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拘尸城内一切男女悲泣流泪,不知荼毗法则云何,问阿难言:“如来涅槃,如何法则可以荼毗?”
尔时,帝释具陈上事而以答言:“如佛所说,依轮王法。”
尔时,拘尸城内一切人民悲泣流泪,匆入城中,即作金棺,七宝庄严,即办微妙无价白氎千张,无数细软妙兜罗绵,办无数微妙栴檀沉水,百千万种和香、香泥、香水,一切缯盖幡华等,如云遍满在于空中,积高须弥。既办已讫,悲哀流泪,将至佛所,投如来前,悲咽不胜而伸供养。尔时,拘尸城内一切人民及诸大众重复悲哀,哽咽流泪,复持无量香华幡盖一切供具,如云遍满空中,互相执手,捶胸哽咽,涕泣盈目,哀震大千,投如来前,悲哀供养。尔时,大众悲哽喑咽,深重敬心,各以细妙白氎障手,扶于如来入金棺中,注满香油,棺门即闭。
尔时,拘尸城内一切士女,贪福善心,相欲摄取如来功德,不令天人一切大众同举佛棺。即共详议,遣四力士,壮大无双,脱其所著璎珞衣服,期心请举如来圣棺,欲入城内,自伸供养。尽其神力,都不能胜。尔时,城内复遣八大力士,至圣棺所,脱所著衣,共擎佛棺,皆尽其神力,都亦不得。拘尸城内复遣十六极大力士,来至棺所,脱所著衣,共举佛棺,亦不能胜。
尔时,楼豆语力士言:“纵使尽城内人男女大小,举如来棺,欲入城内,亦不能得,何况汝等而能胜耶?汝等当请大众及诸天力助汝举棺,乃得入城。”楼豆所言未讫,尔时,帝释即持微妙大七宝盖,无数香华、幢幡、音乐,与诸天众悲泣流泪,垂在空中,供养圣棺。至第六天及色界天,皆如帝释供养圣棺。
尔时,世尊大悲普覆,令诸世间得平等心,得福无异,于娑罗林即自举棺,升虚空中高一多罗树。拘尸城内一切人民及诸世间人天大众等,共不得举佛圣棺。
尔时,帝释及诸天众,即持七宝大盖四柱宝台,四面庄严七宝璎珞,垂虚空中,覆佛圣棺,无数香华、幢幡、璎珞,音乐微妙杂彩,空中供养。至第六天色界诸天,倍前帝释,覆佛圣棺及所供养。尔时,拘尸城内一切人民,见佛圣棺升在空中,捶胸大哭,悲咽懊恼。
尔时,一切天人于大圣尊宝棺前路,遍散七宝、真珠、香华,璎珞微妙杂彩,缤纷如云,地及虚空悉皆遍满,哀泣流泪,供养如来七宝灵棺。同声唱言:“苦哉!苦哉!我等无福,举佛圣棺遂不能得。我等孤露,何有善根?”
尔时,世尊大圣金棺于娑罗林虚空之中,徐徐乘空,从拘尸城西门而入。尔时,拘尸城内一切士女,无数菩萨、声闻、天人大众,地及虚空悉皆遍满,随从如来大圣灵棺,互相执手号声大哭,捶胸叫唤喑咽流泪。各持无数香华、宝幢、幡盖,地及虚空悉皆遍满,悲号哀叹供养灵棺。其拘尸那城一面纵广四十八由旬,尔时,如来七宝金棺,徐徐乘空从拘尸城东门而出,乘空右绕入城南门,渐渐空行从北门出,乘空左绕还从拘尸西门而入,如是展转绕三匝已,乘空徐徐还入西门,乘空而行从东门出,空行左绕入城北门,渐渐空行从南门出,乘空右绕还入西门,如是展转绕经四匝。如是左右绕拘尸城经于七匝。
尔时,七宝圣棺当入城时,一切大众悲号哽咽,各持无数微妙香木、栴檀、沉水,一切宝香,文理香洁,普熏世界。复持无数宝幢、幡盖、香华、璎珞,至荼毗所,悲哀供养。尔时,四天王及诸天众悲泣流泪,各持天上上妙栴檀、沉水,表里香洁,芬馥周遍,各五百根,大如车轮。复持一切宝香、宝幢、宝盖、妙华、璎珞,至荼毗所,悲哀供养。第二天各一千根,第三天各二千,第四天各三千,第五天各四千,第六天各五千及幡华,至荼毗所,悲哀供养。尔时,色界、无色诸天惟有香华,至荼毗所,悲哀供养。尔时,一切世间大众各持微妙栴檀、沉水、香华、幡盖,至荼毗所,悲哀供养。
尔时,楼豆涕泣盈目,哀悼无极,从诸天人乞妙香木、栴檀、沉水,足六千根,文理香洁,芬馥周遍,至荼毗所,悲哀供养。阿耨达池四面纵广二百由旬,出四大河。佛初成道恒河北岸,一树栴檀随佛而生,大如车轮,高七多罗树,香气普熏,供养如来。其香树神与树俱生,常取此香供养于佛。佛入涅槃,此一檀树即随佛灭。皮叶俱落,神亦随死。有诸异神取此香树,送荼毗所,悲哀供养。其地乃是三世诸佛荼毗之处,大觉世尊乘本愿力,亦于是处荼毗。是处有诸往古诸佛无量宝塔,金刚不坏坚固之处。
尔时,如来大圣宝棺渐渐空行,至荼毗所,徐徐垂空,下安七宝床上。其床一切众妙璎珞无价杂彩以为庄严。于是时顷,复经七日,尔时,拘尸城内一切士女,无数菩萨、声闻,三十三天,一切大众,悲哀哽咽,持诸幡盖、宝幢、香华,随从佛棺经于七日。以佛神力,一切天人无饥渴想,一无思食,唯见哀泣恋慕如来。既满七日,大圣如来将欲出棺。尔时,拘尸城内一切士女无数大众,复大哀泣,震动世界。复持香华,无数幢盖,微妙天乐,投佛棺前,哀咽供养。是时大众悲哽流泪,各以细微白氎自障其手,深重敬心,从宝棺中,扶于如来紫磨黄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坚固不坏金刚之身,安详而出,置七宝床。
尔时,大众重大悲哀,声震十方,普佛世界。复持一切香华、缯盖、音乐,深心供养,闷绝哽咽,投如来前。是时大众复更悲咽,盈目流泪,各持无数香水香泥,深重敬心,从头至足,灌洗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福德智能庄严金刚坚固紫磨黄金不坏色身。复洗宝棺,微妙清净。既灌洗已,是时大众复大号哭,悲哀哽咽,烧微妙香,散七宝华。无数宝幢、幡盖,地及虚空悉皆遍满,悲哀号泣,供养如来。是时大众咸哀喑咽,即持无数妙兜罗绵,从头至足缠裹如来金刚色身。既缠身已,复以上妙无价白氎千张,于兜罗上次第相重缠如来身。缠身已讫,是时大众重大悲哀,号哭闷绝。复持香华、幡盖、宝幢、音乐,哽咽供养。是时大众哀泣流泪,深重敬心,各以白氎障手,喑咽悲哽,共扶如来入宝棺中,注满香油,棺门寻闭。
尔时,大众重大悲哀,声震世界,复持香华、幡盖、音乐,号恸悲泣,供养宝棺。尔时,一切大众所集微妙香木,积高须弥,芬馥香气,普熏世界,相重密次,成大香楼,四面七宝庄严,幢盖幡华,璎珞杂彩,遍空如云以为庄严,人天音乐悲哀供养。是时天人大众,将欲举棺置香楼上。复大悲哀,捶胸大叫,声震大千。复持幢盖、香华、音乐,悲哀供养。是时大众哀悼悲结,深重敬心,各以白氎障手,共举如来大圣宝棺,置于庄严妙香楼上。复大号泣,绝而复苏,唱言:“苦哉!苦哉!何期孤露无有依恃!”悲咽流泪,复散香华、宝幢、幡盖、音乐、杂彩,一切尽心,悲哀供养。
尔时,如来大圣宝棺既上微妙宝香楼已,将欲举火,荼毗如来。是时大众复大号哭,惊震大千,复更深重悲哀供养大圣宝棺及妙香楼。尔时,一切大众哀泣盈目,各持七宝香烛大如车轮,焰彩光明遍照世界。一时大哭,荼毗香楼,哀震大千一切世界,复以香华遍满供养。是时宝烛至香楼所,自然殄灭。是时一切诸天复持无上七宝大烛,焰光普照,悲哀流泪投香楼所,皆悉殄灭。尔时,一切海神持海中火,七宝大烛,无数光焰,投香楼所,亦皆殄灭。是时大众长时号哭,一切供养,不知如来何缘未毕,投火香楼,荼毗不燃。
尔时,世尊大悲普润,待迦叶众来至乃燃。时大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去拘尸城五十由旬,身心寂然,入于三昧,于正受中倏尔心惊,举身颤慄,从定中出,见诸山地皆大震动,即知如来已入涅槃。告诸弟子:“我佛大师入般涅槃,时经七日,已入棺中。苦哉!苦哉!应当疾往至如来所,恐已荼毗,不得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净色身。”
迦叶以敬佛故,不敢飞空往如来所,即将弟子寻路疾行,悲哀速往,正满七日,至拘尸城。
城东路首,迦叶遇见一婆罗门执一天华随路而来。
迦叶问言:“仁者何来?”
答曰:“佛般涅槃,我于荼毗所来。”
复问:“此是何华?”
答言:“于荼毗所得此天华。”
迦叶就乞。
答言:“不得,我期将归,拟示六亲,家中供养。”
迦叶就借著其顶上,便即闷绝,昏迷躄地,喑咽悲哽,良久乃苏,即自惟忖:“于此号泣,不见如来八十种好紫磨色身,何所追益?”即与弟子疾共前进,至拘尸城,北门而入,于其城中入一僧坊。
见诸比丘丛聚一处,语迦叶言:“汝等远来,深劳苦耶?安坐待食。”
迦叶答言:“我之大师已入涅槃,我有何情,安此待食?”
诸比丘言:“汝师是谁?”
答言:“汝不知耶?哀哉痛苦!大觉世尊今已涅槃。”
比丘闻已,各大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快哉!如来在世,禁制我等,戒律严峻,我等甚不堪忍,不能依行。今已涅槃,严峻禁戒,已应放舍。汝且待食,有何急耶?”
佛神力故,掩诸天耳及大迦叶诸弟子等,皆悉不闻恶比丘语,唯有迦叶独自闻之。于是迦叶即将弟子悲泣流泪,疾往佛所。
是时迦叶与诸弟子窃共思念:“我等如何得诸供物,将至佛所供养如来?”
迦叶复言:“我自生长在此城中,乞供养物,亦应可得。”将诸弟子即就城内,次第告乞,得妙白氎,足满千张。复得无数妙兜罗绵,复得无量宝华、香泥、香水、香油、宝幢、幡盖、音乐弦歌、璎珞杂彩,悉皆具足。迦叶与诸弟子悲哀流泪,即持疾往,出城西门。
尔时,迦叶即闻荼毗之所,一切大众悲咽号哭,共问帝释:“已供养讫,如何得火,燃此香楼,荼毗如来?”
帝释答言:“人众且待,摩诃迦叶即时而至。”释言未讫,一切大众正于哀中,即见迦叶与诸弟子寻路悲来。众即停哀,便为开路。
迦叶前进,遥见佛棺,将诸弟子一时礼拜,号哭哽咽,闷绝躄地,昏浊乱心,良久乃醒。流泪不胜,渐渐前行,问大众言:“如何得开大悲圣棺?”
大众答言:“佛入涅槃,已经二七,恐有损坏,如何得开?”
迦叶答言:“如来之身,金刚坚固,常乐我净,不可沮坏,德香芬馥若栴檀山。”作是语已,涕泗交流,至佛棺所。
尔时,如来大悲平等,为迦叶故,棺自然开。白氎千张及兜罗绵,皆即解散,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金紫磨坚固色身。
迦叶与诸弟子见已,闷绝躄地,喑咽哀哽,良久乃苏,涕泣盈目,与诸弟子徐上香楼,近佛棺边,复更喑咽,号哭悲哽。即以所得香华、幡盖、宝幢、璎珞、音乐弦歌,哀号供养。即以香泥、香水灌洗如来金色之身,烧香散华,哀泣供养。灌洗已讫,迦叶与诸弟子持其所得妙兜罗绵,缠于如来紫磨色身,次以旧绵缠新绵上。兜罗缠已,复以所得白氎千张,次第相重,于兜罗上缠如来身。缠白氎已,复持旧氎,著新氎上,次第相缠。总缠已讫,棺门即闭,七宝璎珞,一切庄严。
尔时,迦叶复重悲哀,与诸弟子右绕七匝,盈目流泪,长跪合掌,说偈哀叹:
“苦哉苦哉大圣尊,我今荼毒苦切心,
世尊灭度一何速,大悲不能留待我。
我于崛山禅定中,遍观如来悉不见,
又观见佛已涅槃,倏尔心战大震惊。
忽见暗云遍世界,复睹山地大震动,
即知如来已涅槃,故我疾来已不见。
世尊大悲不普我,令我不见佛涅槃,
不蒙一言相教告,我今孤露何所依!
世尊我今大痛苦,情乱迷闷昏浊心,
我今为礼世尊顶,为复哀礼如来胸,
为复敬礼大圣手,为复悲礼如来腰,
为复敬礼如来脐,为复深心礼佛足,
何苦不见佛涅槃,惟愿示我敬礼处!
如来在世众安乐,今入涅槃皆大苦,
哀哉哀哉深大苦,大悲示教所礼处。”
尔时,迦叶哽咽悲哀,说是偈已,世尊大悲,即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回示迦叶。从千辐轮放千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
尔时,迦叶与诸弟子见佛足已,一时礼拜千辐轮相,即更闷绝,昏迷躄地,良久乃醒,与诸弟子哀号哽咽,右绕七匝。绕七匝已,复礼佛足,悲哀哭泣,声震世界。复更说偈,哀叹佛足:
“如来究竟大悲心,平等慈光无二照,
众生有感无不应,示我二足千辐轮。
我今深心归命礼,千辐轮相二尊足,
千辐轮中放千光,遍照十方普佛刹。
我今归依头面礼,千辐轮相长光照,
众生遇光皆解脱,三涂八难皆离苦。
我复归依头面礼,轮光普救诸恶趣,
世尊往昔无数劫,为我等故修苦行。
今证得此金刚体,足下由放千光明,
悲哀稽首归命礼,安于众生千辐轮。
佛修众德为一切,修道树日降四魔,
四魔降已伏外道,众生因此得正见。
稽首归依头面礼,众生正见光明足,
佛为一切真慈父,足光平等度众生。
我复归依头面礼,平等离苦轮足光,
我遇千辐光明足,悲喜交流哀切心。
我复悲哀头面礼,有感千辐轮光相,
稽首归依轮足光,乘究竟乘出三界。
敬礼天人归依足,轮光普照三有苦,
众生未得脱苦门,皆悉归命轮光足。
我等轮回未出离,如何轮足见放舍,
哀哉哀哉诸众生,长夜莫睹轮足光。
悔过世尊大慈悲,示敬千辐轮光足,
哀哉今遇轮光相,自此当何复再睹。”
尔时,迦叶与诸弟子说是偈已,复重闷绝,昏迷躄地,良久渐醒,悲哀哽咽,不能自裁。大觉世尊千辐轮相,金刚双足,还自入棺,封闭如故。尔时,城内一切士女天人大众,见大迦叶复重号哭,捶胸大叫,哀震大千无量世界,各将所持,悲哽供养。
尔时,拘尸城内有四力士,璎珞严身,持七宝炬,大如车轮,焰光普照,以焚香楼,荼毗如来。炬投香楼,自然殄灭。迦叶告言:“大圣宝棺,三界之火所不能烧,何况汝力而能烧耶?”城内复有八大力士,更持七宝大炬光焰,一切将投棺所,亦皆殄灭。城内复有十六极大力士,各持七宝大炬来投香楼,亦悉殄灭。城内复有三十六极大力士,各持七宝大炬来投,亦皆殄灭。
尔时,迦叶告诸力士一切大众:“汝等当知,纵使一切天人所有炬火,不能荼毗如来宝棺。汝等不须劳苦,强欲为作。”
尔时,城内士女天人大众复重悲哀,各以所持,号泣供养。一时礼拜右绕七匝,悲号大哭,声震三千。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尔时,城内士女天人大众,于七日间悲号哭泣,哀声不断,各以所持供养不歇。
尔时,四天王各作是念:“我以香水注火令灭,急收舍利,天上供养。”作是念已,即持七宝金瓶盛满香水,复将须弥四埵,四大香洁出甘乳树,树各千围高百由旬,随四天王同时而下,至荼毗所。树流甘乳,注泻香瓶,一时注火。注已,火势转高,都无灭也。尔时,海神、莎伽罗龙王及江神、河神,见火不灭,各作是念:“我取香水注火令灭,急收舍利,住处供养。”作是念已,各持宝瓶盛取无量香水,至荼毗所,一时注火。注已,火势如故,都亦不灭。
尔时,楼豆语诸四天王及海神等:“汝注香水令火灭者,可不欲取舍利,还本所居而供养耶?”
答言:“实尔。”
楼豆语四天王言:“汝大贪心。汝居天上,舍利随汝。若在天宫,地居之人如何得往而供养耶?”
复语海神:“汝等住在大海江河,如来舍利汝收取者,地居之人如何得往而供养耶?”
尔时,四天王即皆忏悔,悔已各还天宫。尔时,大海江河神等皆亦忏悔:“诚如圣言。”悔已各还。
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荼毗所。其火一时自然灭尽。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佛牙。
楼豆即问:“汝何为耶?”
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养。”
楼豆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共分。”
释言:“佛先与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
帝释说是语已,即开宝棺,于佛口中右畔上颔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
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释,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
尔时,城内一切士女一切大众,即一时来,欲争舍利。
楼豆告言:“大众当知,待且安详。如佛所说,应当如法共分供养。”
尔时,城内士女一切大众不闻楼豆所言,乃各执持矛矟、弓箭、刀剑、罥索,一切战具,各自庄严,欲取舍利。
尔时,城内人众即开佛棺,兜罗白氎,宛然不烧。大众见已,复大号哭,流泪盈目,各将所持,悲哀供养。深心礼拜,流泪长跪,同说偈赞:
“如来以大自在力,于一切世得自在,
大悲本愿处斯土,周旋苦海度众生。
无量智能神通力,出没生死无挂碍,
能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一身为无量。
神变普应咸皆见,无缘即现入涅槃,
我等福尽无应缘,故乃如来见放舍。
佛于娑罗宝棺中,大力士举皆不起,
大悲之力自轻举,升空高一多罗树,
乘虚徐绕拘尸城,七日大圣绕七匝,
绕已自临荼毗所,不共神力所施为。
一切天人莫能测,佛于大般涅槃中,
金刚不坏力自在,一切荼毗火不燃,
自于心中出慈火,焚烧七日示现尽。
人天不能灭此火,如来大悲示应力,
帝释来至火便灭。妙兜罗绵缠佛身,
大火焚烧都不燃,白氎随佛宝棺内,
火中俨然而不烧,方知如来自在力,
于法自在为法王。敬礼大悲三界尊,
敬礼圣中无畏者,敬礼普覆大慈力,
敬礼神变自在者。我等从今离世尊,
没苦无能见救护,哀哉哀哉大圣尊,
方今长别何由见!”
尔时,大众说是偈已,重复悲泣,各以所持,尽哀供养。尔时,楼豆普为天人一切大众,与城内人共于棺所,徐举白氎及兜罗绵。其迦叶等白氎千张,火全不烧。其城内人白氎千张,除外一重,余者灰烬,其兜罗绵宛然如故。尔时,楼豆取此白氎及兜罗绵,细破分之,与诸大众令起宝塔而供养之。楼豆复取氎灰,亦细分众,令起宝塔而供养之。其余烬灰,无复得分,众各自取,起塔供养。其城内人先已遣匠,造八金坛,八师子座,各以七宝而为庄严。其七宝坛,各受一斛,各置七宝师子座上。其八师子七宝之座,座别各有三十二力士,各严七宝璎珞杂彩缠身,共举七宝八师子座。座上复各有八婇女,身严七宝璎珞杂彩,持七宝坛。座上复各有八婇女,严身璎珞执七宝盖,覆金坛上。座上复各有八婇女,身严璎珞,持七宝剑,卫七宝坛。座上复各有八婇女,身严璎珞,执雉毛纛,竖坛四面。座别各有无量人众,持妙音乐、幢幡、宝盖、香华、璎珞,围绕供养。座各复有无量人众,各持弓箭、矛矟、罥索、长钩一切战具而围绕之,从拘尸城前后围绕,向荼毗所。其八师子七宝之座,出城去后,城内人众即持无数香泥香水,寻力士后,平治涂地,作香泥路,广博严事,向荼毗所。其路两边无数宝幢、幡盖、香华、真珠、璎珞、众妙杂彩、音乐弦歌,严饰路边,俨然供养,待大圣尊舍利而还。其诸力士持八师子七宝之座,围绕至荼毗所,即大哀泣,号哭哽咽,声震大千,各以所持,深心供养。
尔时,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坏。尔时,大众既见舍利,复重悲哀,以其所持,流泪供养。尔时,楼豆与城内人涕泣盈目,收取舍利,著师子座七宝坛中,满八金坛,舍利便尽。尔时,一切天人大众,见佛舍利入金坛中,重更悲哭,涕泣流泪,各将所持,深心供养。尔时,城内诸大力士及诸士女,将欲持佛舍利金坛向拘尸城。尔时,大众复重悲哀,各将所持,流泪供养。尔时,城内诸大力士及围绕众并城内人,悲咽流泪,举八师子七宝之座,随香泥路,回向拘尸。尔时,一切人天大众复大悲哀,声震世界,各将所持,随从舍利,哀号供养。如来舍利至城内已,置四衢道中。尔时,拘尸城人,即严四兵,无数军众,身著甲铠,各执战具,绕拘尸城,四面周匝。无数重兵,俨然而住,拟防外人来抄掠故。虽为仪式,无战诤心。复有五百大咒术师,守城四门,为遮难故。复有无数宝幢幡盖,微妙庄严,大雉毛纛,于城四维,俨然供养,为标式故。尔时,城内一切士女天人大众复大悲哀,各将所持,深心供养。其舍利坛置师子座,经于七日。于七日中,一切大众日夜悲号,哀声不断,尽以所持,深心供养。其八师子七宝之座,各有五百大咒术师各共持之,遮有天、龙、夜叉、神鬼来欺夺故,经七日间。
尔时,如来本生眷属,迦毗罗国王诸释种等,佛神力故,都不觉知佛入涅槃,佛涅槃后经三七日尔乃方知。时彼国王诸释种等,悲哭号泣,即共疾来,至拘尸城,见诸兵众无数千人围绕城外,复见宝幢幡盖列城四维映蔽国界,复见大咒术师守城四门。
王及释等问咒师言:“佛涅槃耶?”
答云:“佛涅槃来,过四七日,荼毗已竟,将分舍利。”
王言:“我等是佛所生眷属,佛神力故,令我不知如来涅槃。我今欲见如来舍利,卿可开路,令我得入。”
咒师兵众闻是语已,即听入城。王及释种得入城已,见佛舍利在师子座,悲号哽咽,涕泪交流,右绕七匝。绕七匝已,收泪而言:“我今欲请如来舍利一分,将还供养。”
大众答曰:“虽知汝是释种眷属,然佛世尊先已有言,分布舍利,未见及汝。各有请主,汝如何得?汝可还耶?”
尔时,王及释种不果所请,号哭悲哀,闷绝躄地,良久乃醒,悲不自胜,语众人言:“如来世尊是我释种,愍汝等故,于此涅槃。汝等如何见有欺忽,乃不分我一分舍利?”作是语讫,各礼舍利,右绕七匝,悲泣流泪,生忿恨心,慨悼还家。
尔时,摩迦陀主阿阇世王,害父王已,深生悔恨,身生恶疮,既遇世尊月爱光触,身疮渐愈,来诣佛所,求哀忏悔。世尊大悲,即以甘露微妙法药,洗荡身疮,极重罪灭。即还本宫,都不觉知如来涅槃。于涅槃夜,梦见月落,日从地出,星宿云雨,缤纷而陨,复有烟气从地而出,见七彗星现于天上。复梦天上有大火聚,遍空炽然,一时堕地。梦已寻觉,心大惊战,即召诸臣,具陈斯梦:“此何祥耶?”
臣答王言:“是佛涅槃,不祥之相。佛灭度后,三界众生,六道有识,烦恼横起,故现大火从天落地。佛入灭度,月爱慈光,慧云普润,悉皆灭没,即云月落。星落地者,佛涅槃后,八万律仪一切戒法,众生违反,不依佛教,乃行邪法,堕于地狱。日出地者,佛涅槃后,三涂恶道,苦聚日光,出现世间,故感斯梦。”
王闻是语,将诸臣从,夜半即来。至拘尸城,见诸无数四兵之众,防卫拘尸,无量重数。复见城门有咒术师,防止外难。
王见是已,即问咒师:“佛涅槃耶?”
咒师答言:“佛涅槃来,已经四七,当今大众,将分舍利。”
王言:“佛入涅槃,我都不知。我于夜梦见不祥事,以问诸臣,方知如来入大涅槃。我欲入城礼拜如来金刚舍利,汝为通路。”
咒师闻已,即听前入。王至城内四衢道中,见师子座舍利金坛,复睹大众悲哀供养。王与徒众一时礼拜,悲泣流泪,右绕七匝,哀惨供养。尔时,王就大众请求如来一分舍利,还国供养。大众答言:“何晚至耶?佛已先说分布方法,舍利皆已各有所请,无有仁分,仁可还宫。”
阿阇世王不果所请,愁忧不乐,即礼舍利,惆怅而还。
尔时,毗离外道名王,佛涅槃后,经三七已,尔乃方知,即将臣从,疾往拘尸。既至拘尸,即见无数四兵之众,防卫拘尸,绕无量重。尔时,阿勒伽罗王,佛涅槃后,经三七已,尔乃方知,即将臣从,疾往拘尸。既至拘尸,即见无数四兵之众,防卫拘尸,绕无量重。尔时,毗耨队不畏王,佛入涅槃,经三七已,尔乃方知。尔时,遮罗伽罗国王,佛入涅槃,经三七已,尔乃方知。尔时,师伽那王,佛入涅槃,经三七已,尔乃方知。尔时,波肩罗外道名王,佛入涅槃,经三七已,尔乃方知,即将臣从,疾往拘尸。既至拘尸,即见无数四兵之众,防卫拘尸,绕无量重,复见城门有大咒师,防止外难。
王问咒师:“佛涅槃耶?”
答言:“佛涅槃来,已经四七,当今大众将分舍利。”
王语咒师:“佛入涅槃,我都不知,故今晚至。我欲入城礼拜供养如来舍利,汝可开路。”
咒师闻已,即听前入,至四衢道,见师子座七宝庄严,安置七宝舍利金坛,复见大众悲哀供养。王将从众一时礼拜,悲哀流泪,右绕七匝,各以所持,凄惨供养。
王语众言:“佛入涅槃,我都不知,一何苦哉!不得见佛,请众与我一分舍利,还国供养。”
众言:“汝何来晚?佛已先说分布法轨,舍利皆已各有所请,无有仁分,仁可还宫。”
王及臣众不果所请,愁忧不乐,即礼舍利,悲恋而还。
尔时,诸菩萨及声闻众,天、人、龙、鬼、国王、长者、大臣、人民,一切大众,悲号涕泣,捶胸大哭,五体投地,作礼而去。
大般涅槃经原文
涅槃经原文
大般涅槃经白话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涅槃经译文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涅槃经讲解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