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七册 佛教常识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五课、僧团的组成

第十五课 僧团的组成

  佛陀鹿野苑初转*轮,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度他们为比丘僧,这是僧团成立的端绪。

  佛陀一生弘化传教,度众无数,打破印度种姓阶级制度,主张四姓皆可出家修道。他度化了婆罗门种姓的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其中,舍利弗、目犍连为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的弟子,他们无意间从阿说示口中听到佛陀教导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真理,便带著二百五十位弟子皈投在佛陀座下。伽耶山尼连禅河边修行的拜火教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及弟子千人,也受佛陀摄服,放弃事火信仰,皈依佛教,做了佛陀的常随众弟子。又度化刹帝利种姓的异母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多、阿那律出家为僧,度化罗睺罗为沙弥,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五百释迦女为比丘尼

  此外,吠舍种姓的耶舍奔投佛陀出家,其父母则成为佛教最初的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善友满慈子、摩诃迦旃延等数十位优秀的青年为离欲阿罗汉

  于是「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僧团于焉成立,是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的完整组织。

  僧团成立之初,弟子们以佛陀为信仰中心,共同过著梵行自律的清净生活。佛陀自称是僧团中的一员,从不以领导者自居,面对这样和乐的僧团,佛陀只提出「财利共享」、「法味同受」的观念。随著佛法的弘传,徒众日增,成员渐趋复杂,为了维持僧团内部的和合共住,佛陀于是随顺因缘,开始制戒,包括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四根本戒和六学法戒等,在家信徒则有三皈五戒

  佛陀成立僧团,以「法」摄僧,主要目的是为了正法久住。如《摩诃僧只律》卷一所载,佛陀制戒的因缘为:

  1.使僧团大众和合相处。

  2.藉著和合清净的僧团风范来摄受僧众。

  3.以法来调伏个性较顽劣的众生。

  4.使僧众知过忏悔后,内心得到清净。

  5.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而断除现在烦恼。

  6.使僧众断除现在烦恼之后,进而产生定力,断除未来世的烦恼。

  7.使不信众生生起信心

  8.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

  9.使未来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住于佛法中。

  10.使正法久住,佛法长存。

  佛法久住世间,是佛陀制戒最根本的目的。佛教僧团要有组织、有系统,才能令佛法弘传久远。而僧团的组成,则建构在律制的基础上;有严格的律制,是摄受僧众的巨大凝聚力。因为僧众有律法可守,才能各守其分,纵有少数不知惭愧者犯戒,但在大众的威德下,不得不接受制裁,而为律制所折伏;对于具有真心修道及高度惭愧者,自然不做违犯僧团之事,而在律法保护下,安心于道业。

  佛陀涅槃二千多年来,佛法之所以能久住世间,弘化于社会,融入于生活,这是因为佛教有义理高妙的佛法,更有德行超卓的出家修行者的弘扬。因此,佛教必须要有和乐清净的僧团,才能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做到「不信者令信,已信者得增益」。

  佛教僧团的功能,在于教化世人,使获得心灵的净化与解脱。因此,僧众首先必须净化自己的身心,以达到究竟的解脱。在制度完善的僧团中,人人互相尊重,以六和敬达到内心的净化,不但「于现法得漏尽」,而且「未生诸漏亦令不生」。有此和合、安乐、清净的僧团,佛教正法即能在世间弘传久远,普利世世代代的众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