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一 承前问许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论曰:阿难开悟,习漏未除……正遣小圣法执故也。
辛二 次第说示
论曰:此中四章略同起信……胜义胜义谛也。
壬一 显如来藏集苦因果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因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本;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论曰:此答若复世间一切根尘……此亦一原因也。
案曰:此章解说甚多,葛藤不少,文旨参差,义门繁复。今更试为拟议,述成四论:
一、觉明因起论本体论缘起论 一法界心,在真如门绝对平等,体自是觉;不可知而了了常知,谓之“性觉妙明”。在生灭门对始觉立,固有此觉;了了常知而不可知,谓之“本觉明妙”。义门有二,故成二言,其实唯是一心。但“性觉妙明”,应不可说为在缠与不在缠;而本觉明妙,则确指“如来藏”言(如来藏有在缠义)。故有本觉即有无明,离此别无无明不觉之始。何者?“本觉”与“无明”,必同现于“始觉心”中故。“无明”究尽,“始觉心”空,同时亦失“本觉”之名相故。故此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本唯如来智证,非余境界。教中常言妙觉寂照,等觉照寂。然寂照如端拱太平,所谓“性觉妙明”;照寂犹属归家边事,故等觉照寂尚有一分最微细初相无明,与此中“本觉明妙”之义同。此则不唯非吾辈下凡之所知,应亦非满慈无学之所知。退按之唯识决择、通达位,有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此亦“本觉明妙”义也。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此亦“性觉妙明”义也。窃谓以有所得者为涅槃,此正满慈分别法执无明,佛殆即从此处为满慈指出世界众生之起因耳,然此亦非吾人及知。今更证之吾人现前灵然无住之心,体原自明,虽一无所明之法亦自无不明,故为“离前尘真了知性”也。一有所明,则不明者多矣。盖以“明”“所明法”之“明”为“明”,则离“所明之前尘”无体矣。由是观之,则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虽圣智造极之证,亦吾人日用共循而不知之心;所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也。遗此本明而务求有所明,乃从此多事耳。昔某禅者问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如何”?答曰:“用按指作什么”?又问:“汝才举心尘劳先起如何”?答曰:“亦是海印发光”。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答曰:“照天照地”。又问:“古镜既磨复如何”?答曰:“照天照地”。可谓善悟于本明矣。本经初卷来皆显此本明,顾富楼那未能善悟,徒知始觉(智也)明于本觉(得也),而不知本觉之觉性自明;执为必须有“明”以“明”乎“觉”(觉犹镜体,明犹镜明)。故依富楼那之所计,必致有所明,则转成镜所照影(喻所明法)而非镜体(喻觉)。无所明则便成非明之法,岂非将“觉”转为明“所明法”(若镜明中所现影像),而成为“自体无明之法”(是所明所照之影故)乎?既妄为有所明于“觉”,遂于同时现起能明之心;虽“觉”(镜体)终未尝为所明(犹镜体未变为镜像),而能明(照像之明)心中则细境炽然现(明照现像)矣。故曰“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照所现像即为世界)。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照中无像即为虚空)。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明照空像织妄所成,即为众生)”。真有为法,犹云真异熟识;乃业报之主体,有情之命根也。故虚空世界众生缘起之本因,亦妄为有所明于“觉”而已。其几可谓微乎微矣!若能悟“觉”元明,则“性觉妙明”、非“如来藏清净本然”乎!
二、空界成物论宇宙论世界论 夫觉明之妄“明”乎“觉”,而“觉”实无可明。于是幻为空昧,与觉明相待为摇动(此指未成器界之初),成执持世界之风轮(此指已成器界之后)。盖空昧即世论所谓虚无自然之大道体,而风轮则混元一气、阴阳未分之太极也。近人所云之“以太”亦似之。空明摇荡,坚碍凝立(此指未成器界之初),以为保持器世界之金轮(此指已成器界之后)。风、力之原也,金、质之原也;非世论所云太空光热未成形时,力之原点、质之原点耶?坚觉宝成者,阴也、质也;摇明风出者,阳也、力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阴、阳相荡以成变化,质力聚散以渐著成太阳等星电也。尝论恒星之成,由风(原力)持金(原质)盘鱹不息,摩荡而光焰外扬也。金、火持以风力,回旋动荡,蒸润之气遂弥漫于空界,含摄云电诸气是也。而世论所云之天清、地浊,亦将由是分出,故曰‘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上所言即能造物之动、坚、热、润、四大体相,乃遍于十方空界者。觉明空昧远作因依与下所造之器界,盖疏而不亲下论所造之物,则姑就人类等居住之器界言之。吾人今居之须弥卢(指地球言),出由风所持金火轮中,裂出金火一团,自盘旋于空气轮中;而空气含裹环压之。动热持中,坚润凝外,乃成此海陆之器界。所谓‘火腾水降交发立坚,
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是也。或者于色身中窥见此机,反火腾水降为水腾火降,逆循水轮、火轮而上求乎明觉立坚之金;坚觉宝成,则所谓‘金丹大道’者是也。高山由地心蕴火所喷出(此为矿物),由水气势劣不能压火气之故。草木由地皮(土也)上湿气抽出(此为植物),由土碍势劣不能克水蒸之故。所谓“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是也。以言吾人类等动物所依以居住生活者,要不外此海、陆、矿、植、四物而已。总结空界成物之理,乃曰“交妄发生”,是物质原因之论也。“递相为种”,是物种变化之论也。夫器世界成住坏空而相续不断者,非若是乎?第世论种种探究及空昧摇明,至矣,蔑以加矣,犹不能上悟夫妄“明”乎“觉”;况本觉明妙、性觉妙明哉!
三、有情生命论人生论灵魂论 夫有情生命之元,岂有他哉,亦觉明不守自性而妄欲有所明(无明缘行,行缘识也),遂发现所明之妄尘;而能明之妄心亦随所明之妄尘,失其圆融矣(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也)。“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六入缘触,触缘受也);此有情生命之自业因也。然犹有无始共业作生缘者在。“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此正明无始生死以来,四生、九有共业缘之感召也。“见明色发,明见想成”;盖由有情舍前有报身时,意识先销散、伏归乎藏识,即成无明晦昧。意根守持藏识、随业牵离身去,身根遂成朽败。而彼时乃完全闷绝之无意识心位,故唯昏闇。然以业缘招感之力,生缘在处,不论远近方所,即生一隙之明,而有“中有身之色想”,发现成就其处;故此二句,正言前有已舍、后有未得间之“中有身”也。由中有身转生后有之状,今且依人类之胎生言之:所谓“异见成憎(男中有见父,女中有见母成憎),同想成爱(男中有见母,女中有见父成爱);流爱为种(因爱故流入为种也),纳想为胎(有此识想为中心力,父母精血乃凝成胎)”。此从父、母、中有三业合成人身生命。结云“交遘发生(指父母言),吸引同业(指中有言),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是也。此虽详于胎生,而卵生、湿生、化生等,亦大致可知耳。语其质要之点,四生所异:卵主乎想,胎主乎情,湿主合感,化主离应。而有情心行之“情、想、合、离、更相变易”靡恒;故生死之间,随业受果,;亦飞沉无定也。有情生命之相续者,如是如是。
四、世间业果论进化论解脱论 究论世间业果,非唯动物之类,器世界之成住坏空,要皆业所招果,故大别之为四:一者、共共业果,无量虚空世界是也。二者、共别业果,有主国土家园是也。三者、别共业果,因怨亲敌、债负爱缠,以成个人大群人伦物类、互相关系之业果者是也。四者、别别业果,各各有情自内根身是也。凡是四种,皆所谓世间业果也。今略去余三种,而专就第三种以言之者,岂无故哉?正以余三种业果之枢纽、亦端在乎是耳。有此杀、盗、淫之三业,以为四生感召之缘,死生牵引,身命系随,根身、器界二皆不能不相续耳。将此淫、杀、盗三种之业缘,扩充发挥,改革迁变,使世间业果续续常新者,是流俗之所谓“进化论”也。经云:“三缘(杀盗淫也)断故,三因(贪嗔痴也)不生”,则诸世间业果自空,则佛法出世之“解脱论”也。解脱者,即解脱此世界之业果相续,小乘之教,此为宗要。
案曰:然上三种相续,皆从觉明欲有所明,妄见有相而起。经云:“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是也。故上四论,可总题为“觉明缘起世间论”也。
壬二 显如来藏道灭因果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也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论曰:此蹑上章而疑问者……无非常乐也明矣。
壬三 显如来藏相本圆融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微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目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屑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囧珐錀。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论曰:此答又如来说……理具事造苦集灭道也。
壬四 显如来藏妄本空寂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论曰:此蹑上章而疑问者……下特更择之详之耳。
庚二 因阿难滞闻而劝修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论曰:阿难谓佛今说菩提……悟即当修矣乎!
论曰:甲、本经始终唯令了达如来藏……不戾本经全部之纲骨耳。
案曰:至此悟理圆满,信解成就;所须进究之者,逆妄归真初下手时,当取何法为专观境,及用何行为专修门耳。故来下文择“闻”为专观境;用“旋”(即奢摩它)为专修门也。从初卷至三卷,理则顿悟也。从四卷至此,乘悟并销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则从第三渐次中修圆通门、增进圣位,至妙觉果海是也。上来一大章显如来藏竟。
戊二 明圆通门
论曰:圆通亦称解脱……必要之前行法门者也。
己一 正教当机双审性修
论曰:审不生灭心为因地……亦非所必需矣。
庚一 阿难悟请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论曰:此中重叙阿难及诸大众……下文所宣,不外乎此。
庚二 世尊许说
辛一 普为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论曰:一为回向大乘声闻……结经人所叙佛意也。
辛二 正令审择
壬一 总示修圆通须先明二决定义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论曰:妙三摩地,即圆通也。
案曰:于佛如来妙三摩地发觉初心,盖佛至此、正许阿难经首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妙奢摩它、三摩、禅那也。亦即所许之“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故文殊师利选定观世音耳根圆通时,亦谓“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也。而前此三卷半之文,则正为发明此中第一决定义作本依耳。
壬二 征释修圆通门云何为二决定义
癸一 双征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癸二 别释
子一 重审因地心令依全性起修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迭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博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论曰:此即是示第一决定义者……与果地觉同。
案曰:此第一义,点睛在一旋字,即是决定修门。而第二义,点睛在一闻字,即是决定观境。
子二 详示圆通境令选一门深入
论曰:此下阿难重重请问……得圆明觉之法门也。
丑一 示六结根功德圆缺令选一深入一净全净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祗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迭,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论曰:结即缠缚,指织所妄成……此已密示根门及耳门矣。
论曰:丙、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作流变三迭一十百千图明之。
丑二 明六结根体用融隔令知一随拔一脱圆脱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难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淫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论曰:阿难此中且置六根……何疑乎一拔不能圆脱哉!
丑三 验闻根不生灭性密令选耳门圆通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想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论曰:此章是蹑第一决定议……安有此重重开显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般剌密帝译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
楞严经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卷一 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他们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种种有为事物的束缚,从而能够在俗世界施行佛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略称《楞严经》、《大佛顶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刺密帝译,属于秘密部,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册。自宋而后,盛行于禅、教之间。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楞严经讲解
楞严经白话解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