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谓之“三十七道品”,又谓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依次解说如后:
初学行人,入道之初,修五种观想法,可使妄心停止。
一、不净观:观世间一切之不净,以止自己贪欲之心。
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众生,尽是可怜之相,以止自己瞋恚之心。
三、因缘观: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即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十二因缘。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相续之苦,以止自己愚痴之心。
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观照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之十八种境界,以止自己之我见。
五、数息观:修时观计呼吸的次数,以止自己散乱之心。
以上谓之“五停心观”,修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依五停心观,以止行人之散乱心,是为现法乐住,入“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能观见一切事理,四念处是: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时观自己之肉体色身,五脏六腑,皮肉百骸,七窍痰泪,乃至大小便溺,脏污不堪,及至死后,肉烂虫生,尸水臭溢,种种不净之相,遂成白骨骷髅,恐怖等观。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谛观人自出胎,呱呱堕地,触风如利刀刮体,衣毛如刺钻身,及至长大,营谋劳动,生老病死,贪求不得,爱又别离,怨家对头,五阴炽盛,天灾人祸,七情六欲,无不是苦;纵或天之骄子,荣华富贵,最后还是大梦一场,无常空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人都有心,活在世上,有了身体,也即有心,昼时心猿意马,攀缘不息,夜间还要做梦,上天下地,没有一时宁静,时刻变易,永无恒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人人都妄执一个我,但不知那个才是我,若说眼睛是我,鼻子又是谁?若说鼻子是我,舌头与耳朵又是谁?若说头是我,脚又是谁?乃至宇宙之内,万事万物,都找不出一个具体主宰的我。
以上四念处,以慧为体,慧的力量,能使身、受、心、法等念住于所观之处,故又名为“四念住”。
在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之行品,乃“四正勤”,其次第是:
一、对已生之恶,令断除,而勤精进,澈底断除。
二、对未生之恶,令不生,而勤精进,永远不生。
三、对未生之善,使之生,而勤精进,令其速生。
四、对已生之善,使增长,而勤精进,永远为善。
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谓之“四正勤”,因勤精进之故,能断懈怠,所以又叫“四正断”。如此行之,对于策进“身、语、意”三业清净,此为最胜之法,故又名为“四正胜”,修行之人,以意中决定,而断然行之,故又名为“四意断”。
在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即此“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乃是四种之禅定也。在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势必弱小,今得以四种之定以摄心,则使定慧均等,行者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四神足”。所谓如意者,乃如意而得也,此为六神通之身如意通,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又,足者是有所依的意思,如人之身体,依两脚而直立,行者可以依之而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等六通之如意,乃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比喻定为足。又,神者乃灵妙之德,此德为能生灵妙德之所依,故名为足,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次第如左:
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定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定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注,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在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立名,曰“四神足”。
所谓“五根”者:
一、信根:信佛、法、僧三宝,及苦、集、灭、道四谛者。
二、精进根:又名为勤根,乃精勤勇猛进取修行善法者。
三、念根:时刻思惟,忆念正法者。
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者。
五、慧根:思惟真理者。
右列五法,是能生其他一切善法之根本,故为“五根”,比如种树,若不生根,树干与枝叶,无由生长;植树必先生根,枝干树叶,方得繁茂,才能开花结果,修行善法,亦是这样,于清净法中,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有增上之妙用,是何道理呢?由此潜伏之势力,能降伏一切烦恼,而引发圣道之故也。
有了以上五根,就能产生五种力量:
一、信力:正信之根增长的力量,能破行者一切的邪信。
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的力量,能破行者身心的一切懈怠。
三、念力:正念之根增长的力量,能破行者一切诸邪念。
四、定力:正定之根增长的力量,能破行者一切诸乱想。
五、慧力:慧根增长的力量,能破三界之一切诸惑无明。
七菩提分,即“七觉支”或“七觉分”,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乃为使定慧均等之法,此法分为七种,故曰“七觉支”。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其法之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精进之心,离开邪法邪行,而行正法之真理。
三、喜觉支:得真正善法之真理,即生一种欢喜之心,此乃法喜充满。
四、轻安觉支:行者止息妄念,观照真理,定慧寂照,止于谛理,断除一切结业烦恼粗重,甚觉身心轻利安适,又名“除觉分”。
五、念觉支:常明觉照,定慧均等,不散不失,不使废退。
六、定觉支:使心住于圆明一境,而不散乱。
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假若行者的心,感觉浮动的时候,可用以上七觉支中之“除”“舍”“定”这三觉支以摄之;若行者的心感觉沈没的时候,可用七觉支中之“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以起之。第五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除此念觉支之外,其他觉支,乃随行人之需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证无学之果也。
所谓“八正道”,也即是八种圣道,故又谓之“八圣道”。圣者,正也。圣道就是正道的意思。因为这八种圣道,离偏离邪,不颠倒,不虚妄,无迷惑,惟真智,故谓之正道。这八种正道是:
一、正见:离一切邪见、偏见、妄见,乃非颠倒见,是名正见。见“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而明了人生,知离苦得乐,离世间相之有漏法,而入出世之无漏清净圣境,故正见是八圣道的主体。
二、正思惟:既已见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义理,就当思惟,而使真正的智慧增长,以达到无漏圆满清净的圣人境界为目的。
三、正语:一个人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会再说虚妄的言词,及动听的绮语、伤人的两舌、骂人的恶口,并能离谤人与邪说谬论等一切造诸罪恶的言语,所说皆是利人利世,使人闻之心生喜乐的正当正分的语言。
四、正业:做到身业清净,不做一切恶业;口业清净,所说皆是正语;意业清净,离一切邪妄不正的思想,所有行为,以真正智慧,灭除身、口、意一切邪业,时刻清净无漏现前,所有表现,皆是利己利他的菩萨行为。
五、正命:既已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对于自己及家人的生命生活与生存,要以正当的方法来维持;不会去做那些对于世俗诈现奇特之相,也不夸自己任何功能违背因果之事,更不以占卜断人吉凶,不以大言壮语表现自己之威势,不专说动人之言词等不正当的行为,以求名闻利养而活命。乃以士农工商,医药卫生等,世人生活与精神所必须的千万行业,辛苦经营,以合法利益,养活自己及家人眷属之生命,此为正命。
六、正精进:应分两方面来说:一、为了维持法身慧命,当精进修行涅槃之道业。二、为了维持色身生命及家庭安乐、社会繁荣发展,对于每一个人的一切学业及生活技能,并社会人类的一切正当事业,万业千行,要求精进,不可懈怠,消除任何依赖苟安的心理。
七、正念:以真正的智慧,时刻忆念一切正道正行,而无任何邪念,不起那些酒色财气等伤身败德,损己害人的不正念头。
八、正定:以真正的智慧,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远离一切邪妄,无论行住坐卧及言语工作之时,时刻都不起任何妄念,而住于正定之中。
以上八种方法,皆离邪非,所以名之为正,行者能达到清净极乐之涅槃妙境,故名之为道。凡行此道者,在世得福乐,进而可离有漏的世间法,而成就无漏的出世法,世出世法,两者相宜,皆可超凡入圣,是名之为圣道。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