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净寺

寺院风貌 | 作者: [投稿]

  泉州清净寺又名艾苏哈子大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年为因历400年。初名"圣友之寺",到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由耶路撒冷人阿哈玛出资重修,以后又历经修建,仍保持当年创建时的风貌。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该寺在市区涂门街,占地2183.7平方米。它与杭州的凤凰寺、广州的怀圣寺并称为中国三大回教古寺,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清真夕照”是泉州十景之一。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历史:

  清净寺的始建年代有二说:

  一是《县志》所说,为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现存寺里的《重立清净寺碑》云,波斯“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即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南城”。

  一说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即回历400年。

  楼塔高敞,相传为文庙青龙之左角。

  【南宋?绍兴年间,发生了一起涉及清净寺的事件,后来该事件还成为秦桧迫害赵令衿的借口。此事见之于傅自得逝世后朱熹为其所书的《行状》(《朱文公文集?卷98》,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中。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令衿知泉州,时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有外国商贾建层楼(清净寺)于郡庠(文庙府学)之前,“贾赀矩万,上下俱受赂”。地方上的士大夫、读书人认为清净寺建于城内府学之前,既破坏了“八卦巽位”,又破坏了“泉庙学受盛山川”,于是,群起而告官。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泉州大风,礼拜寺塔圯”(《康熙志稿》),从此未能修复。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福建汀延邵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击陈美来官泉州,目睹泉州伊斯兰教式微,“即延师谏督我教门诸子,学经解篆”,重兴通淮街清净寺,在寺中办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字,读《古兰经》,解释《古兰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官泉州,兴礼拜教规。

  清·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长贵来官泉州,自聘阿訇住持教寺,倡导教务,重奠教基,泉州伊斯兰教又一次得到重兴。但随着江长贵离去,教务随之而颓。

  民国13年(1924年),许宝玉阿訇受北京回教总会的派遣,来泉州住持清净寺。时济南道伊唐柯三赠对联云:“清真乃吾教所宗,畏天命、畏圣言,应共守先贤训诲;孝悌是人伦之本,爱国家、爱团体,当更具有民族精神。”

  民国25年(1936年),成达师范校长唐柯三派毕业生张玉光阿訇住持泉州教务。按张阿訇自述,其时清净寺“势如孤庙”,教徒“未闻主麻之举”,“只知不食猪肉,其他皆无禁忌”。论人口,“仅信仰薄弱之回民十一户”;论经济,“则十舍九寒”;论人才,“更寂焉无闻”。张氏以旧礼拜大厅租与宰牛公司,以月租金倡办成达师范附设小学,有回汉学生一百多人。后改名清真国民学校,倡教务,复教者渐众。

  民国28年(1939年),在清净寺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到会代表六七百人。分会下辖白奇支会和檀江、陈江二个区会。省分会会址设泉州清净寺,出版《正源月刊》,宣传教义和抗日救国。

  民国29年(1940年),张阿訇辞世,唐柯三派金明增阿訇继任。

  民国37年(1948年),马厚恩阿訇继之,直至新中国成立。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历史地位: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不幸的是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记,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墙中有一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位置,墙壁上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清净寺的宣礼塔目前仅余塔址,当年,宣礼塔塔形如柱,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十六世纪的中文文献赞美其:“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以为三”。古时,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尖,-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阿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寺宣礼塔初建为石砌,后记,十六世纪初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飓风摧塌。

  泉州清净寺,从建造到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人民政府十分珍惜这一千年古迹,解放后曾经三度重修。 1961年,清净寺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立和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友好的和平往来,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就其建筑艺术来说,它的壮丽雄伟,也充分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清净寺虽建于北宋,实际上伊斯兰教传人泉州的历史远远不止千年。伊斯兰教的灵山圣墓就比清净寺还要古老得多,穆罕默德在世时,向穆斯林发出号召:“求知要不远万里,即使远在中国”。因此在伊斯兰教创教初期,也就是公元618一626年穆罕默德嫡传门徒三贤四贤就从麦加迁移经海路来到泉州传教,死后葬于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寺名的两个含义:

  ①指南宋清净寺,据吴鉴1350年撰《清净寺记》,宋绍兴元年(1131)撒那威(伊朗西拉夫)富商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在泉州城南部创建该寺。元至正九年(1349)泉州伊斯兰教长布尔罕丁主持,金阿里捐资重修(参见《清净寺记》)。一些考证认为,该寺和元代泉州其它清真寺一样,已毁于元末的战乱之中。

  ②指北宋泉州艾苏哈卜寺(参见该条)。元末明初,泉州港遭受严重破坏,泉州清真寺仅存艾苏哈卜寺1座。15世纪中叶,泉州穆斯林在恢复该寺时,赵荣立“清净寺”匾于寺额,明正德二年(1507)教长夏彦高募捐重刻吴鉴《清净寺记》碑,立于艾苏哈卜寺内,致使艾苏哈卜寺享有清净寺之名称和历史。而后的汉文文献相率引载,历代相传。20世纪以来,经过中外学者研究,特别是对艾苏哈卜寺保存的阿拉伯文纪念碑的考证,艾苏哈卜寺非清净寺的历史事实已昭然于世。但是,人们仍约定俗成地以清净寺之名称呼艾苏哈卜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建筑:

  门楼

  它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

  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写道:“真主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神和一般学者,也这样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现在请各位看门楼后墙上这两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建筑“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样,别有回教的风致,平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宣礼塔

  有关史籍记载:寺里曾有一塔和东西塔几可相提并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塔的名字叫“宣礼塔”,明代李光缙《重修清净寺募缘疏》中描绘道,“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为三”——指明它与东西双塔当时是泉州的三大高层建筑。

  这是一座高40米左右、具有古伊斯兰教风格的七级石构宣礼塔,位于清净寺内礼拜大殿正东。古时,穆斯林宣礼员曾登上塔尖,一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载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材的船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万能的安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

  宣礼塔后来毁于明代的一次地震中。据记载,明隆庆元年,当时的泉州知府曾重建五层木塔,到清康熙二十六年,木塔毁于飓风中。

  礼拜大殿

  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殿的门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十六世纪末的一份中文记载,描述泉州清净寺大殿:“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天上之楼台。”生动地表现出阿拉伯伊斯兰式的异域建筑风格。

  这墙中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墙壁上这些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据了解,临涂门街的南墙全长23米,而透过八个长方形高大的窗,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明万历碑记称,奉天坛立的巨大花岗石圆柱一十有二,象征着农历12个月。

  清净寺礼拜大殿有没有圆顶,一直是个争议的焦点话题。据说奉天坛原来罩有巨大圆顶,1607年泉州大地震时,宣礼塔塌毁,圆顶也跟着坍塌,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增建一间小礼拜殿。

  这座小礼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因为殿屋狭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伊斯兰崇简清净,崇拜西天,不设偶像,遵照伊斯兰教义,至高无上的安拉无所不在,不论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都是同样能获得安拉的喜悦(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有3万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后裔并非不懂的这一点,但是,他们却宁愿头顶烈日,披风戴雨,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内祈祷而感到满足。

  清净寺的碑刻中,载有“造银灯、香炉以供天”等字样,其中的香炉,是一件距今已近千年的宋代艺术珍品,系用叶腊石(寿山石)雕刻成,至今还完好地保留在寺中。

  香炉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炉身上还雕刻了朵朵姿态各异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犹如出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十分精致。

  据介绍,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它原先是清净寺奉天坛的旧物,后因奉天坛坍塌,无法避风遮雨,便改移至明善堂。该炉高约1米,直径约0.35米,象征着“清净”与“洁白”。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此外,古礼拜大殿北墙边,有一口古井,周边围有链锁,水至今丰盈,可照人影。有学者认为,这口古井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时所挖掘的,传说井水即使碰到干旱季节也不干涸。当年,这口古井是供伊斯兰教穆斯林前来举行礼拜之前,汲水净身和寺众日常饮水之用。

  另有意见认为,可能是明清之后所留,看来井的年代还存在争议。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祝圣亭

  寺门及露庭的东侧有祝圣亭。亭壁嵌立两块巨碑。一方是明初翻刻元至正十年(1350年)三山吴鉴撰写的《重建清净寺碑记》;另一方是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

  尤以前者重要,它记叙了元时“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说明当时的穆斯林在泉州人数众多以及他们的宗教活动情况。碑文还记叙了“宋·绍兴元年(1131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自撒那威从商船来泉,创兹寺于泉州之城南”等。

  泉州清净寺风物人情:

  泉州最长寿的人

  史书上有记载的,泉州最长寿的人活了142岁,就是清净寺伊斯兰教长老——夏不鲁罕丁。

  夏不鲁罕丁是元代皇庆年间随着使节到泉州的,住在排铺街,后来泉州当地穆斯林请他到清净寺主持,他一直到明洪武年间(1370年)才过世。后来,他的儿子接任其位,活了110岁。当年的排铺街,就在现今涂门街的附近。

  据了解,夏不鲁罕丁活了142岁,不止《泉州府志》里可查。清净寺中的一方古碑刻里也可提供佐证:夏不鲁罕丁在120岁的时候还健壮得像中年人一样。

  寺内的一个亭壁上,嵌立有两块巨碑。其中一方是明代重立的元至正十年间福州人吴鉴所撰《重立清净寺碑》,另一方为明代解元李光缙撰写的重修碑记,目前都是研究泉州乃至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的重要物证。在右侧石碑上,就有一句“不鲁罕丁者,年一百二十岁,博学有才德,精健如中年人”。

  据说,夏不鲁罕丁在一百多岁时,还挂心着要追回遗失的寺产,重修清净寺。当时泉州路达鲁花赤(当时泉州的地方长官)玉立追回了遗失寺产;另一方面,富商金阿里也受感动,欣然拿出钱来重修清净寺。后来,修建工程全面完工,“寺宇鼎新,层楼耸秀,峙郡庠前东,壮青龙左角之胜”,泉州穆斯林欢欣鼓舞,还请来吴鉴撰记立碑。

  夏不鲁罕丁住持泉州清净寺一甲子之久,一位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刺桐港时还曾见过他。

  伊本·白图泰周游各国,曾在游记中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间……”在泉州,伊本·白图泰拜访了穆斯林法官,认为是一位好义的高尚人士;另外,他还见到了商人们向清净寺主教夏不鲁罕丁还愿的场景。

  清净寺一位人士介绍说,夏不鲁罕丁在泉州还有后人。只不过不多了,大部分到别的地方去了,而且现在的后人一般也不太清楚夏不鲁罕丁的故事。另有一位熟悉掌故者也告诉记者,夏不鲁罕丁在泉州确实还留有后人,现在姓“夏”,已知的有一户是住在温陵路边上的凤池。该户人家一代代的先人是否长寿倒不清楚,但知其祖父祖母都活到了一百零几岁才过世。

  另悉,《世界名人长寿传奇》,收集了有根据可考、有史可查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寿星,其中就有“142岁的伊斯兰长老夏不鲁罕丁”传奇。

  闽南风格建筑

  如今,清净寺内建筑尽是伊斯兰风格,惟独明善堂是闽南风格建筑,这是为何?

  据介绍明善堂原是中阿混合建筑风格,由于拱形圆顶的古礼拜大殿塌毁,凡遇一些礼拜,则把同为朝拜方向的明善堂,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

  至于为何会变成闽南风格,他猜测,或许是几经重建,加上捐资人财力也有限度,只好跟着本地的建筑特色走。

  明善堂倒毁后,在清嘉庆年间,由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漳州总镇马建纪捐资重建,这时变成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四合院形式。

  又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袭,岌岌欲塌时,同治十年,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提督江长贵捐俸重建为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

  1950年,明善堂塌毁。

  1998年,按“修旧如旧”原则重建明善堂,恢复清同治年间建筑的原貌,也就是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寺门楼顶“望月台”

  清真夕照,是泉州古代著名的景致之一。

  走过涂门街,抬头可看到清净寺入口的门楼顶部,有一个回字形的垛子,好似城堞。这就是当年有名的“望月台”。望月台不单名字好听,它还对应着一种古习俗,真用来望月的。

  历史上,望月台上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尖塔,美轮美奂,如今则是光秃秃的了。此外,望月台边还曾有过望月亭,可惜也消失了。

  据介绍,每年有一个月的斋月,要进行封斋与开斋。时间临近的时候,清净寺里有身份的“阿訇”、长老等会登上望月台上望新月,细心地在天空中寻找月牙儿,来决定具体哪一天封斋或哪一天开斋,并形成了一种习俗,如今也还保留着。每年,泉州的穆斯林看日历估计时间到了,就会习惯性地打电话到清净寺问日子定了没。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