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妙法莲华经》,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价值,非常微妙不可思议。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来一个公案:在中国晋朝的时代,有一位昙翼法师;那个“翼”,当小鸟的翅膀子讲。这位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就是在山上飞的那种雉鸡。他怎么样的来源呢?以前在余杭那地方,有位法智大师专门讲《妙法莲华经》。每逢讲经时,总有一只山鸡来听经,它就落到一边听;一听就听了七年,这山鸡就死了。
在这儿听听经,听得就死了!这死了可是死了,这天晚间,法智法师就作了一个梦,看见一个童子来对他讲:“我就是听您讲经的那一只山鸡,现在我死了,但因为听《法华经》的力量,我就不再做山鸡了,要来做人。我明天就托生到山前有个姓王的居士家里,将来我还要跟您出家的!”
等过了几年,这个王居士请法智法师去吃斋。法智法师一进门,这个小孩子就说:“啊!我的法师来了!”法智法师因为有作过那么一个梦,也知道这就是那只山鸡,就对王居士说:“你这儿子,就是山鸡来的!”于是把这小孩子衣服给脱下来,看他的背,果然有三条像三根山鸡的毛。这证明是不错了,这个王居士说,喔!原来他是只山鸡!好了!这回可以修道了!所以在七岁的时候,就叫他出家了。
出家之后,他也学着诵《法华经》,后来也在那个地方就修建了一座“法华精舍”。昙翼法师在这儿念诵《法华经》,持诵了十多年。有一天傍晚,忽然来一个女人,提着一个篮子,里边装着一只小白猪,还放有两颗蒜头,用篮子这么拎着;身上的衣服,穿得花花绿绿的,好像很不守规矩的这么一个女人。她说是因为到山里采药,也没有得到药材,山里头狼虫虎豹这野兽很多,这么晚了,若是回家去,一定会被狼虫虎豹吃了,所以无论如何,就要在他这个精舍这儿住一宿。昙翼法师就拒绝她:“我这儿不能留女人住,你到旁的地方去了!”但是附近也没有其他住的地方;这个女人无论如何也不走,你怎么样撵她,她也不走。
你看!她就放赖了!昙翼法师也没有法子了,就叫她在草堆上睡,她晚间就在这儿住下了。这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晚间半夜,这个女人是又哭又喊就说肚子痛,一定要昙翼法师来给她按摩肚子。这个法师,你说怎么办呢?遇到这么一个魔障!他就用布把一根锡杖包上,离着很远,就用锡杖给这个女人按摩肚子,没有用手给她按摩;大约过了一个时候,这个女人就好了,不痛了。
第二天,天一光的时候,昙翼法师就看见这个女人所穿的花花绿绿衣服,腾空而起,化成五色祥云,那只小白猪变成了一头白象,这两颗蒜就变成两朵莲华。一朵莲华是在大白象脚下站着,另一朵莲华是这个女人站着;这个女人在空中就对昙翼法师说:“我是普贤菩萨!你修道不错!因为过几天,你就应该到我的法会里来,所以我先来试验你修道的程度。你的道心果然不错!坚固!现在我这个试验,你已经合格了!将来你就可以作为我的眷属。”在这个时候,整个虚空大放祥光;当时的皇帝也看见这种的祥瑞,所以就在这儿建造了一座“法华寺”。一只山鸡听《法华经》尚且都有这样的感应,我们身为人,若听《法华经》,那感应更大了!
我再讲一个公案,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名道济,别号总持,是菩提达摩祖师的徒弟。她自己结一个茅庵,一生就专门持诵《法华经》。等以后圆寂了,人就把她埋到她修行的小茅蓬旁边;过七、八年的时间,她这坟上竟然生出一朵青莲华来。这件事情也就奏明皇帝,皇帝到这儿一看,令人把坟刨开看看这莲华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刨开坟一看,这朵青莲华是从比丘尼口中生出来的;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为什么她会生青莲华在口里头呢?就因为她在生的时候持诵《法华经》;这是给人一个证明,证明你诵持《法华经》是不可思议的。
还有一位比丘尼,叫华手尼;她持戒律非常清净,专门修持戒律而不犯,又诵持《法华经》。每当她诵持《法华经》一卷,在手纹上就有一朵莲华现出来;她一生,把整个两只手都生得满是莲华。皇帝知道之后,特别召见,看她手上生满这么多莲华,就封她为“华手比丘尼”。这都是在中国诵《法华经》,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这《法华经》,不要说能听我讲,你就听一听《法华经》的名字,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那么说,我们现在听《法华经》这些个人都是有善根的啰?当然!你若没有善根,你连这个门都进不来的;你就或者进来,也不会长久,又要跑了!所以不是这么容易的。这部《妙法莲华经》,它的价值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现在能讲《法华经》,这一种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以前,有一位法云法师,也是专门讲《法华经》的;他非常聪明,辩才无碍,讲经讲得非常之好!当时就有一个和尚,发愿供养这位法师,又发愿要生生世世和这位法师一样──相貌也一样、辩才也一样、愿力也一样,发这么一个愿,要学这位法师这个样子。在发愿的这个晚上,这和尚作了梦,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是你不容易学的!这位法云法师在日月灯明佛那时候,已经就讲《法华经》了,不是现在才讲《法华经》,所以他讲得这么样子微妙不可思议;你若想学他,那要慢慢才可以学得到的。所以讲《法华经》,也是一种难遭难遇的妙法。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