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 诗选
一、平等实性南朝·善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二、白云泉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三、夜归鹿门山歌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曾于太学赋诗,一坐叹服。其诗属于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四、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渔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五、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唐·王维
龙锺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王维(六九九-七五九),唐代太原祁(山西)人。字摩诘。生时,其母梦维摩诘入室,故以为名。开元进士,玄宗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为王右丞。归隐后,时与高僧共游,与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不觉倦乏。曾皈依荷泽神会禅师,并从之参禅。工诗,颇具禅味。又善书画,开创山水田园诗派,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六、过香积寺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七、对酒唐·李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李白(七○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亦称为李太白。个性率真豪放,嗜酒好游。玄宗时曾为翰林供奉,后因得罪权贵,遭排挤,最后病死当涂。其诗高妙清逸,世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时人号称「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八、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九、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字文房。唐朝诗人。玄宗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个性刚直而冒犯皇上,两度迁谪,贬为隋州刺史。其诗风格温雅流畅,冠绝于当世,誉为「五言长城」。著《刘随州集》。
十、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七一二-七七○),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有诗圣之称。官左拾遗、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故亦称为杜工部。或称为杜陵布衣、老杜。中年辞官过著流离的生活,诗中不仅慨叹自己怀才不遇,亦反映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乱世的史实,故有「诗史」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十一、观幻唐·白居易
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戚,转苦又成空。
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
十二、僧院花唐·白居易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十三、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唐代河东(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时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深寄其心于佛教,与诸禅师交游,胸中虑慨悉化为文,以〈贞符〉一篇最著名,一时南方诸大德的碑铭多出于其手。又尝作〈东海若〉,阐释净土法门。元和十年(八一五)被召还京师。三月出任柳州刺史,故亦称为「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集有《柳河东集》、《龙城录》等。
十四、鱼鼓颂唐·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工,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从谂(七七八-八九七),唐代禅僧。曹州郝乡(一说青州临淄)人。参南泉普愿得悟。住赵州城东观音院,因称赵州从谂。卒谥「真际大师」。其问答、示众等公案,如「狗子佛性」、「至道无难」等语,俱脍炙人口。著有《真际大师语录》。
十五、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八○三-八五二),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擅写抒情、咏史小诗,多清丽生动。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诗文多借古讽今,寓意深远。又长于近体诗,尤以七绝为著,后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十六、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唐代博陵人。字殷功。独游都城南,见庄居桃花绕宅,叩门求饮,有女子启门,问姓名,以杯水至,意属殊厚。来岁清明日,复往寻之,则门已锁,因此题诗左扉而去。后数日复至,闻其老父哭声,则女竟读诗绝食而死,崔护入内哭之,女复活,遂妻之。
十七、访药山禅师唐·李翱
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唐代儒者。字习之。为药山惟俨的弟子。历任国子监博士兼国史修撰、户部尚书等职。与韩愈交往甚深,其对佛教的态度,初主张排佛,后与禅僧来往密切,思想深受禅学影响。著有《复性书》等。
十八、自性唐·张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张拙,唐末五代人。曾举秀才。因禅月大师贯休的指示,拜谒石霜庆诸禅师,庆诸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庆诸云:「觅巧了不可得,拙自何来?」于是豁然省悟,而作此诗。
十九、山居诗宋·永明延寿
忙处须闲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
了然得旨青冥外,兀尔虚心罔象中。
泉细石根飞不尽,云蒙山脚出无穷。
樵夫钓客虽闲散,未必真栖与我同。
.永明延寿大师(九○五-九七五),宋代僧。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赐号「智觉禅师」。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为德韶国师法嗣,至雪窦山传法,并复兴杭州灵隐寺。
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世称永明大师。师倡禅净双修,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各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而成《宗镜录》,并调和各宗派间的分歧。高丽王因见此书,派遣三十六位僧侣前来学法。
二十、西来意颂诗宋·善昭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正示西来种千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善昭大师(九四七-一○二四),宋代临济宗僧。曾参访七十一位硕德尊宿,至汝州首山参省念禅师而大悟,嗣其法。后住汾阳太子院,广说宗要,以三句四句、三诀、十八唱等机用接化学人,足不出户达三十年,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阳」称之。谥号「无德禅师」。有《汾阳无德禅师语录》等传世。
二一、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仁宗时进士,神宗时为相,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未能成功。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诗文俱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格高峻。遗有《临川集》等。
二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北宋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因上书痛陈王安石新法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工诗词,擅书画。其诗气势雄浑,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词》等。
二三、庐山烟雨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四、庐山东林寺偈 宋·苏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二五、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六、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宋·苏轼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二七、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南宋诗人。亦工词。字务观,自号放翁。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一生创作诗歌丰富,今存九千多首,怀有崇高的政治抱负,关心民生疾苦。才气纵横超逸,风格雄浑豪放,匡复中原之志溢于诗词,有「爱国诗人」之称。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等。
二八、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一一三○-一二○○),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后改字仲晦,晚号晦翁,又号晦菴、紫阳。曾讲学于建阳考亭,因号考亭。年轻时,尝读诵大慧宗杲、沩山灵佑、永明延寿等禅师的著作,并广研经典,据传朱氏亦参禅打坐,可见其学说深受佛教的影响。晚筑草堂于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谥文,后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集宋代理学的大成。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程准。
二九、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歎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德佑初,元兵入侵,抗元师,宋亡,终不屈,遂被杀。临刑,作〈正气歌〉以见志。其诗词和散文,直抒胸臆,沈郁悲壮,表现忠贞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著《文山诗集》、《指南录》、《吟啸集》。
三十、劝修行宋·同安常察
披毛戴角世间来,优钵罗花火里开,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
.同安常察,宋初禅师。嗣法于九峰道虔。住洪州凤栖山的同安院。今有〈同安常察禅师十玄谈〉行世。
三一、修行一得元·耶律楚材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耶律楚材(一一九○-一二四四),字晋卿,法名从源,号湛然居士,又号玉泉老人。辽宗室。宿负奇志,以天下为己任。从万松行秀参禅,得其心法。后随元太袓征战定燕,召为相,历事两朝,凡蒙古陋风,悉为改革。卒赠广宁王,谥文正。著有《湛然居士文集》。
三二、民权白云寺清·佛定
佛在西天法东流,光明普照四部洲,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佛定禅师,清康熙年间曾将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民权县白云寺扩建,使殿宇达五千余间。
三三、句容慧居寺清·雍正
即心即佛是非是,非佛非心非是非,试把是非皆坐断,管他心佛作何依。
.清世宗雍正(一六八七-一七三五),为清朝第五任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胤祯。康熙皇帝的四子。在位期间,治法严峻,为其后之高宗乾隆年间奠定繁荣的基础。帝曾参礼禅僧迦陵性音而大悟,自号圆明居士。撰有《御选语录》、《拣魔辨异录》。帝提倡念佛,对近世佛教的影响甚大。
三四、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清朝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少颖悟。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为人疏宕不羁,有狂名,而天性纯厚。工书,笔势疏放挺秀。擅写兰竹,富秀逸韵致。诗文豪放,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三五、寄调筝人民国·曼殊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名玄瑛,字子穀。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横滨。一九○三年回国。二十岁出家为僧,曼殊为其僧号,曾参加过南社,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往。任上海《国民日报》等报刊编辑。以诗僧自喻,擅长诗文绘画。曾习英文。四处云游,居无定所。足迹遍及爪哇、印度、泰国、吉隆坡等东南亚一带。今有《苏曼殊全集》行世。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