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三级修学有五个月时间了,我有了一点点的变化。
首先是纠正了以往对佛教的一些错误认识。修学以前,我认为佛弟子就应该要佛里佛气,不能像一般人那个样子。对那些一边学佛,一边又在吃喝玩乐、买股票,喜欢做世间事情的人,我觉得他们是不够诚心的。在进了书院之后,才发现师兄们都很正常,包括辅导员,都是很正常的人,并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神通广大、超凡脱俗。当时我还有点小失望,本来想着我来到了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从此走上了一条神圣的道路,以后就不用再在意世间的事情了。而修学之后才知道我错了,我还是要去做世间的事情,还是要努力去做好,学佛呢是让我拥有更好的心态,更有智慧地去做事情。
这几个月里,我在佛法上的受益其实没有很多,因为我学得不太认真,而我获得的受益主要是来自于跟师兄们的相处、交流。因为我本身是个非常孤僻的人,平时很少说话,又几乎不出门活动,也没什么朋友。所以我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严重的缺陷,而在跟师兄们接触的过程中,我的这些缺陷正在一点一点地得到弥补。
按佛教的说法,一般人在看世界的时候,对世界的认识是错误的,而我对这个世界连看都不去看,就只是自己在那儿胡思乱想,所以我的认识可以说是错上加错。在跟师兄们的相处中,我渐渐地发现我的思想跟大家有很大的偏差,比如说人就是要好好活在这个世上的,这是大家都有的很正常的观念,而我就是没有这种观念,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好好活着。在学佛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好像即使没有信仰,也会有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知道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活好,而我本身就只有一些残缺的、混乱的认识。我现在对生命的认识是靠佛法支撑起来的,所以说如果没有佛法,我根本不知道我是什么,要怎么活,因此,我觉得这辈子都离不开佛法了。
因为有着上面说的那些缺陷,我一度非常自卑。但现在想来,这又何尝不是我的福报。因为有这些错误认识,我才能够对佛法不离不弃。即便我不是个积极努力的人,目前信心又还不是很足,但我都始终坚持着修学佛法。
在这段时间的修学中,我的观念、心态有了一些变化,是关于“无我”“空”这两个方面的。以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我”,都是为了让“我”变得更好,即使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深陷在痛苦当中也毫无觉察。其实,佛法说“无我”,是要我们放下我执。但随着修学的不断深入、不断观察内心,慢慢地、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这个“我执”的存在,明白时时刻刻都要照顾它的感受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常常很想把这个“我执”干掉,只是现在还感觉内心的力量不足。
我发现我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强调自我,例如我做了一件好事,然后有很多人赞扬我,我这时就可能会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我做了件很好的事情,还有这么多人称赞我,我真不错;第二种是:我虽然做了件挺好的事情,又有不少人赞扬我,但我一点都不骄傲,我真高尚。这两种想法都是在称赞自己,都是在突出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我慢慢地体会到,应该以空性的智慧对待这一切。什么优越、荣誉,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得到,我得到的就只是壮大了自己的贪嗔痴、自己的凡夫心。
有一句话说“幸福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而烦恼却像宝贝一样谁都不愿放手”,我就是这样。为什么我总是把烦恼搂在怀里,不肯放手,是因为我把悲伤、痛苦作为粮食,作为支持我去努力、奋斗的动力。我总是把外境的一切想象得很恶劣,想着要跟外境做斗争,从而产生一种厌世、渴望精进修行的心念。但我现在也发现,我所设定的这一切对象的本质都是空的,外境其实并没有对我怎么样,并没有逼着我去悲伤、痛苦。而且我又不是电视剧里的主角,我悲伤、痛苦,去给谁看?根本没有人看。我就只是活在自己强大的我执、幻想当中。
在加入三级修学之前,我曾非常努力地念佛号,很急切地想要消除业障、获得福报。进入三级修学之后,知道了禅修是心地功夫,念佛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然后,我慢慢地就不再念了。但之后我发现我的妄想、烦恼越来越多,刚建立起的一点点正向的心理正在被烦恼、痛苦迅速地侵蚀着。
我知道我不能再这么妄想下去,在《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里也说了,要获得幸福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息灭幻想。在对“无我”“空”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后,我再来念佛就念得好一点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带有功利性、强迫性地念,现在就是为了息灭幻想而去念,为了保持内心的清净、觉知而念。
在这样不断地对无我、空进行观察修、安住修的过程中,我又察觉到,我的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何在?我是否就只想着修空性,而忘了同时还要修发心?
首先我很缺乏慈悲心。这些天有很多师兄都分享了自己烦恼、痛苦的事情,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困扰、伤痛,我应该要多关心身边的人才对,而我却总是想着自己那点不值一提的破事。
然后我也很缺乏感恩心。在书院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又有一帮这么好的同修伙伴,我却没有生起很大的感恩心。还有对父母也是,我这辈子受了父母那么多恩情,即使把我修学的这点功德全部给我父母,这跟他们对我付出的爱比起来就只是一粒微尘。而我却还总是想着要通过修行来让自己获得福报、让自己的命运变好,总是只想着自己,而没有想过他们。
所以,我必须要培养这三种心,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无情、麻木的人。让我们好好地经营我们自己,经营好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要让爱在我们心的淡漠中渐渐荒芜。
改造生命的工程才刚刚开始,我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有所懈怠。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