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来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成为你的盘中餐,因而要珍惜它;
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否则应该怀惭愧心受食;
第三,对美味饮食也不应生起贪心,不要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食用;
第四,就像病人为治病而吃药一样,不应挑剔饮食的好坏;
第五,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地进行修行,我们才接受这份食物。
佛陀的这一番话,使人对佛门的“吃饭教育”肃然起敬;同时也不怀疑其教育效果——我亲眼见到僧人们将散落在餐桌上的饭粒,习惯性地捡起来放进嘴里……我们坐在长条凳子上,用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郑重对待碗中食物,心里却惊喜地赞叹,原来饭可以这样吃!吃饭时,僧人们所诵的经文,我一句也不懂。向僧人询问,才知道,吃饭时念诵的是《二时临斋仪》,大意是让天下的人都有饭吃。他说,如果你要多了解,可以到佛经流通处去请购一本《佛教念诵集》,那里面很详细。
在流通处,我在《佛教念诵集》上,找到了《二时临斋仪》。
早餐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餐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祈祷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饭吃。
吃饭是庄严佛事,既是习禅的入手处,也是对礼敬佛陀的仪式。因此,要带着感恩的心进餐。我们几时是带着感恩吃饭呢?
早饭:一家人胡乱地吃几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或上班。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用餐。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聚在一起,平静地进食,却又常常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疾病,都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佳时,饭量减少甚至什么也不想吃,持续几天后,身体上的反应就出来了,无力、疲乏、虚弱。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影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胃肠蠕动失调,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会强烈收缩。
用餐时的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体验宁静与喜悦,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食物反映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每个米粒、每片绿叶,都蕴涵着太阳和大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来观察食物所展示的丰富的内涵。金黄的面包片,如同一片金黄的阳光;小小的绿叶,传递着阳光的温暖。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如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自在呢?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的人豪华奢侈,山珍海味,却烦恼无尽。这便是“修心”和“着境”的差别。就饮食而言,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许多人常过份贪着,没有节制,随着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如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五观想”,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都是由农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经由商人贩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裕,许多人已习惯奢侈浪费,饮食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富翁,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常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俭的出家人,每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遇到饥荒,富翁沦为乞丐,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过去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富翁知道后,觉得非常惭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
佛门中,饮食都是檀越所供养。《僧只律》说:“皆为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粒米是集合一切因缘所成,怎可轻易浪费?所以,做个佛弟子应该生惭愧心,对于饮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坏,都不生增减贪着的心。
身为佛弟子,接受饮食供养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能受得起供养吗?如果具备勤修三学、化导众生的二利德行,称之为全,便可以承受供养;没有具备的,则名之为缺,受之当觉有愧。
许多经典里都提到,佛弟子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会有无量的罪过。如《毘尼母经》记载:“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法句譬喻经》也说: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每天吃饱饭后,就回去睡觉,只图色身的舒适,不知精进修行。佛陀知道后,严厉地训诫他,并以他的前世因缘果报来开导:“过去维卫佛住世时,你就出过家,但是由于贪图利养,平时又不念经诵戒,不精进修行,后来你的神识便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五万年过完了,又投生为螺丝蚌壳之类的水虫,和树木中的蠹虫……。如今,你好不容易受完罪业的果报,又出家作沙门,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睡眠呢?”比丘听到自己的这段前生往事,又惭愧,又恐怖,五阴迷盖顿然消除,证得阿罗汉果位。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一生躬亲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
1、见到上品美食,或对能使身体强壮、皮肤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贪心。
2、对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
3、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来处不易,便是愚痴。
饮食上如果产生上述的贪瞋痴三种心,会使自己堕落,应该警惕防患。另外,对于饮食,如果食之过多,不知节制,也会产生许多疾病。《佛说医经》说:“人得病有十因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愁……。”《尼干子经》说:“人食太过时,身重懈怠,于现在与来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恼他人,又迷闷难寐,故应时筹量食物。”由是可知,饮食过量有多睡眠、多病、多婬、不能精进、多着世间享乐等五种罪过。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过患,我们实在应当多加注意,善予节制。
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肥胖症”。过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贪着饮食而过份肥胖,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呼吸困难,而焦急地请示佛陀如何减肥。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阿含经》里记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可见饮食适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瞋痴等不净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生。”身体真正的大病,便是饥渴,所以经上说:“饥为第一病,饥苦难治,饥病而言,从生至终,永无暂息,余病不尔。”因此,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
《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杂宝藏经》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养,生命才能延续,道业才能成办。所以饮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就如车油,只要可以转动,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质。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
对色身的爱护,在《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弥兰陀王问那先:“沙门宁能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
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钞》卷下之二说:“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托故。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贪着。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
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
大珠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展转难眠。”
吃饭和睡觉自来就是佛门重要的修行,并且被定为五堂功课,许多的戒律、清规也绕着饮食的问题而设立。
我们的身体每天在新陈代谢,每天行住坐卧的活动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而死,那里还谈得上修行办道呢?只是在接受饮食时,不可以用不清净的贪取心、瞋恚心、差别心、轻慢心去受食,去计较东西的好坏,拣别食物的精粗,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心、平等心、惭愧心、忍耐心来接受供养。每餐进食前修持五观想,思惟自己的道业,便能享受天下的“千家饭”,而不曾咬住“一粒米”。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