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这些发愿的菩萨非常稀有,他们共同发愿,于后恶世,就是咱们现在这个时代,在佛住世时就测知咱们这个时代叫末法时代,他们要护持读说《妙法莲华经》。佛告文殊菩萨,在后恶世要说这部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什么是菩萨行处?若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不猝暴、心不惊,又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能达到菩萨行处是法空,不能法空你能住忍辱地么?能善顺么?能不猝暴么?对什么事情能不惊不怖么?做不到,你不得无生法忍,逆境来了,就随境而走,无生法忍的人,什么事来了,心不动,让他动心很难,这样的人才具备讲《法华经》的一个条件。所以《法华经》不是随便乱讲的,不是识几个字、念几天佛就能讲了,我为什么反复说这点,佛嘱咐他的弟子和后世之人讲《法华经》有前提,一定要慎重。什么是菩萨亲近处?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外道。说白了就是不贪图名闻利养,不愿意接触这些达官显贵。学佛的人如果把握不住这些境界,你的大愿别发。
贵人就是有钱人,我最不愿意接触有钱人,他那钱带有业报,不是靠自己挣来的,有业报。不贪图世俗文笔、书画,不亲近外道抽签算卦,不看相杀相斗的戏,不亲言近养猫、狗等动物和网捕之人。不亲近求声闻、四众,随宣说法。你们很难理解菩萨行人的境界,他为什么一般人不搭理呢?问题在你那里,不在他那里,因为有佛家的嘱托,他按佛家旨意去办事,他是外现众生相,内怀菩萨行,处处显浊相,五浊恶世逆缘多,藏拙好行做。所以佛讲的《法华经》非常透,你们要见哪位菩萨非常难,他不见你,你要是够菩萨道你看他见不见你。肯定见你,而且他给你谈菩萨境界,谈菩萨行,给你说说修持方面重要的东西。你若贪财、贪色,他给你讲《法华经》就不如法。
二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出家人不可单独跟女人共语,不亲近五种不男之人,因为这些人业报非常重;若有因缘需念佛,不露齿笑;不给小孩说这个法,这就是最大的戒律。佛让你亲近什么人: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疑、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常乐观如是法相。这里佛告诉亲近什么人不亲近什么人,要亲近善法,亲近菩萨行人,说话要谨言慎行,千万要恭敬别人,尊重周围任何人,佛为啥说这些?因为五浊恶世太恶,同时要知道,越恶的地方越有菩萨。
三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要读经时,不要说人的过错,其它经典的过错。有的人说这部经这么说的,那部经那么说的,拿着这部经去攻击那部经。不通达经典的人,不知道佛经的真实意思。不要点名到姓说是谁谁谁,你看我只说现象,不针对谁,说我自己呢,这就是安乐行。学佛人的口德,你不具备口德,说话挑别人的毛病,你点名到姓说谁谁好也不行,说谁好,就有不好,谁就有对立面;不要点名到姓说谁美,嫌弃谁;不要说我喜欢谁,不喜欢谁,不要有这个心,要去掉。放下和你学佛修道没有关系的人和事,这就叫心处在安乐处,这就叫安乐行。
若有人来请法,要以大乘法予以解答,不以小乘法而说之,不管他如何听不进去,如何挑毛病,如何尖酸刻薄,你还要高高兴兴的坦然面对,不能有半点怨愤之心。否则你就违背佛的嘱托,你就是犯戒。佛弟子是持戒者,绝不会违背佛意。你不要认为这样的人窝囊,别人讽刺、挖苦他,他还像没事似的,你哪里知道他的境界,他是什么人你肉眼看不到。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人要起恭敬心,别人欺负他,你也欺负他,别人结恶缘,你也结恶缘,你多犯不上。我们学佛人要慎独,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择法眼,多读佛经,多懂佛家的智慧,我们就少走弯路、不造业,了去旧业,不造新业,我们离往生的资格就近了一步。
四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就是末法时代一万年,末法不是法灭,而是我们这时的人,对佛法不相信、不拥护、不修持,把佛像、经书当摆设。但我们现在属于末法的初期,佛法还有最兴盛的一千年,我们还没迎来呢,以后学佛人,还能赶上佛法最兴盛的一千年,我们好好修都能赶上。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此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也不轻骂学佛修道之人。
如果有这样的人,我们不要求其长短,如果他有一分学佛之心,我们都要勤加鼓励。什么人需“棒喝”呢?学佛时间长,确实是知见障障他的时候,你点破他,不强迫他,改不改是他的事情,告不告诉他是你的事情,不告诉他,这是你没尽到行菩萨道人的责任,高兴不高兴是他的事,当他悟道时他会知道这位法师没误我,佛菩萨没误我。佛说不要看学佛人的反面,要鼓励他,起大悲想。于诸佛、菩萨起慈父想,对佛、菩萨要像尊重自己的父母一样,要尽到孝道,一个不尊重父母的人,佛、菩萨绝不度他。你的父母你都待不好,你能待好其他人?没人相信,诸神都不护佑你。
什么叫“顺法故”?不违逆。这个人的毛病你要顺着说,在顺当中给他渗透一些佛法,他能听得进去。如喝酒的人,你一边陪他喝,一边和他唠,这酒伤人呢,你少喝点,别喝了,这他能相信。你要是直接说你可别喝了,你要能把他拦住,我服你,他还不和你来往了呢。抽烟人,你跟他说抽烟有害,没啥好处,我也忌了,这他能听你的;你要是说你可别抽了,人家还不理你了。
你要顺着说能劝住,要不然到一起他是冰,你是火;要么你是冰,他是火,到一起就似打仗,必起争论。所以说善巧方便是你学佛成功的一半,非常重要。学佛修道基础是打坐,然后是行世间法,它是行世间法的一半,处理事情是你善巧方便成功的一半。
佛说不让一个人因你讲法而生烦恼,这是标准。你们不要小瞧一人,你和一百人交情好就得罪一人也不行,一个人也别得罪,得罪不了,你得罪一个你也不圆满。要争取这一点,不去求这个,在你心里别排斥这一个。倡导别人能持,自己也能持。有信心的人,有坚固力的人才能讲这部经。有的法师讲法,问我讲的对不对,我说证悟有不同,知见有不同,没有对和错,别谈对和错。因为有对就有错,有错就有对,学佛人要学会没有对错。这不是是非标准问题,而是学佛人具有的口德,咱们学佛人不要攻击其它宗教。佛说末法时候,真要有学佛人,没人给讲,佛要来给你讲《妙法莲华经》。你要知道佛不会误你,不管你出家、在家,只要你好好修就行。
佛说有成就此四法者时,无有过失。不具足这个前提条件,讲了有过失跟着。若不具足这个条件,见着谁都讲,“听这部经有功德,我给你讲讲吧,佛给授记。”他能接受得了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不管这个事情有多好,都会有负面跟着。就像行军打仗,都计划第二套方案,失利时往哪逃。凡是光想好的一面不行,好的一半,坏的一半,再好的事也有它的负面,越好的事,其反面性越大。
你占多大便宜,就有多大亏跟着,千万记住。有人看这便宜,那便宜,有点儿钱让人骗去,拿着砖头当黄金,上当受骗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贪便宜。不具足这些,你给他讲法就有过失,这过失谁担?清楚的告诉你,谁讲法谁担,没人替你担。这部经我讲的,我给大家讲的,过失我全担,与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受益是大家的,只有这样才能给人讲法。你想往生极乐成佛,你要真修行,你的罪报我替你承担,你走吧。学佛的人有这样的发心才能讲这部经。《法华经》是好,若讲的有过失,讲法之人担。你贪图功德有多大,业报就有多大。一定要讲出佛家的正法、正知、正见、正行,那是做菩萨做的事,你是行菩萨道,好事,不具足的时候,有过失。
接着,佛说具备四法者,说法时诸天卫护,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护持的是佛经,不是哪个人。有人讲了几句法就认为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想错,增上慢。真正讲法的人知道佛家护持和拥护的是佛法、佛经,不是我法、我经。一开始我就告诉你们讲法的没有功德,听法的没有功德,你们赶紧把石头扔一边,我不背,你也不背。这叫聪明,你要背着功德回家了,压着你,修行费劲。佛说为什么能让听者欢喜呢?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是《法华经》于无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这部经,我们人在这世上,有多少人不知有这部经,世界上六十五亿多人,知道的连五亿人都不到。看到这部经的人都不多,何况是读诵、受持?佛说文殊师利,如来以禅定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佛领着这些菩萨、罗汉干啥呢?与魔王作战,度走一个,魔众就少一个。
你们皈依佛门时有什么感受,真修行的人,皈依的时候,魔王就障你道来。你一打坐,头上的清净光发出,空中的魔宫就被破坏,他就来和你拼命。魔王的宫殿在空中,无故的被你破坏,你侵害了他的利益,所以他要和你拼命,确实如此。你们以为虚空中什么也没有呢?魔王及其眷属住虚空。所以净心念佛的人必遭魔难。佛在灭度时说《妙法莲华经》,它如国王皇冠上宝珠般重要,不轻易给人讲,你若随便给人讲,虽然佛家戒律没有这一条,但是你违背了佛的嘱托,等于破坏了佛家的最大戒律。
《法华经》虽然难信,但是修学《法华经》可出魔王所控制的三界,魔王所放的三毒,魔罗纲被破坏。《法华经》是什么?六度万行。佛讲《法华经》就是这个意思。在人世间佛讲的最高的一部《法华经》,因为难信难解,佛都不轻易说。今天由于我们这里多人请讲这部经,机缘成熟,所以才讲。法师要度人时,要先观察一下这些人的根基,要讲《法华经》、《楞严经》。为什么?他要拉近这些人的距离,增加他们的功德、福报。这一品明白一个意思,《法华经》不能轻讲。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