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维摩诘经》对魏晋士人的影响
果信
在魏晋思想界流行的般若学系列佛典中,《维摩洁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无疑是曾经对名土和名僧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产生过巨大影响,被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部经典。他们研究《维摩诘经》,名土与名僧交游也免不了要把它作为清淡的话题,乃至于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手拈来其中的典故,来丰富语言色彩,可见这部经在当时的普及程度。
《世说新语·文学》载:"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文学篇又说,支遁与许询等人在简文帝处议论佛理,"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座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扦舞。"这次生动的清谈即围绕《维摩诘经》而展开。
同篇另载:"支道林造《即色沦》,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此处"默而识之"和"既无文殊,谁能见赏"两个典故,就出自《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和主人公维摩居士的形象深入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史载,东晋顾恺之善画佛像,尤以壁画着祢。传说他在瓦宫寺作维摩诘壁画曾轰动当时。法国着名汉学家戴密微指出:"《维摩诘经》无疑是少数在印度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又完全融人中国文化遗产的佛典之一。
《维摩洁经》的初译是后汉严佛调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所出,和《道行般若经》几乎同时。该本久夫,三国时支谦于吴黄武年间(222~229)在建业重译,为现存最早的译本。后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维哔诘听说经》三卷,又名《不可思认解脱经》。这是二百余年间的第六译。在现存三种同本异译的经中,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从后汉到姚奏,一百八十年间出现了六个译本,此外还有删节本,竺法护有《删维摩洁经》一卷。又有合本,晋惠帝时支敏度作《合维摩诘经》五卷。和《维摩洁经》相比,在当时的般若系列经典中,还没有哪一部经受过如此的青睐,由此可见达部经受重视、受欢迎的程度。
一种外来佛教经典能够为广大中上土人所认同、接受、吸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之间有默契之处。《维摩诘经》创造的维摩这位在家菩萨形象,把世间当作出世间,站在大乘佛教思想的立场对佛教教义作了独特发挥。其内容适合中国的思想环境,易于调和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矛盾,可以解决当时思想界面临的难题。
维摩居士一方面是汲其世俗的长者,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具有贵族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他的精神生活却是彻底出世的。其思想境界远在出家菩萨之上。世间和出世间的双重人格在他身上达到了最完美的和谐统一。
从《维摩洁经·方便品》中可以看到,他既是一位富有的长者,又能精通佛理且神通广大。在佛教义理上,他能够"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在世俗行为上,他又能"善权方便,博人诸道"。所有在世人看来庸俗、放荡的行为,在他那里都能找到神圣、合理的解释。比如,他之所以住在毗耶离大城的闹市,乃是"欲度人故";他虽然拥有"资产无量",却是为了"行权道","救摄贫民"。他"虽为白衣,奉持沙门","虽偶获利,不以喜悦","虽有妻子,常修梵行","虽暇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人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不仅如此。他"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利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找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宫,内宫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维摩诘经·佛国品》对于佛教理想精神王国的设计,着力强调的是,不是如何到达彼岸净土,而是怎样将凡俗秽恶之土改造成为佛国乐土。当宝积等人向佛请教到哪里去寻找佛国净土时,佛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上,随诸众生应以何国人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匝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这就是说,佛国并不是远离社会现实的彼岸世界,实际上在现实的世间就能实现。"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干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子空地也。"意思是说,如同空中楼阁不成立一样,脱离现实社会和众生实际需要的佛国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佛国净上在现实而不在彼岸,所以传统的"出家"思想也受到严重挑战。小乘佛教以"出家"为尊荣的观念已经被大乘佛教淡化"出家"与"在家"界限的观念所取代,而更加注重"出家"的本质。对于这种认识,当诸童子间:"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寸,维摩答道:"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就是说,衡量佛教徒的标准,已经不在于"出家"、"在家"这些外在的形式,而是在于能否具有"无利无功德"的动机和求取无上正等正觉最高真理智慧的心念。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在家"照样能成佛。佛教化众生的目的不是让人们都遁入空门为僧,而是教众生怎样才能将自身的现实秽土变成净上。在《菩萨品》中维摩在向持世菩萨的说法中听讲述的"无尽灯"的故事,尤能说明这种思想。住在静室中的持世菩萨不敢接受魔王波旬送来的天女诱惑,可维摩却接受了,并借机向诸天女说法,使她们明白菩萨法乐,结果渚天女不愿再回魔宫。进而,维摩接着向她们宣说了"无尽灯法门"。
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年,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一菩萨开导百干众生,各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是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一切众生。"表明,菩萨在现实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其智慧启迪众生、普度众生。
维摩居士所呈现给世人的思想行为。是他所标榜的"不二法门"思想的生动展示。这种"不二法门"思想和郭象的"名教即自然"理论汲其相似。郭象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外内相冥"说。"外"即方外,指世俗世界以外的自然界,亦指清净淡泊无为的内心世界;"内"即方内。指现实的世俗客观环境。郭象说:"夫埋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一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所谓无为之业,非拱默而已。所谓尘垢之外,非伏干山林也。"意思是说,圣人总是通过游干方外而契合方内,用内心的无为来顺从名教。圣人表面上整天忙忙碌碌有为,其实内心里却是无心无为的。这种自然无为并不需要逃避尘世的生活,而完全可以在履行世俗职责的有为活动中实现。
郭象歪曲了庄子刻画的远离尘世,寄栖山林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于。"他解释说:"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干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之足以缨绋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圣者之不朽战!
在郭象看来,正是由于人们"无形而不及神"的通病,只能看到圣人与世周旋的外表,而体会不到他内心世界的怡然自得超脱尘外无心顺有。按照他的逻辑,圣人的理想人格就是"外内相冥"。他的这套理论,无异于"不法二门"思想的玄学化翻版。
《维摩诘经》思想被移值到中土的时候,正是魏晋名士需要从更高的理论和精神层次上对自己"身名俱泰,仕隐兼修"的双重人生态度进行解释的时候。维摩居士的思想行为恰好迎合了东晋名士的这一普遍心态。
《维摩洁经》受到魏晋名士如此热衷追捧,他们所认识理解的《维摩洁经》思想是否符合维摩居士的本意呢?还旦他们曲解了维摩居士的初衷,利用了维摩居士的世俗化身形象。
鸠摩罗什在姚秦长安的生活际遇可以说是维摩居士形象在当时的真实写照,但是他不以为荣深以为耻,"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釆莲花,勿取臭尼也。"我们现在已不得知《维摩洁经》是否忝列在鸠摩罗什本入主观急欲翻译的佛典计划内,至少是在秦主姚兴的要求下。
(挑兴)每寻玩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竺析出,理滞干文,常惧玄宗,堕干译人。……命大将军常山公、左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干二百人,干长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鸠摩罗什晚年在汉地常有"折翮"之叹和"哀鸾"之喻,他曾作颂赠沙门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熏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犬。"这也许也是《维摩洁经》这部印度人乘佛典在中土真正的境遇吧。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白话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维摩诘经讲解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诘经》包含的议题众多,如生病问题、生死问题、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什么是布施,等等,一向是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雨满天”的无限世界。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主人公维摩居士才刚刚出场,同时出场的还有大智大慧文殊菩萨,这一品中我们学习到了病从何处来?疾病的意义,以及心和念的修法。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