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白竹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天门河流经黄潭段六亩泓处,有一支流叫三汊河。沿三汊河北逆流而上,约二公里的地方有个潭家湖,湖四周是绵延起伏的丘陵,湖东岸有一个很高的土台子,人们叫“庙台子”,现在叫“白龙寺”,原名“白竹寺”。

  很久以前,庙台子上全是寺庙,四周是高大的围墙,在围墙后有一引人注目的铁制宝塔型建筑,叫“化字炉”。它的功能是将读书的学子们丢弃的废字纸屑收集起来在炉内焚化,以示尊礼。围墙内竹影婆娑,古木参天,寺庙林立,建筑雄伟,常年香火不断。

  寺庙内有一住持姓谭,人们尊称谭大法师,谭法师八旬高龄、鹤发童颜,举止庄重,为人正直,他不仅武功高超,且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大师有一个爱好,酷爱画竹,除寺庙后院栽有大片竹园外,又在寺庙前面两边栽有翠竹,以便挥毫临募,对竹吟诗,与竹为友,并自称“竹痴大师”,取寺名为“竹寺”。可是不到几年,所有竹子先后开花而死去。老法师眼看心爱的翠竹枯死,常常对竹哭泣,以泪祭竹。忽然一年春天,寺院门前两边又各长出一根特殊竹子出来,它长的不是青枝绿叶,而是又粗又短,且根茎枝叶、竹身全为雪白,是两根奇特的白竹。不由老法师心中暗喜,这可能自已与竹有缘,是天降宝竹。特令一小和尚专门看管,每日浇水,锄草施肥,不得怠慢。时间一长,小和尚为浇水方便,就在两株白竹旁各挖了一小坑,就近挑水浇竹,久而久之,小坑变成了深井,又过了几天,从小井中又长出两个螺丝来,此物越长越大,随之小井范围也扩大,最后螺丝长得象个园灯笼,小井象箩筐。不久寺庙门前台坡上又出现一泉水眼,时有泉水外流,谁知以后泉水叮咚,四时不断流,且泉水是咸味。从此寺内和尚腌菜、炒菜不用买盐,就地取泉水烹调,味道鲜美,老法师深感稀奇。一天,特派一小僧请来阴阳先生,观看风水地相。那阴阳先生看后,惊叹半天,连连击掌:“善哉,善哉,恭喜老法师,此乃神龙宝地,两根白竹是龙角,二口水井是龙眼,两个螺丝为龙眼睛,庙后化字炉为龙尾,泉水眼为龙口,这龙为海中之神,吐出的水当然是咸的”。听到这里,老法师大喜,忙设斋宴款待阴阳先生。

  过了几天,老法师特下请柬,请来竟陵西塔寺住持,皂市五华山白龙寺住持等高僧来作客,观看风水宝地和白竹,并选择吉日,隆重祭祀三日,亲书金匾“白竹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将自称“竹痴”改为“白竹”大师。从此远近善男信女都来典礼膜拜,香火极旺,“白竹寺”之名远播四方。

  谭大法师九十高龄时仍身体康健,还经常外出访友,与各大禅寺住持切磋经文。有一天,法师将外出访友,叫来小和尚特意叮嘱,每天切莫忘了给白竹浇水。法师走后,小和尚以为每天浇水太劳累,早有怨气不敢发泄,偷偷提来几壶开水,对准白竹浇去,顷刻间白竹变枯蔫死。小和尚还不解恨,又将水井中两个螺丝扒出来,用铁锤捣烂,然后逃之夭夭。约半个时辰,庙前咸水泉眼断流,两口水井土崩井塞,一阵狂风将庙后化字炉吹塌。

  不几天老法师归来,见白竹枯死,泉水断流,化字炉倒塌,眼前一片废墟,终日茶水不进,以泪洗面。一天后半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如翻江倒海之势直涌寺院,老法师忙抱起那镇寺之宝——香炉青铜祭器直奔庙后,扑入潭家湖中。顿时一缕青烟冉冉上升,风停雨住。次日清晨早课,众僧不见老法师,到处寻找都无踪影。众僧认为白竹寺气数已尽,天意难违,只好各奔前程,人去庙空。以后历经几次大洪水,将寺庙全部冲垮,只剩下人们如今看到的这个“庙台子”。然而“白竹寺”的神奇故事却流传至今。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