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课 词选
一、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璟(九一六-九六一),南唐词人。字伯玉,初名景通。徐州人(一说湖州)。为南唐烈主李长子。李卒,李璟继位。世称南唐中主。其词意境高,现存四首,后人将他和其子李後主(李煜)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三、子夜歌南唐·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九三七-九七八),字重光,初名从嘉,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与其父皆工诗词书画,多所著述。其词善以白描抒情,情真意切。后服宋太宗所赐毒药而卒。
四、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五、相见欢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六、破阵子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七、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八、渔家傲宋·范仲淹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宋朝名臣。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府进士臣,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仁宗时拜为相,镇守陕西,防御西夏,敌不敢犯。后为谗言所中,谪守青州,贬为户部侍郎。皇佑四年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仲淹自幼居佛寺,宿闻正法,净持律戒,刻苦淬励。既仕,喜近高僧,参究禅法,乐喜好施,置义田以赡族人,平日赖以举火者恒数十家。卒之日,闻者莫不歎息,仕女哭泣于路,如丧所亲。词写边塞风光,胸襟幽阔。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九、蝶恋花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今江西吉安)。著有〈本论〉三篇,极力排斥佛、老思想,而且在他编纂《新五代史》时,尽删有关佛教纪事二百余则;然至晚年,一反而为虔诚佛教信徒。遗有《新五代史》、《文忠集》、《六一词》等。
十、浪淘沙令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十一、念奴娇宋·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十二、卜算子宋·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十三、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一○七六)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四、定风波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十五、江城子宋·苏轼
乙卯(一○七五)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十六、清平乐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宋代诗人。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工诗、文、词、草书。举进士,曾入仕途,政绩卓著,然以党见遭谪贬。黄氏崇奉佛教,以居士而嗣黄龙祖心之法。尝游学安徽山谷寺,自号山谷道人,晚年筑精舍于涪滨,修行净土法门,又号涪翁。又其所作诗文,广泛流行于日本足利时代的五山僧人之间,对于日本汉文学史的影响颇钜。今传《山谷词》等。
十七、南乡子宋·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十八、西江月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南宋词家。字希真,号岩壑,时称洛川先生。著有《岩壑老人诗文集》、《樵歌》等。
十九、武陵春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一○八四-?),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又号漱玉。济南(今山东)人。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词谐音律,曲折入微,清新婉丽,是中国伟大女作家,著有《漱玉词》一卷。
二十、菩萨蛮宋·辛弃疾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南宋爱国诗人、军事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以豪放著称,词作反映爱国忧民的精神和英雄情怀,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结合,与北宋苏轼同为「宋词」双璧,并称「苏辛」。著有《稼轩词》六百多首。
二一、西江月宋·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二、丑奴儿宋·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三、贺新郎宋·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
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
遂作数语,庶几彷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
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
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二四、夜游宫宋·陆游
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二五、念奴娇宋·张孝祥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倾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一笑,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一一三二-一一六九),字安国。南宋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号于湖居士。词骏发清丽,具爱国热忱,与张元干是南宋词坛的双璧,著有〈水调歌头〉、〈六州歌头〉等名篇。
二六、一剪梅宋·蒋捷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蒋捷,南宋末词人。字胜欲,号竹山,学者称「竹山先生」。江苏宜兴人。平生著作以义理为主。工词,多为追昔伤时之作,词风清婉,音律谐畅。著有《小学详断》、《竹山词》等。
七、虞美人宋·蒋捷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
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八、唐多令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斋。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七家词选》云其词与清真、梅溪、白石并为词学正宗。词风以咏物为多,字句工丽,音律和谐。有《梦窗词》甲乙丙丁四稿传世。
二九、梦江南明·屈大均
悲落叶,叶落落当春。岁岁叶飞还有叶,年年人去更无人,红带泪痕新。
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且逐水流迟。
.屈大均(一六三○-一六九六),明、清之间的文学家。原名绍隆,字介子,又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曾为僧,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富有民族意识,关怀人民疾苦,沈郁而又工整。散文多寄托故国之思,笔力雄健。著有《九歌草堂集》、《道援堂集》。
三十、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于学术、诗文、词典、戏剧方面均有卓著成就,《明史》称其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后人辑有《升庵集》、《词林万选》等多种。其词典雅清丽,尤以〈临江仙〉一词脍炙人口,清初毛宗岗父子取之置于《三国演义》篇首,流传极广。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