分的表现。
我们的脊梁骨是一个一个椎体连接起来的,中间是一个空管,充满了骨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精力。如果骨髓足的话,它就不断地往上输送、输送……,再加上你不断地修炼,它凝聚、凝聚、凝聚得多了,就从头上出去了!
这是一支莲花(示意),下边是藕,你如果把这个莲花杆割一刀,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浆液马上就流出来了。第二天这朵荷花就枯萎了,或者不生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人要节欲,不要夫妻生活的道理。
佛门里讲“欲转心,先降身;欲降心,先转身”,就是说我们想要降伏生理上的欲望,首先要转变心态;要想转变心态,先要降伏生理的欲望。身心相互牵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能转变身,不降心;转变心,不降身,要同时下手。要转变生理,就要转变心理;要降伏心理,就要转变生理。所谓的“心能转物”,那是得道的人才能够“心能转物”,心理才能够改变生理。而我们凡夫往往是心态被身体所转!今天摔了一跤,乃至扎了根刺,身体有病的时候,心理本不应该有病,可是心理情绪也跟着低落。我们凡夫都是生理转变心理,也就是说凡夫都是被物所转,而不能转物;圣人都是以心转物,而绝不会被物所转。譬如说一位圣人他的手破了,说不痛就不痛!为什么呢?他可以以心转物,如何“心转物”?他入定走掉了,他就能够转变身体了
我们现在肚子饿得不得了的时候,晚上连觉都会睡不着!还入什么定,都是被物所转。现在的修行人,别说你的能量凝聚不了,就算是能凝聚一点点,欲望就产生了。为什么欲望产生了?身没有转、心没有转,再加上后边尾闾穴、后脊梁骨不畅通,能量一足,它走不上来,憋在下面,欲望就产生了。生理的欲望一产生,心理就会动念头;心理的念头一动,生理的欲望就更重,相互影响。你如何让心理上没欲望呢?首先要让生理的能量充足了以后,转到上面来。如何能转到上面来?我教你们的那套动功就是转变生理能量的!你生理没能量,它可以激活你生理的能量,使你生理上变得年青、精力充沛;你精力充沛了以后,它可以使你生理的能量往上送,不留在下部往下走。
尤其是第三节(河住江翻),为什么叫“河住江翻”呢?这是禅宗里的术语,河里的水停止了、不流了!我们一般的人都有生理周期,不仅仅是女同志每个月有周期,男同志也有。男同志每个月会有几天生理的欲望特别强。人为什么会有生理的欲望呢?正是因为有了后天的欲望,“神”就转变成气、气转变成精,有“精”就要漏,就变成了后天的精子和卵子,它就必须发泄,就要漏掉。如果你没有欲望的话,它就保持先天的精、气、神。“河住江翻”,就是说生理上再也不会漏了。河里的水一年四季都在流。不会住(都在漏),现在河里的水都住了、停止了、不流了!“江翻”,江里的水是在下面,现在江里的水都翻上来了,不在下边,在空中了!“河住江翻”就是指生理的能量不漏了,由下而翻上来了,
造化为什么要给我们造六根呢?因为你不修道的话,能量足了,你就没办法,它就让你从六根漏掉。就是说造化造人的时候,让你有积蓄能量的地方,还得让你有漏掉的渠道。如果你光能凝聚,不能够漏掉,你又不修道,必死无疑,如果你的能量足了,你不让它从六根漏掉,它就从头顶漏掉(头顶也是一种漏),从上面出去变成一种光散发出去漏掉了!所以明师加持众生多了,也消耗自己的能量。为什么众生有病,佛就有病呢?佛加持众生多了,能量消耗得多了。就像是一个父母亲对子女操心多了,整天焦虑也能病倒!
过去的修行人,上来修炼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斩断生理的欲望,不让能量漏掉。能量一充足了以后,人很容易入定。能量不足,就像一只杯子里面只有少量的水,就会有足够的空间让水在里面晃荡来、晃荡去,就很难入定。
当元气充足了,它在体内不流动了,就容易入定。就像风不停止,树叶就会不停地摆动;要想树叶不动,首先要让风停止,树叶才会不动。要想入定,首先要使生理的元气充足,元气充足了,在体内没有空间了,它就不流动了。也就是说身体里面的“风大”停止了,“地大”就稳固了,就不会动荡了。地大动荡,说明体内有足够的空间让风大在里面流动。风一动,“火大”就开始了,火大一开始,四大就不协调了,你就没办法入定了。
我们现在的人根本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只知道每天拜佛、烧香、念经,我可以讲,你这样做十大劫也成就不了!只能够种种因。你种下这个因,什么时候能够成佛?什么时候能够开悟?那就是下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你想要这一辈子“花开见佛”,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不断地往上输送,花才会开。
花一开,先天原有、本自具足的那个东西出去了,你就见到它了,它就见到你了。这叫做老朋友再会,又见面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又见到自己了,(观是又见面的意思)。否则的话,能量都从下面漏掉了,你虽然有这个荷花杆,有这个先天的荷花苞,它也不开,也没有用。
为什么叫“花开见佛悟无生”?因为本身就有这个东西,我们不需要修炼,只需要把能量蓄积足了以后,把它送上去,就看见了。我们身体的生理构造,就相当于一套完整的火箭发射装置。我们的四大——身体,就是个发射架子,中脉就是发射通道,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火箭发射之前堆放的、发射时点燃的火药。当传给你们一种微妙的方法,把体内的精、气、神点燃,也就是把“火药”点燃。火药一燃烧,火箭头“呼——”一下子就被送到太空中去了!我们体内的这个“火箭头”,叫做“自性”也好、“智慧”也好、“灵魂”也好,或者叫做我们的“本性”也好,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它的名字。总之,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道教还是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是人还是动物,都有这个“火箭头”,都有这个灵气,都有不生不灭的这个东西!
问题是你是否凝聚足了体内的能量,还要能够把它点燃。能量燃烧,才能把这个“火箭头”通过发射架子送到空中去。火箭头飞到了空中,它就不再需要能量(火药)了,它就循着轨道自己运行了。当我们的灵体出去了以后,飞到太空就和太空相应了,就掉不下来了,在空中转了。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我们现在是需要燃烧体内的精、气、神把“火箭头”送上去,送上去以后,就不再需要体内的精、气、神了。我们冲出去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从虚空中下来的,《八识规矩颂》里讲:“去后来先做主公”,意思是说来的时候,是它最先来的;走的时候,是它最后走的。我们投胎时是它最先来,我们死的时候是它最后走。
它走到哪里去了呢?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曾经是从上面下来的,所以只要是开过顶、出去过的人,它一脱离身体出去,上面就有力量和它相应成一体了。密宗讲的,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禁欲了。在没有开顶之前,就需要禁欲。
禁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量的积蓄。蓄足了,通过“宝瓶气”、“拙火定”把它燃烧,把那个先天的无形无相的东西(或者叫有形有相,因为它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到)给送出去。送出去以后,你就不需要禁欲了,因为它已经上去过了,就和上面的力量相应了。
为什么要静心?为什么要六根关闭?就是要凝聚能量。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能量充足,可是我们往往都是充足了以后又都漏掉了!你如果不想让它漏掉,就必须要通过一种方法,使它进入先天的轨道。任、督二脉就是先天的轨道。密宗讲左脉、中脉、右脉,道家讲前(任)、中、后(督),但是他们都承认、重视这个中脉。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中脉,它是中枢。就像一只苹果,前面有个凹,后边有个蒂把,中间的中枢把二者连接,犹如人的中脉。为什么很多高层次的宗教,在修炼时都要盘腿打坐呢?因为盘腿打坐,手脚不动,小腿、大腿压住了,不消耗能量,等到腿发麻、发热,能量就往上走,体内的能量就不会下沉,就把体内的能量送上去了,人的生理就容易打开了。四禅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执著打坐了,就可以每天出去晃晃悠悠、游山逛景了,但是还需要静心。既然是静心,就不一定只有盘腿才叫做静心。你干任何事情,只要是心静下来,六根关闭,能量就会不断地往上输送!
“观照”,就是把你的意念放在一个地方,为什么要有“观照”,就是为了集中思想;思想一集中,体内的能量就集中,不容易外露。譬如说你的意念放在头顶,身体的能量自然由下而上到头顶;你如果把意念放在丹田,能量就跑到丹田。道家修这个丹田,下丹田修100天就不能够再修了,就挪到中丹田;中丹田修100天,就挪到上丹田;上丹田修100天,就破壳(头顶)出去了!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呢,根本不懂,所以他一辈子都守这个下丹田。也有个别人他知道上丹田重要,他一辈子守这个上丹田。实际上每个丹田只修100天,修圆满了,马上就从下丹田到中丹田,又从中丹田到上丹田了。道教里面守这个下丹田,是为了凝聚能量。底气足了以后,就叫它上升,挪到第二个台阶;第二个台阶足了,挪到第三个台阶。三个100天,差不多是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出去了。“出神入画”,“神”可以出去了,“入画”了,入了这个虚空,虚空是一幅画,宇宙是一幅画。
第二年他完全就是训练出去——进来、出去——进来,第三年就起用了。所以一个真正得真传的人,三年足够成功了!如果再笨一点的人,还可以再来第二个三年。如果不懂方法,三十年也没有用!所以说“得法归来好修道”,你不得法,归来也没有用啊!“得法归来好修道”,如果没有“法”这一说,就不存在过去有“求法、传法、得法、证法”这一说!所谓的“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是指成就的人,已经没有法、没有门了!说入定就入定,说走掉就走掉,不需要借助某一个方法。他已经达到无法为法,无门为门了!而我们一个初学的人,就算是有法我们还修不好,何况我们还没有法!每天只能够诵诵经、拜拜佛、打打坐。甚至我们连诵经、拜佛都懒得搞了,
我们男、女的生理构造(指主要经、脉)一模一样,丝毫没有差别!不管是现在的人,还是古时候的人,丝毫没有差别!就是说每个人的任脉、督脉、中脉(或者说左脉、中脉、右脉),都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前几天我讲对治昏沉的方法时,说要把下巴压到胸前呢?就是为了锻炼中间这个中枢、中脉。你一刺激,一畅通,就把能量输送给头脑了。能量一输送上去,它就不缺氧了,不昏沉了。还有一种控制妄念的方法,你把这个中脉控制住,像水管一样,一折弯,头脑马上就入定了,就不会散乱了,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有些方法的,
我们佛门里睡觉为什么要“吉祥卧”?尤其是男同志在这方面是受用无穷的,而且感受也是最多的。人在吉祥卧的时候,就把三条脉的会聚点——三江口——给折起来了,一折起来,人就不会有欲望了,就不容易漏了。而且吉祥卧,你一折起来能量就往头上走了。吉祥卧是右侧卧。正确的姿势是把手枕起来,大拇指放在耳朵后边,其余四指放在太阳穴的地方。把手当枕头,但并没把耳朵盖起来。当你修到一定程度就不是这样做了,就换一种方式了,就把大拇指塞住耳朵睡觉了。但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左手就自然放在身上。但是左手有左手的用处,左、右手都有用。现在我们是“身转心”,你有心没有力量,心有余力不足,你有心也没有用,能量上不来。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