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 第一章
周生庆光,少余十年,性仁,其学淹贯中西,尤笃于佛。政教之暇,朱墨不辍手,凡经筵必往听,典籍必校雠,故其积也,厚且精。虽师事余,实畏友也。
庚寅之秋,余应台中之邀,讲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无量寿五存之会集本也,庆光参焉。圆满后,有评其非原译者,及详审五种,读咸生艰。惟曹魏康僧铠本,文雄义茂,行于世者,独崇乎此。然犹有困者,往往语似重,义类复,或□然而断,忽突兀而起,不易析其章句,致生错简阙文之疑焉,初有隋慧远大师疏,仅述大义,无科判,仍多佶聱之感,迄于清,讲与诵每舍之。
夫净宗专籍,向称三经耳。观经、人难其行,是经、人难其诵,两经久成束阁之势;今畅行者,只阿弥陀一经而已,宏净云乎哉?古德取是三者,以其具互助之功,观经示心作心是,弥陀显名实不二,本经彰三业善恶,依教断惑除障。彼二、抉密为修之正,此一、阐幽为道之助,如三点成伊,三经方圆其净也。乌可执其一、而慢其二哉?明乎净法之要,端在定一,其不得一,在业不净,业实原于惑之不断不伏。今学净鲜功者,实忽于五烧五痛之训,敢背因果,冀徼幸也。
观经自妙宗钞出,其义大畅。惟本经震于远师之慎,后无复敢判疏者。且因憾于诸译之不精,遂有龙舒之删,莲居之集也。二士固具苦心,惜未体远师之慎意。清彭二林开士,卓识善巧,所作曰起信论,非疏非判;而前标题,后属论,醒目豁襟,亦判亦疏矣。而且语多引征信远过也已。读是经能纾其困者,其惟斯论欤?畴昔曾筹翻印,屡觅善本不得,姑置之。
壬子秋,庆光携斯论诣余,曰:明岁适生考妣百度冥纪,为追报劬劳罔极,拟影印广施,祝超莲界,乞为序。检之,为成都文殊院重镌,木板、竹纸、双线、字大行齐、校无讹,虽不尽善,亦今之佳者矣。庆光有题识,系孙善之老居士所藏,善之亦前参无量寿经讲席友也。不图二十年后,睹其故物,正为余夙昔所营求者也。
於戏,异哉!何以蓄志久而不得者,突如其来。曩何不出之于善之,今竟出之于庆光;得非其来也,必待乎事,其出也,必待乎人耶?虽然,庆光既孝且慈,足当其事,当其人,固能感格得之。而前于庚寅讲是经,果为谁所感,今必印是经,抑为谁所感耶?而今所印,由得善之佳本,法施所及,彼宁无功焉?再斯论之详,自不能望于妙宗钞,但赖以引人入胜,三经略可普被矣,又为谁所感耶?
总揽本末终始而观之,著者事惟一,潜者缘则复,动因若简,而得果实繁。以如是之复且繁者,欲以片言表之,似乎有所难也。曰否,尝闻之,君子之德也,兴一念而众善俱焉。闻斯言而信斯言,今日之事,亦如是言之而已。
中华民国重次癸丑上元东鲁李炳南谨识
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 第二章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九界同归。世尊于大乘诸经,每随机顺说其纯一专说者,厥唯三经。一曰无量寿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称述弥陀大愿,极乐庄严,三辈住生,寿命无量。一曰观无量寿经,在王舍城宫中,示韦提希谛观西方胜境及三圣尊象,以为住生之法。一曰阿弥陀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教人执持圣号,发愿往生彼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无量寿经,乃如来称性之圆教,一乘之了义,净土群经之纲要。最先入吾震旦,译本亦属最多,凡十有二种。小本、观经,姚秦、刘宋间,始迻译东来。唐宋以前,庐山结社,海内致力净业者,盖冀不以此经为轨范也!
惟十二译中,宋元以还,仅存其五,即:一、后汉娄迦谶,二吴支谦,三、曹魏康僧铠,四、唐菩提流志,五、赵宋法贤。五译标题不同,详略义谛互有出入,且有文理未臻湛畅者;求其赅备尔雅,群推康本。故明云栖大师为之条分次第,刊行于世;清长洲彭绍升二林居士,则更依之作起信论,示人津梁;高人所见、讵偶然耶?
二林淹贯儒释,邃古文辞。感于此经阙乏完善之本,与夫诸师疏解之未精,龙舒校删之有失。于是矢发大愿,博考经典,疏瀹信义,激励信念,效马呜菩萨意,撰述是经起信之弘论。综其梗概:首曰、明教体,阐发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一而非二之深义。次曰、明教相,以信、愿、念、行、四门,标显经旨。次曰、明归趣,劝发菩提,佛与佛土,一切均在自心;上来四门、自成为无信之信,无愿之愿,无念之念,无行之行。次曰、别释经文,略依云栖次第,归纳彰较;间参他本文句,审定繁复;旁引经论,发挥征证,而会归于一实。最后作偈,普与群生,回向极乐。夫能演达如是奥义,宣绎如是经典,‘破空有之邪执,明圆顿之正宗’。使人读诵知津,修持得间,于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厥功之伟,无可与京,是诚‘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矣!
二林与同邑汪大绅缙、薛皆三起凤、瑞金罗台山有高友善,皆栖心净土。民国初年,申江书肆,曾刊行‘汪、罗、彭、薛、四家合集。’乡贤杨泰遇、刘育彬、种鼎、罗积深诸氏,为罗公重刻尊闻居士集时,邦道尝赉乞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作序。后辑资料,拟为编写年谱,因佛理肤觳,复值抗战,未果。东来台壖,从李雪卢师学佛。四十七年戊戌夏,杭州孙善之长老惠假二林此书。乃成都文殊院重镌版,有罗汪二公序,雒诵无数。未几,善老溘逝,遂发愿珍藏,期有以流布于世也!
兹值先严荣皋府君、先慈杨太夫人、百龄冥诞。自省行能无似,劬恩未报。愧为人子。爰将二林此非疏非判、亦判亦疏之鸿篇,付诸景印,列入中华大典;庶几衍传海内,有助于净宗之弘扬。昔欧阳大师铭先慈墓志有云:‘夙业实尸,三世叵测;旋转三千,唯有经力。邦道毋惑,勇猛功德;吾为母铭,已生乐国。’窃愿佛力广被,俾我二亲,安养净域,莲品增上;抑亦所以慰藉善老在天之灵也。台山先生此书叙颂谓:‘人人念佛了自性,人人念佛证唯心。一期报尽共往生,见佛闻法克大果;不离安养入诸刹,还以念佛教众生。’谨于卷首,亦以此颂,虔呈于同伦同道焉!
中华民国六十二年癸丑十一月十三日,瑞金雾山居士周邦道敬识于台北市内湖碧湖新村半锅一碗之堂。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无量寿经译文
无量寿经讲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