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好强是一种好的品格,这意味着从小的时候,你就得努力让自己更强,更刻苦,更优秀。那么,更优秀意味着什么呢?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标准:在单位里更成功一点,比别人多挣一点奖金,早点得到一个职位上的提升;做生意时,比别人多拿几个单子,年底盘账,就能发现账户上的数字更大一些;有出国机会的时候,能比别人更早争取到;能比别人买到更大的房子,比如别墅;能比别人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比如名牌……我和人世中的一大群人曾经以为这是人生最大价值的实现。若干代人,若干人群,包括我,把自己丢入这个追求的过程中,犹如踏入一股洪流并被这洪流裹挟,从一开始的自愿加入到后来的身不由己,脚步沓沓,匆忙着,疲惫着,甚至有时委屈自己“装孙子”,为名为利为无尽头的物欲,焦灼,压力,心里不平静,在意别人的评价,为了所谓的“价值”放弃享受清风明月……把心变成物欲的乐土,快乐的牢狱,煎之熬之,苦之炼之。
就这样,二十年。回首看下来,所有这些,与自己的付出相比,竟然如此不值。我问自己,就这样一直下去吗?生命的光彩在哪里?内力外力纠结缠绕,永远没有尽头?许多原来那么在意的,原来是这么微小的事,而为了这一些小利,把自己的心灵烧灼成炭?
古语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永不满足——色、声、香、味、触,人希求物欲,物欲是直往无前的,不断地希求,苦恼就由此而生。如金钱,愈多愈好,希望成千上万的,真的有了百万千万,还是不满足,到底要怎样才满足呢?连自己也说不出来(自己以为多少就满足,到了多少,又不够了)。如事业,愈来愈发展,还要更发展,永远地想扩展。如学问,愈研究愈觉得不够。如权势,行政级别上,永远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人类的欲望,如口渴而饮盐水,愈渴愈饮,愈饮愈渴,永不能止。人心如奔马,前蹄才到地,后蹄又提起。脱缰之马,何时能停?世间的进步,可说靠了这股力量;可是这么一来,男女、老幼、贫富、智愚,在不断的渴望中,也在永久的忧苦中。
《新周刊》杂志曾做过一期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的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请自问,此症你有患否?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著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燃此树。”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尔时世尊告言:“大王,旷野者,喻于无明长夜旷远;言彼人者,喻于异生;象喻无常;井喻生死;险岸树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其四毒蛇,喻于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龙喻死。是故大王,当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应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尔时世尊重说颂曰:“旷野无明路,人走喻凡夫,大象比无常,井喻生死岸,树根喻于命,二鼠昼夜同,啮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火同于老病,毒龙方死苦。智者观斯事,象可厌生津,五欲心无著,方名解脱人。镇处无明海,常为死王驱,宁知恋声色,不乐离凡夫。”尔时胜光大王闻佛为说生死过患,得未曾有,深生厌离,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我今顶戴!”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当如说行,勿为放逸。”
大象比喻无常,无常大鬼正在一步步地逼近,我们只是暂时还没有被它抓到而已。井比喻生死,井边的树根比喻我们的命根;人人都想求生存,但人的命根是非常脆弱的,任何人的生命都不能长久,终究要死亡。白黑两只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老鼠一刻不停地啮咬树根,比喻生命在一念一念地损减;世间有说“天增岁月人增寿”,实际上,与其说人的寿命天天在增长,不如说天天在减少,无情的岁月正在不断地销蚀着生命。井边的四条毒蛇,比喻地、水、火、风四大;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若四大分离人就会死亡。火比喻老、病,就像火烧掉树一样,衰老和疾病最终会摧毁生命。蜂蜜比喻五欲,蜂螫比喻邪思;人对于五欲的追求最终都会产生痛苦,就像被蜂螫一样。如果不断贪食这些“蜂蜜”,不知不觉地就会往下堕落,坠入痛苦的深渊。井底毒龙比喻死亡的结局,人人最终无法逃脱。
人们的贪欲和憎恨心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戾气,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到。你自己呢?为了物欲,你错过了什么?错过了和孩子一起长大,错过了和家人言笑晏晏的时光,错过了让心灵轻灵地飞翔,错过了嗅一嗅花香,错过了掬一把月光,错过了与良友煮一壶清茶,清谈,享受时光。
我曾经错过这些美好。我不想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命的温润与光华。
佛法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通过戒定慧的修习,逐步净化烦恼,最终破除无明,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如《毗婆尸佛经》说:“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一大苦蕴而自不生。”佛法让我们拥有智慧、安祥、慈悲、忍辱、宽恕、无恨、精进、信心、惭愧。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一切。
人的物欲无穷无尽,但是可能满足人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是不可能的!当满足不了的时候,心中便产生不安及不愉快,出现心理问题,又影响身体的健康。要脱离欲望的痛苦,不是不断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把欲望尽量减低,清除贪念。
“少欲知足”是一剂良药。得到时要能感到满足。凭自己的福力,合法的求得生活,不存过分的欲望,能够随遇而安。合法的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多也好,少也好,不失望,不贪求。
从前释尊在世时,对佳肴珍馐的供养,固然欣然接受;三个月以马麦充饥,也照样恬然。外出时,在荒郊野外,席地而宿;到祇园,住庄严精舍,亦无分别心。佛的随缘而安,才是“少欲知足”的榜样。
在层层加码、步步升高的物质占有欲的驱使下,人们心力日益交瘁,沦为外物的奴隶,像吸毒上瘾一样难以摆脱。尤其当今时代,大多数人从幼年时代直到死亡,一直都处于这种外境的诱惑之中。无贪则清凉,众生往往会由于贪,因小失大。当你内心无贪时,就会感到清凉。
人的生命是无常的,因此也更加稀有宝贵。在六道轮回的无限中,这一人身是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应该让人生过得有意义,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如同偈颂所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佛经讲:“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智慧的核心是通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只有将人自身身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重缘起观察清楚、洞达无余,我们的邪见才会破除,正知正见才能建立。反过来说,人之所以有邪见,就是因为不能深入缘起性空,仅仅看眼前的表象,不能看到背后的因缘。实际上,许多人往往不想去看,也不想去了解、接受和面对,而只计较些非常渺小的、甚至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事情。只有智慧才能解决内在的三毒,将“空”充实为智慧、清明的生命,赋生命以意义,赋生命以光辉。
近些年,听闻佛法后,物欲真的淡了。检视自己周围,才发现,有许多物,已经放置多年而从未碰过,它们只是以物的形式存在,蒙着寂寞,而毫无光彩。那么,我为什么不分享给需要它们的人呢?以欢喜的布施,广结善缘,把合适的物赠送给合适的、需要它的人,与人共享,与人分享,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我把衣物与书籍打包,寄到遥远的青海灾区;去采访赞皇县春蕾女童时,给她一些帮助;与朋友分享物质与精神的愉悦。遇到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与弱者,不旁观而施以援手。把自己感悟到的佛法的欢喜,传播给别人。在布施与付出的过程中,慢慢快乐起来。
生命的意义在觉醒。因此,我们应该猛然警醒,开始觉悟:你所执著的色身,不是永恒的。你所执著的爱人,不是永恒的。你所执著的金钱,也不是永恒的。你所执著的权势,不是永恒的。你所执著的得失,只是短暂的。你所执著的名利,只是过眼烟云。那么,世间何者方为我们真正的生命呢?智慧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安祥才是我们真正要寻找的,解脱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布施可使贫富不致于过份悬殊;穷困者得到救济,也不致陷于苦难,或引起诤乱。而布施者能养成损己利人的品格,就会减少物欲的过分追求。
保持内在的安祥,你就拥有真正的生命内核了,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
释迦太子成佛后,和所有沙门一样,都不可蓄留身外的财物,唯留三衣一钵,以行乞托钵为生。佛陀是以戒行代言教,无非是希望借比丘的生活,让众生明白欲望的深坑是根本无法用有形的物质所能填满的。快乐不是外来的享受能保持的,那只不过是心理的不平衡,如果是一个知足的人,甚至只要仲夏午后的一阵小雨,也会领受到满足的滋味,看到路旁一朵小花,也能捕捉到一份心旷神怡。吃一餐清洁的饭,也会珍惜生活的美好。帮别人消除一些烦恼,也能体会到生活中的大乐大慧。这么多快乐,原来从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被我们无休无止的物欲遮盖了呵!
一粒尚未发芽的种子,会以为外壳与它有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一旦其挣脱外壳而从泥土中钻出来,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它只是一间牢房罢了。同样,一个未开悟的人,就如同在睡梦无知中,懵懂不觉,在乱茫茫的众生里茫然行走,而不知下一步到哪里去,诱人的物欲,是生命的桎梏与束缚。正如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所讲过的:
有一头羊就有一头羊的痛苦,甚至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摆脱物欲的诱惑,放下身上太多的包袱,让生命轻轻松松地活一回,简单才自在。
禅家把生命看成一朵花。这在佛陀灵山法会“拈花微笑”的传法中可以看得出来。它的旨意就是每一个人要如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朵花开了一样。生活的本质不在与别人比较,争多争少,争高争低,不在于自己身边围拥了多少沉重而无知的物,这些物,偷走了我们的快乐与自在,还在那里嘲笑我们,嘲笑我们的愚痴与沉迷。让每一个人都像一朵花一样,开到明媚,在风中淡然摇曳,享受风与月,雨与露,享受鸟声啁啾与淙淙水流,体会生的悦乐。
人生至此,我才幡然领悟,当年那么在意的,至今想来是可笑的,在无谓的争夺上,我空度了多少年华,时光之花因之凋萎。如今,开启自己生命中本来就蕴藏的智慧,让生命的花温润地开放,自在地开放。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