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的探讨

维摩诘经 | 作者:王开府 [投稿]

三、《维摩诘经》异译本中有关概念的翻译

  《维摩诘经》现存的有三种汉译本, 除鸠摩罗什的译本(以下简称秦译,代符为 k )外,另有更早的吴支谦的译本(以下简称「吴译」,代符为 c ),及比秦译晚出的唐玄奘的译本(以下简称「唐译」,代符为 h )。三种汉译都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 本文的三种汉译,都引自此版本。

  现存主要西藏译本, 系在九世纪前廿五年,由法性戒所译, 收于《西藏大藏经》「甘珠尔部」,日本学者大鹿实秋予以罗马拼音(以下简称「罗马译」 ( 注 7)。 拉蒙特教授依藏译转译为法文 ,再由 sara boin 女士由法文译为英文(以下简称「英译」)。拉蒙特的译著也参考了现存的若干敦煌藏文写本及粟特文、于阗文译本残简, 而藏文写本的残本,有些是比法性戒译本更早的译本 ( 注 8)。

  大鹿实秋的罗马译,见于tibetan text of vimala- kirtinirdewa, 日本成田山新胜寺,《インド古典研究》,第一卷,昭和 45 年。 ( 注 8)( 各种译本的详情,可参考 utienne lamotte 教授的译著 “the teaching of vimalakirti”,1962 年出版, sara boin 女士的英译,系于 1976 年由伦敦巴利圣典协会出版。 该书的引论部分,由郭忠生先生译成中文,经谛观杂志社于 1990 本文所根据的译本, 除了三种汉译本外,藏译部分则参酌大鹿实秋的罗马译、boin 女士的英译。)(注9)

  有关四种心及相关概念的异译, 现在根据不同的译文来探讨。 对于有关的经文,先分析三种汉译,再参酌藏译(以罗马译为主)。(注10)

  (一)经文一:

  1.k.1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1.k.2 深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1.k.3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1.k.4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1.c.1 菩萨以无求于国故, 于佛国得道,以不言我教照人民生于佛土。

  1.c.2 菩萨以善性于国故, 于佛国得道,能成众善为人重任生于佛土。

  1.c.3 菩萨弘其道意故, 于佛国得道,恒以大乘正立人民得有佛土。……

  1.c.4 菩萨分流法化故,于佛国得道,一切示现贤善之行得见佛土。

  1.h.1 发起无上菩提心土, 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一切发起大乘有情来生其国。

  1.h.2 纯意乐土, 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所有不谄不诳有 ( 注 9) 藏译之罗马译,及西藏大藏经部分,因笔者不谙藏文,系请教友人曹志成及林昭益先生,谨此致谢。 ( 注 10) 三汉译因非译自同一传本,所以在比对异译本的译语时,只能就其相似内容及句型,找出对应处之词语作比对,无法确定不同之译语是否都译自同一梵文。汉、藏译语之比对时,也是如此。情来生其国。

  1.h.3 善加行土, 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发起住持妙善加行一切有情来生其国。

  1.h.4 上意乐土, 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具足成就善法有情来生其国。……

  1.h.5 修回向土, 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其国具足众德庄严。

  分析:

  1. 秦译「直心」,在对应处吴译为「无求」,唐译为「纯意乐」( 1.h.2 )。

  2. 秦译「深心」, 吴译为「善性」, 唐译为「上意乐」( 1.h.4 )。

  3. 秦译「菩提心」,吴译为「弘其道意」,唐译为「发起无上菩提心」( 1.h.1 )。

  4. 秦译「回向心」,吴译为「分流法化」,唐译为「修回向」( 1.h.5 )。

  5. 唐译比秦译、吴译多了「善加行」一句( 1.h.3 )。 且秦译、吴译的第三句,唐译移为首句。

  汉、藏译之比较:

  1. 秦译「直心」, 藏译为 bsam pa (罗马译 15 页 15 列),义为「心」或「意乐」。唐译为「纯意乐」,藏译无「纯」字。

  2. 秦译「深心」,藏译为 lhag pa'i bsam pa (罗马译 15 页 18 列),义为「增上意乐」。

  3. 秦译「菩提心」, 藏译为 byav chub sems dpa'i sems bskyed pa (罗马译 15 页 24 列),义为「发菩提心」。

  4. 秦译「回向心」, 藏译为 bsvo ba'i sems (罗马译 16 页 22 列),义为「应回向心」。

  5. 唐译比秦译、吴译所多的「善加行」一句,藏译也有。藏译用 sbyor ba (罗马译 15 页 21 列),义为 「加行」,无「善」字。藏译此句的位置也与唐译不同,改在「增上意乐」句下。

  6. 由上可知,唐译与藏译之译语相近。唐译比藏译,多「纯意乐」之「纯」字,「善加行」之「善」字, 「修回向」之「修」字,或系为译语之整齐所加,以便与 「上意乐」字数一致。

  7. 唐译首句「发起无上菩提心」句,藏译移为第四句,即在「加行」句下。藏译此句的位置,反与秦译、吴译一致。

  (二)经文二:

  2.k.1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2.k.2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2.k.3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随意调伏,则如说行;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2.c.1 菩萨以应此行,便有名誉;

  2.c.2 已有名誉,便生善处;

  2.c.3 已生善处,便受其福;

  已受其福,便能分德;……。

  2.h.1 菩萨随发菩提心,则有纯净意乐;

  2.h.2 随其纯净意乐,则有妙善加行;

  2.h.3 随其妙善加行,则有增上意乐;

  2.h.4 随其增上意乐,则有止息;

  随其止息,则有发起;

  随其发起,则有回向; ……。

  分析:

  1. 秦译「直心」,吴译为「应此行」,唐译为「纯净意乐」( 2.h.2 )。

  2. 秦译「深心」,吴译为「善处」,唐译为「增上意乐」( 2.h.3 )。

  3. 秦译、唐译之「回向」, 吴译为「分德」( 2.c.3 )。

  4. 唐译有「发菩提心」( 2.h.1 )在首句, 秦译、吴译则无。

  5. 秦译在本段多了「发行」,夹在「直心」「深心」之间。这和唐译「妙善加行」夹在「纯净意乐」「增上意乐」之间相当。吴译没「发行」,却多了「名誉」,语义较突兀,因「名誉」不似与修行直接相关之用语。

  6. 秦译有「意调伏」,唐译为「止息」( 2.h.4 )。

  汉、藏译之比较:

  1. 此段经文中有关直心、深心、发菩提心、回向之藏译语,与上段之藏译语相同。

  2. 唐译与藏译之译语也相近。唐译「纯净意乐」,藏译为「意乐」,无「纯净」字。 唐译「妙善加行」,藏译为「加行」,无「妙善」字。 唐译多「纯净」「妙善」二修饰语,可能也是为了与「增上意乐」之「增上」相配。

  3. 秦译「意调伏」、唐译「止息」, 藏译为 ves par sems pa (罗马译 17 页 3 列),前二字义为「真实」或「决定」;后二字义为「思惟」,可合译为「真实思惟」,英译作 deep meditation 。

  4. 藏译「加行」字置于「增上意乐」前,与唐译一致。

  5. 唐译首句「发菩提心」,藏译也列为首句,与唐译一致。

  6. 根据以上二点,再比较经文一与经文二之文句、内容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唐译较藏译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似乎可以推想唐译所据之传本,比藏译所据者为完善。

  (三)经文三:

  3.k.1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3.k.2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3.k.3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3.k.4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3.c.1 道场者无生之心是,检一恶意故:

  3.c.2 淳淑之心是,习增上故;

  3.c.3 圣贤之心是,往殊胜故;

  3.c.4 道意之心是,不忘舍故。

  3.h.1 淳直意乐是妙菩提,由此意乐不虚假故;

  3.h.2 发起加行是妙菩提,诸所施为能成办故;

  3.h.3 增上意乐是妙菩提,究意证会殊胜法故;

  3.h.4 大菩提心是妙菩提,于一切法无忘失故。

  分析:

  1. 秦译「直心」,吴译为「无生之心」,唐译为「淳直意乐」( 3.h.1 )。

  2. 秦译「深心」,吴译为「淳淑之心」,唐译为「增上意乐」( 3.h.3 )。

  3. 秦译「菩提心」,吴译为「道意之心」,唐译为「大菩提心」( 3.h.4 )。

  4. 秦译在本段也有「发行」,夹在「直心」「深心」之间。这和唐译「发起加行」夹在「淳直意乐」「增上意乐」之间相当。吴译没有「发行」,却多了「圣贤之心」,语义较含混。

  5. 唐译「大菩提心」列在第四句, 和秦译、吴译一致。

  6. 唐译「妙菩提」,秦译、吴译都译为「道场」,这是唐译特别之处。

  汉、藏译之比较:

  1. 此段经文中有关直心、深心、菩提心、加行之藏译语,与上二段之藏译语相同。

  2. 唐译与藏译之译语也相近。唐译「淳直意乐」,藏译为「意乐」,无「淳直」字。 唐译「发起加行」,藏译为「加行」,无「发起」字。 唐译「大菩提心」,藏译为「菩提心」,无「大」字。 唐译多「淳直」「发起」「大」等修饰语,可能也是为了与「增上意乐」之「增上」相配。

  3. 唐译之「妙菩提」, 藏译为 byav chub kyi sbiv po , byan chub 为「菩提」, kyi 为「之」,sbiv po为「中心」或「本质」。藏译无「妙」字。唐译「妙菩提」,秦译、吴译都译为「道场」,英译则译为 seat (场所)(英译 95 页 2 列), 合于秦译、吴译,而异于唐译。

  (四)其他经文

  4.k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4.c 行六坚法,不断学意。…… 为沙门,不断正性。

  4.h 以修净妙诸法行相,引发意乐。…… 以善清净出家行相,引发清净增上意乐。

  其他经文部分,因较为琐碎,未作汉、藏之比较。

  分析:

  1.秦译「质直心」,吴译「学意」,唐译「意乐」。

  2.秦译「深心」,吴译「正性」,唐译「清净增上意乐」。

  5.k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5.c 行不谄慈,意净无求; 行不饰慈, 心无所著。

  5.h 修无诈慈,意乐净故;修无谄慈,加行净故;…… 修深心慈,离瑕秽故。

  分析:

  1.秦译「直心」,吴译「意(净)无求」,唐译「意乐」。

  2.秦译「深心」,吴译「不饰」,唐译「深心」。

  6.k 菩萨于一切众生, 悉皆平等, 深心清净。

  6.c 当如菩萨,等意清净。

  6.h 若诸菩萨于诸有情, 其心平等, 功德严净。

  分析:

  秦译「深心」,吴译「意」,唐译「心」。

  7.k 深心为华……回向为大利。

  7.c 华谓不疑……随布分斯道。

  7.h 胜意乐为……回向大菩提。

  分析:

  1.秦译「深心」,吴译「不疑」,唐译「胜意乐」。

  2.秦译、唐译「回向」,吴译「布分」。

  8.k 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

  8.c 当共奉事,施以所安。

  8.h 亦当如我,奉施供养。

  分析:

  秦译「深心」,吴译、唐译无对应字。

  9.k 佛知其深心所念, …… 深发声闻、辟支佛心。

  9.c 彼佛知其内性,……解弟子乘。

  9.h 药王如来既知月盖增上意乐,…… 令于声闻、独一觉乘心善调顺。

  分析:

  秦译「深心」,吴译「内性」,唐译「增上意乐」。

  10.k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10.c 性以和乐而不荒,…… 分德不住。

  10.h 曾所生起增上意乐,一切智心系念宝重而不暂忘,…… 常乐安立回向、善巧。

  分析:

  1. 秦译「深发…… 心」,吴译「性以…… 」,唐译「生起增上意乐」。

  2. 秦译、唐译「回向」,吴译「分德」。

  归纳以上的异译,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了解:

  1. 秦译「直心」;吴译「无求」( 1.c.1 )( 5.c )「应此行」( 2.c.1 )「无生之心」( 3.c.1 )「学意」( 4.c ); 唐译「意乐」( 4.h )( 5.h )「纯意乐」( 1.h.2 )「纯净意乐」( 2.h.2 )「淳直意乐」( 3.h.1 )。

  2. 秦译「深心」; 吴译「性」( 10.c )「内性」( 9.c )「正性」( 4.c )「善性」( 1.c.2 )「善处」( 2.c.2 )「淳淑之心」( 3.c.3 )「不饰」( 5.c )「意」( 6.c );唐译「深心」( 5.h )「上意乐」( 1.h.4 )「胜意乐」( 7.h )「增上意乐」( 2.h.4 )( 3.h.3 )( 9.h )「生起增上意乐」( 10.h )「清净增上意乐」( 4.h )「心」( 6.h )。

  3. 秦译「菩提心」; 吴译「弘其道意」( 1.c.3 )「道意之心」( 3.c.4 );唐译「大菩提心」( 3.h.4 )「发菩提心」( 2.h.1 )「发起无上菩提心」( 1.h.1 )

  4. 秦译「回向心」「回向」; 吴译「分德」( 2.c.3 )( 10.c )「布分」( 7.c )「分流法化」( 1.c.4 );唐译「回向」( 2.h.4 )( 7.h )( 10.h )「修回向」( 1.h.5 )。

  5. 秦译「发行」; 吴译无此词; 唐译「善加行」( 1.h.3 )「妙善加行」( 2.h.2 )「发起加行」( 3.h.2 )。由此可知,秦译之译语较为统一; 吴译之译语变化较多;唐译之译语大体一致,但常有不同的附加修饰语。 吴译译语变化多,可能是因为所据之传本用字原不一致; 也可能原字一致,而支谦翻译时采用较不统一的译语。 唐译译语有不同的修饰语,可能是因为所据之传本原有这些修饰语; 也可能原来没有这些修饰语,玄奘翻译时为修辞的需要而加入,因为藏译便较少出现这些修饰语。

  对照汉译与藏译, 可以看出汉译中,唐译与藏译最为接近, 它们所据的传本可能也较相近,唐译也可能比较扣紧传本的原文来翻译。 而秦译之译语简洁、明畅,翻译之风格颇为自由、活泼, 或许鸠摩罗什较能掌握经文内在的义理,表现出颇为自信的翻译, 所以他的译语简明而统一,能贯通前后经文的义理脉络。 吴译较古拙,因为是最早的译本,在译语上似仍在揣摸、尝试之阶段, 文字表达不够纯熟、精链,每见辞不达意之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