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生命都有生、住、老、死的历程,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走向坟墓。对每个人来说短暂的一期生命却是十分宝贵,佛教说人身难得,能生而为人是累劫的善根福德所感,虽然每个人的福德因缘不同而导致生命的历程有种种苦、乐、贤、愚、夭、寿的差别,但是从生到死的规律却是自然之法则,谁也无法回避。走向归宿的旅途中,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平等而相同的。
生住老死是人生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经历。投生不是能由自己选择的,而是由往昔无量劫中所造善恶业力之所招感,能生到人道都是过去世中持了五戒的善业果报,但是由于未断淫欲的烦恼,因此在上期生命尽后的中阴阶段见到自己的这一生的父母在媾合,生起交欢的欲念,因此而使神使住胎投生,在母胎十月之中,吸母精血而发育长大,出生之时辗转蹬踢,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似万刃攒心。而母生儿时,五脏六腑都痛裂张开,身心闷绝,血流满地。出生以后,而知觉初开,而身体柔弱,完全依靠父母乳血哺育,每人出生要饮用白乳,八斛四斗之多,而身体种种不净全赖父母洗涤干净,每晚尿湿满床,母即将儿移置干处,自己睡在湿地。如此种种衣食教导,养育十八年后方放得成人。在出生以后至十八岁便为成长阶段,十八岁以后因父母的养育教导,便是种种能力作为,由十八岁至五十岁以后为壮年,而有种种生产事业。是人生最旺盛的时期。
由婴儿到壮年是人生的安住时期,在这段时期人的身体得以发育成熟健壮,同时心态思想也由幼稚无知转向成熟稳定。在父母的呵护的岁月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每一天的成长都凝聚父母的心血和辛勤汗水,少儿的身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少儿的心是充满希望和期待。 随着年轮增长,身体日臻成熟,善恶之心极为强盛,而驱使身口意业造作种种善恶之业,或起种种营生之行。壮年时期,气力最盛,非但能自谋生计,而心于五欲常起染着,迷于六尘,起惑造业,招感来生。
经过壮年的人生阶段,所有的心血和气力用于谋生养育儿女,待到老时,身体衰变,功能减弱。昔时的容颜已改,威势不再,渐渐鸡皮鹤发,行步老态龙钟。老年时期的身体是脆弱的,就如出生的婴儿,需要儿女的照护了。随着时光的推移,五脏六腑的功能减弱,种种疾病随之缠身,老病的苦因之而受。老年的心更是脆弱,年轻气盛之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心力强大,随欲而转。年老之时,耳目失聪,反应迟钝,欲罢不能,昔日之情犹在,思念万千难成。内心的回忆,喜怒哀乐,六情碎砖,忧积胸中,烦恼不安,内心的老苦随之而生。
老与死只有一墙之隔,人老了离死就近了。死是一期生命的终结,而非生命的永远的断灭,死是由一期生命走向下一期生命的交点,因此死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下一次生命的起点。死是生的开始,但这一次死与下一次的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人在死时,身体四大分离,神识离体,四大分离时出现种种冷热,逼迫的感受,如恶业太重,则有如生龟脱壳的痛楚,万般苦恼。如造善业,则无有痛,身心愉悦,自在安详的离世,人在死时的心是错综复杂的,恐惧不安、忧恼悔恨、留念贪恋着,种种心境、改转变化纷扰杂陈! 断气之后,神识便得离体,这时神识是最轻松自由的,没有身体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自在的游走。但神识离体会从意识中生起与下一次受生相应的中阴身。由于贪恋前世,对自己的尸体还是执着不舍,恋着亲人不愿离开,但因无法交流而苦闷不乐。一七或七七日内便去投生,因隔阴之迷,将前世之事完全忘记了。中阴投胎之时则见来生父母交合,此时与男女法生贪着之心,起染着向,如因父起欲念,则想自己为女;因母起欲想则想自己是男,中阴身有天眼通、他心通,没有空间距离,但有因缘,即入母胎,初见其母产门,而后安住与父母精血和合的卵中,名为羯罗蓝,开始再一次的人生,或生饿鬼畜生道中。大善大恶之人,没有中阴生,或直接升到天上,或堕地狱。对诸佛净土有信愿者,此时则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以上则是人生一期生命的过程,都要经历中阴、入台、出生成长、成年、老死等阶段。出生的婴儿完全是依赖父母才能生存,从母胎中呱呱坠到满跚学步,以至于拜师、学艺、婚聚等无不凝聚父母心血。壮年时期,精力充沛,欲望强盛,耽于情爱,勤于生计,忙忙碌碌,无有休息。进入暮年,气力衰微,颤颤巍巍,心智不明,恐惧不安,由此需要儿女照顾才能生活。死期日至,转生余趣,最后一念,犹为关键,孝顺儿女应助父母,得生善趣,生佛净土,是为大孝。
哺儿育女是父母的天职,尊敬父母是儿女的本份,生、住、老、死是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唯有慈爱子女,人类才得以繁衍不息;唯有孝敬父母,人生才得安然而度。然而养育子女是人的天性,而孝敬父母确是人性聪慧的盲区。自古有“虎毒不食子”之言,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怕所生儿为盲、聋、喑、哑、病、残,身为父母者仍是不离不弃,溺爱有加。而自古以孝闻天下者寡,当今忤逆父母闻天下者众,甚至弑父弑母者每有所闻。因此人之孝敬父母之心难以比拟之慈爱女之情,想父母之恩少于忆儿女之念。 然而生、住、老、死是人生必然经历,每一个人都要做儿女,每个人都要为父母,每个人都要成为老人,尊敬自己年迈的父母,也就尊敬自己的暮年人生,只有倡导爱敬一切老人,老时才能得到一切人的孝敬,因此孝敬与慈爱一样重要。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是尊老。他不但强调要孝敬自己父母同时要孝敬天下所有老人是做儿女应尽的责任!老人的身体是脆弱的,需要儿女的照护,老人的面容是憔悴的,需要儿女的抚愈,老人的心是寂寞的,需要儿女的安慰。父母的恩德等同天地,儿女应该竭力报答。《佛说父母难报经》云:“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之骨,穿骨到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答父母之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声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父母对儿女的恩德难以言表,因为父母之缘方可投生为人;因为父母的哺育方能成长为人,离开父母则难以在世间生存。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岂人不如畜生乎?由此孝敬父母是人性中本具的仁德,“须臾不可离,离即非道”“人者仁也”“人别于禽兽者几稀”,唯有仁爱才使人与禽兽不同,畜生尚能恩养父母,何况我们人呢?
我们不但要相应自己的父母,同时要孝敬一切人的父母,孝敬天下所有的老人。只有尊敬每一位老人,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当自己老的时候也能得到所有人的尊敬,因此孝敬老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父母为了养育儿女,呕心沥血,千辛万苦,容颜毁尽,身形枯藁,老的时候应该得到儿女的反哺。老人行步不稳需要儿女的搀扶;老人吐字不清需要儿女耐心倾听;老人牙齿稀疏需要儿女烹调柔软的饮食;老腰酸腿痛需要儿女捶背拍打;老人衣服污垢需要儿女洗涤干净;老人疾病缠身需要儿女医治照护。老人孤独寂寞,需要儿女交流排遣;老人恐惧不安,需要儿女安抚消除;老人迷惑茫然需要儿女鼓励坚持;老人精神空虚需要儿女引导信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亦要孝敬天下一切老人。特别在当今经济发达的时代,中国的伦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古代的居家养老,慢慢过渡到社会养老,家庭变成了四加二加一得家庭,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儿女,难以对老人进行很好的照顾,由此需要整个社会来承担未来的养老事业,需每个人都能孝敬老人,将每一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这样人老的时候才能安度晚年。
孝敬老人不但只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关怀与呵护,对死亡的畏惧和忧虑的痛苦,远远超过生活贫苦的渴望,因此给老人一个信仰,帮助维护和巩固信仰,使老人得到心安,才是真正的孝敬老人。
年老的父母是每个儿女走向生命终点的一道屏障,父母离去了,这道屏障就没有了,那么自己就要直接面对死的终点,因此父母多在身边一天,儿女就会感到一天的安然。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无常迅速,年老的父母还是很快就离儿女远去了。
无明是生命的缘起,轮回六道是生命的真相,追求解脱是生命的升华,皈依三宝是生命的依靠,往生极乐才是生命的解脱。能使老人生起往生净土的信愿。则能让老人内心欢喜安详,坦然接受生命终点的到来,欢喜自在往生弥陀净土,则是世间最大的孝敬。“老吾老就以及人之老”愿大家都有这份孝心,让一切众生皆成佛佛道!
南无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