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禅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华禅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7公里曹溪河畔。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寺院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始,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六祖惠能大师来宝林寺说法37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故南华禅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还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禅宗祖庭,在东南亚、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重要影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赐慧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又赐宝钵、磨衲袈裟等物,并将寺名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再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太祖赐额改称“南华禅寺”,沿称至今。1983年,南华禅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寺院。
【寺院胜景】
六祖真身
宝林门
南华禅寺俯瞰图
南华禅寺占地总面积约4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群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为阶梯式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寺向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曹溪门(头山门)、放生池(上筑五香亭)、宝林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方丈室。自天王殿始作封闭,东侧依次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依次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亦称西归堂)、禅堂、僧伽培训班等。主体建筑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俗名九龙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云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
全寺殿堂飞檐斗拱,以重檐歇山顶、一斗三升居多。青砖灰沙砌墙,琉璃碧瓦为面,灰脊、琉璃珠脊刹、蔓草式脊吻。重要殿堂脊吻与脊刹间置琉璃鳌鱼,正脊两端饰夔龙脊头。多用木圆柱为支柱并将殿堂分为多间,石柱础多覆盆式。门窗则多花格门、格子窗棂。主要殿堂和钟鼓楼的大木梁都是用巨大铁力木(坤甸木)架成(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南华禅寺时所用之木)。大雄宝殿高16.7米、宽34.2米(七间)、进深28.5米(七间)。重檐歇山顶,前后乳袱用七柱、二十六檩,柱头铺作为六铺作,三抄,无昂,偷心座,补间铺作用二朵。琉璃碧瓦,灰脊,蔓草脊吻,琉璃珠脊刹。格子窗棂,前后均花格门。是广东省最大的寺庙建筑。三宝大佛塑于大雄宝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连座均8.31米,全身遍贴金箔。观音菩萨泥塑立于三宝佛后屏墙,身高4米,遍贴金箔,跣足立于鳌头,左手倒持净瓶,右手轻执柳枝。五百罗汉泥塑群分塑大雄宝殿四壁及后屏墙,每尊身高约1.1米,与名山大海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弥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体宽肚凸,笑口常开,憨态可掬。四大天王塑像两两分立天王殿东西两厢,手持法器,面目狰狞。
灵照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顶用生铁铸成“堵婆”式,铜铸宝瓶塔刹。初建于唐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初建时为木塔,多次焚毁重建,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改为砖塔。今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禅寺最古、最高的建筑。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龛分别供奉着三具肉体真身菩萨,左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
南华禅寺内珍藏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327件,二级文物165件,三级文物49件。年代最早的有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造型小巧精美的铜佛像;最著名的有唐六祖惠能“真身”塑像,唐千佛袈裟和历代圣旨;数量最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有北宋雕工精致的木雕罗汉像360件;还有隋铁铸佛像,宋铜铸大铜钟、元铁铸大铁锅、明木雕四大天王像、明重刻苏东坡手迹碑铭、清千佛铁塔、《金刚经》铜印版、南宋万斤大铜钟等诸多国宝。铁铸摩利支天人像(属隋或唐初铸品)、六祖坠腰石 、明代铜香炉(为明皇宫内的用品)、明铁鼓等。其它珍贵文物有南汉铁钟(为省内仅存的一口南汉钟)、唐代托纱六祖像及缎质六祖袜、南宋铜钟(万斤大铜钟)、千佛铁塔(塔身整齐排列大小佛像1000个)、清代五百罗汉瓷瓶、唐武则天圣旨、八思巴文圣旨、元仁宗圣旨、明英宗圣旨、清雍正十三年(1735)版钦颁《龙藏》经书、明英宗天顺间(1457~1464)御赐金书《华严经》、清代铜版《金刚经》、清代再版《显扬圣教论》以及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书写的“斋堂”木匾、林森书写的“宝林道场”木匾、蒋中正书写的“宣扬佛典”木匾、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南华禅寺”木匾。其他还有楹联30余对,碑碣30余通。这些珍宝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乃至历朝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等最具体真实的史料。
寺内寺外古树参天,有菩提树、水松、榕树、香樟等古树数十棵,浓荫蔽日,一派宁静肃穆气象。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