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四)白话
凡夫白话译
‘大般涅槃经(第四卷)’之摘出,实为告诉当今许多学密之人,应吃素持斋。佛陀临终遗嘱分明,宜猛醒。
大般涅槃经(第四卷)摘要
能随问答者。若有人来问佛世尊。我当云何不舍钱财。而得名为大施檀越。
佛言。若有沙门婆罗门等。少欲知足不受不畜不净物者。当施其人奴婢仆使。修梵行者施与女人断酒肉者施以酒肉。不过中食施过中食。不著花香施以花香。如是施者施名流布。遍至他方。财宝之费不失毫厘。是则名为能随问答。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何以故。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
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
佛告迦叶。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苏油。以为美食。虽说应畜种种衣服。所应畜者要是坏色。何况贪著是鱼肉味。
迦叶复言。如来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种味乳酪酪浆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诸衣服憍奢耶衣珂贝皮革金银盂器。如是等物亦不应受。
善男子。不应同彼尼干所见。如来所制一切禁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断十种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
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迦叶。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啖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设远见者犹不欲视。况当近之。诸食肉者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
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萨清净之食。犹尚不食。况当食肉。
善男子。我涅槃后。无量百岁。四道圣人。悉复涅槃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当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读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身所被服粗陋丑恶。形容憔悴无有威德。放畜牛羊担负薪草。头须发爪悉皆长利。
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罗汉。多诸病苦眠卧粪秽。外现贤善内怀贪嫉。如受哑法婆罗门等。
实非沙门现沙门像。邪见炽盛诽谤正法。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说解脱果离不净法。及坏甚深秘密之教。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等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说互共诤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
善男子。尔时复有诸沙门等。贮聚生谷受取鱼肉。手自作食。执持油瓶宝盖革屣。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占相星宿勤修医道畜养奴婢。金银琉璃车磲马瑙颇梨真珠珊瑚虎珀璧玉珂贝。种种果蓏学诸伎艺。画师泥作造书教学。种植根栽蛊道咒幻。和合诸药作倡伎乐。香花治身樗蒱围棋学诸工巧。
若有比丘能离如是诸恶事者。当说是人真我弟子。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
佛言。迦叶。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
我今唱是断肉之制。若广说者即不可尽。涅槃时到。是故略说。是则名为能随问答。
迦叶。云何善解因缘义。如有四部之众来问我言。世尊。如是之义如来初出。何故不为波斯匿王说是法门深妙之义。或时说深。或时说浅。或名为犯。或名不犯。云何名堕。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罗提木叉义。
佛言。波罗提木叉者。名为知足。成就威仪无所受畜。亦名净命。
堕者名四恶趣。又复堕者。堕于地狱乃至阿鼻。论其迟速过于暴雨。闻者惊怖。坚持禁戒不犯威仪。修习知足。不受一切不净之物。又复堕者。长养地狱畜生饿鬼。以是诸义故名曰堕。
波罗提木叉者。离身口意不善邪业。
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亦遮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七灭诤等。
或复有人尽破一切戒。云何一切。谓四重法乃至七灭诤法。或复有人诽谤正法甚深经典。及一阐提具足成就尽一切相无有因缘。
如是等人自言我是聪明利智。轻重之罪悉皆覆藏。覆藏诸恶如龟藏六。如是众罪长夜不悔。以不悔故日夜增长。是诸比丘所犯众罪终不发露。是使所犯遂复滋蔓。是故如来知是事已。渐次而制不得一时。
尔时有善男子善女人。白佛言。世尊。如来久知如是之事。何不先制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阿鼻狱。譬如多人欲至他方迷失正路随逐邪道。是诸人等不知迷故皆谓是道。复不见人可问是非。
众生如是迷于佛法不见正真。如来应为先说正道。敕诸比丘。此是犯戒此是持戒。当如是制。何以故。如来正觉是真实者知见正道。惟有如来天中之天。能说十善增上功德及其义味。是故启请应先制戒。
佛言。善男子。若言如来能为众生宣说十善增上功德。是则如来视诸众生如罗侯罗。云何难言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于地狱。我见一人有堕阿鼻地狱因缘。尚为是人住世一劫若减一劫。我于众生有大慈悲。何缘当诳如子想者令入地狱。
善男子。如王国内有纳衣者。见衣有孔然后方补。如来亦尔。见诸众生有入阿鼻地狱因缘。即以戒善而为补之。
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先为众生说十善法。其后渐渐有行恶者。王即随事渐渐而断。断诸恶已然后自行圣王之法。
善男子。我亦如是虽有所说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渐行非法。然后方乃随事制之。乐法众生随教修行。如是等众乃能得见如来法身。
如转轮王所有轮宝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法僧二宝亦不可思议。能说法者及闻法者皆不可思议。是名善解因缘义也。
能随顺众生的问题而回答是说,若是有人来请问佛世尊说:‘我要怎么样能够不舍弃钱财,而却能被别人称为大布施的施主?’
佛陀就会回答他说:‘若是有佛教的出家人沙门,及外道的出家人婆罗门等,这些人欲望少,很能知足。对于不接受不清净的东西,也不积畜不清净的东西的修行人,你就布施他奴婢仆人供使唤者。对于修清净梵行的人,你就布施他女人。对于断酒肉的人,你就布施他酒肉。过午不食之人,你就过午之后布施他饮食。不用鲜花香料的人,你就布施他鲜花香料。如果你这样布施的话,布施的名声一定流布十方。而你的财宝,一点都不会损失。’这样子,就叫做能够随顺众生的问题而回答。
这时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呀,吃肉的人不应该布施肉类,因为我见到不吃肉的人,有很大的功德。’
佛陀称赞迦叶说:‘善哉善哉,你真是善解我意,护持佛法的菩萨,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善男子,从今天开始,我不准我的弟子再吃肉了。若是信徒供养肉类的话,要把这些肉,当成是自己儿子的肉。’
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如来不准弟子吃肉呢?’
佛陀说:‘善男子,因为吃肉会断了大慈悲的种子。’
迦叶又问:‘那么如来以前,为何让比丘吃三种净肉呢?’
佛陀说:‘迦叶呀,这三种净肉,是随著事情的发生而渐渐制定的。’
迦叶菩萨又问佛说:‘世尊,什么缘故不再准弟子吃十种不净肉了呢?甚至九种不净肉,也不能吃了?’
佛陀告诉迦叶说:‘这十种、九种不净肉,也是随著事件的发生,而逐渐制定的。和现在制定不准食肉的情形,是一样的。’
迦叶菩萨又问佛说:‘如来呀,您为何称赞鱼和肉是美味的食物呢?’
佛陀说:‘我没有说过鱼和肉是美味的食物,我是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黑石蜜、乳酪及酥油是美味的食物。我虽然说应该积畜各种的衣服,但这些衣服全都必须是坏色衣才行。衣服既然都穿坏色衣了,又怎么会贪著鱼和肉的味道呢?’
迦叶又说:‘如来若是制定不准吃肉的话,那么乳酪、酪浆、生酥、熟酥及胡麻油这五种味道,蚕丝衣服、玉石贝壳、皮革及金银器皿等物,也都不应该接受使用了。’
佛陀说:‘善男子,你不应该认同裸形外道尼干的知见。如来之所以要制定这一切的禁戒,都是各有不同意义的。最初允许吃三种净肉有它的理由,后来不准吃十种肉,也有别的理由。现在最后不准吃一切的肉,连自然死亡的肉也不准吃,这也是有不同的理由的。
迦叶,我从今天开始,制定诸弟子,不可以再吃一切的肉。迦叶,你要知道,吃肉的人,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切的众生闻到他的肉体的气味,都会生出恐怖的心理。譬如有人,整天和狮子亲近,众人见到此人,又闻到他身上沾染的狮身之臭气,都会对他生出恐怖的心理。
善男子,比如吃蒜的人,污秽臭浊令人厌恶。其他的人见了他,闻到他的臭气,都会纷纷舍离而去。就算此人在很遥远的地方,大家连看都不想看一眼,更不要说去靠近他了。吃肉的人,给众生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一切的众生,只要闻到他体内发出的气味,全都觉得恐怖,会产生一种将遭到此人杀害的念头,于是飞禽、走兽及水族类的众生,全都会赶紧离开此人,都会说这人是我们的怨家债主。
因此菩萨从来就没有吃肉的习惯。虽然菩萨为了度众生的缘故,而示现食肉,看起来好像在吃肉,而其实菩萨并没有真的食肉。善男子,菩萨的清净之食,是什么都不吃的,因此怎么还会去吃肉呢?
善男子,我涅槃之后,经过了无量的岁月,四果的罗汉圣人,也全都入灭了。正是正法已灭,进入像法时期。那时会有些比丘,看起来好像有持戒律,其实根本很少读诵经典,而且非常贪食饮食,以养他的身体。他们身上所穿的衣服,粗陋而丑恶难看,身形脸容憔悴,一点也没有威仪。他们放牛放羊做畜牧的工作,还背薪担草,头发胡须和指甲,长得是又长又利。
虽然他们身披袈裟,但却像猎人般,慢慢的走,仔细的瞧,犹如猫在伺捕老鼠般。而且他们还经常宣称,已经证得罗汉果。他们经常生病,睡在粪便污秽之处。或者有些人外表上表现出贤慧善良的样子,而内心却充满了贪心和嫉妒。或者像受哑吧法的婆罗门外道,说不出佛法来。
这些不是真正的沙门,却在佛门里出家,他们的邪知见炽盛,而毁谤真正的佛法。这种人破坏了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及修正行的威仪。破坏如来说要修解脱果,必须要远离不清净之法。还破坏了如来甚深的秘密之教法。他们各自随著自己的意思,说出和经律相反的话出来,他们说,如来准许他们吃肉。他们各自随意乱讲,而说是佛说的。彼此之间还因此而起争执,各自称自己才是沙门,是佛之子。
善男子,那时还有的沙门,积畜谷子,收受鱼和肉。亲自煮来吃。手里还提著油瓶、宝盖、皮鞋等物。他们亲近国王、大臣及长者,很勤于去学习占卜星宿、相命、医术等技艺。他们雇养奴婢、积蓄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玻璃、真珠、珊瑚、琥珀、壁玉、坷贝、及各种瓜果。他们学各种技艺,譬如画图、陶作、写书教人、农作、园艺、学咒语巫术、配制各种药物、作曲、唱歌、美容健身、赌博、下棋等。
若是有比丘,能够远离以上种种恶事的话,我说这些比丘,就真的是我的弟子。’
迦叶又问佛说:‘世尊,那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因为修行所以要靠别人供养。若是他们乞食的时候,乞得了杂了肉类的食物,应该如何吃,才算清净?’
佛说:‘迦叶,他们应当用水来洗食物,并把肉挑出来,然后才吃这些食物。若是盛食物的钵,被肉弄脏了,只要把钵的肉味洗掉,以后还是可以用,而且没有罪过。若是见人供养的食物里,肉类太多的话,就不要接受供养。一切现在目前的肉,都不应该吃,吃了就得罪过。
我现在制定断肉食的戒律,如果要广泛来讲的话,是说不完的。而我涅槃的时刻要到了,所以只能简略的讲。以上就是菩萨能够随顺众生的问题而回答的意义。
迦叶,所谓善解因缘的意义,就是说,如果四部弟子来问我说,世尊,您刚刚才讲佛弟子不得吃肉,为什么不早向波斯匿王说这个法门的深妙含义呢?您有时讲得深奥,有时又说得浅显。有时说这样是犯戒,有时又说这样不犯戒。什么叫做堕,什么叫做律,什么又叫做波罗提木叉呢?
佛就会回答他们说,波罗提木叉叫做知足,能够成就修行者的威仪,不接受也不积畜任何东西,也叫做清净的活命。
堕叫做四种恶道,就是堕到地狱,甚至堕到阿鼻地狱。而堕落的速度,比暴雨下降还快。听闻此言的人,会很惊慌恐怖,于是就会坚持戒律,不敢破戒,修行知足法,而不接受一切不清净之东西。堕也叫做生长养育地狱、畜生、饿鬼的因缘。由于这些含义,所以叫堕。
所谓波罗提木叉,就是舍离身口意不善的邪业。
律是指受持戒律的威仪,深解经典内之极妙含义。不受一切不清净之物,及一切不清净之因缘。亦不犯四重罪、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及七灭诤法等。
也有的人,把一切的戒律都破了,所谓一切戒律,就是四重法一直到七灭诤法。也有的人,诽谤正法,诽谤甚深的经典。还有毫无善根的一阐提,完完全全和佛法毫无一点因缘。
这类的人,自称聪明利根有智慧,而把所犯的各种轻重之罪通通隐藏起来。如此隐藏诸多罪恶,犹如乌龟把头尾和四肢都收藏起来一样。由于历经久远的岁月而不悔改,于是罪过就日益增加。因为诸比丘犯了众多的罪过,而不讲出来,结果使得所犯的罪过,日渐滋长蔓生。如来知道之后,就渐渐制定各种戒律,而没有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戒律都制定了。
这时,善男子善女人又会问佛说,世尊,既然您早就知道这些事,为什么不事先就制定戒律呢?难道世尊想让众生堕入阿鼻地狱吗?譬如有很多人,想要去某处,结果迷了路,走错了路。而这些人不知道自己迷路了,还以为走对了,也没有见到可以问路的人。
众生也是一样,不知道佛法,没见过正道真理。因此如来应该先为众生说正确的道路,应该教比丘说,这样做是犯戒的,那样做才对。因为如来是正确的觉悟者,是真实者,只有如来能够知道且见到正道。只有天中之天的如来,才能够说出修十善法的增上功德,及十善法的义理。因此我们启请如来,应该要在最初,就把戒律制定出来,以免众生犯错。
佛陀就会回答说,善男子,你说如果能够为了众生,宣说十善的增上功德。那也就是表示,如来把众生都当成他的儿子罗侯罗一样。怎么又会说,世尊难道想让众生下地狱吗?
我要是见到有一个人,有堕落地狱的因缘,我都还会为了这个人,而留住世间一劫的时间。我对众生有这么大的慈悲心,怎么会想骗有如我儿子般的众生入地狱呢?
善男子,国内穿破烂纳衣的人,必须要见到衣服有破洞了,才会去补。如来也一样,见到诸众生有要进入阿鼻地狱的因缘时,才用戒律的善法去修补。
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最先讲十善法给众生听。后来渐渐有人做恶事,转轮王就随著人民所做的恶事,而渐渐制定法律,以便让人民断除做恶事的行为。等人民断除了恶事之后,自然就会遵行圣王的十善法。
善男子,我也如此。虽然我已经先说了善法,但却不能先把戒律制定,必须要因为比丘渐渐行非法之后,我才能随他们所犯之事来制定戒律。乐于修法的众生,会随著我的教法而修行。这种众生,才能够见到如来的法身。
转轮王的轮宝不可思议,而如来也一样是不可思议的,法宝和僧宝也一样不可思议。而能说法的人和能听法的人也都不可思议。以上就是善解因缘的意义。’
大般涅槃经原文
涅槃经原文
大般涅槃经白话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涅槃经译文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涅槃经讲解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