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华五祖旁出尊宿简介
禅宗正传旁传的关系,犹如中国封建时代一家之嫡庶关系,虽然嫡庶有别,但其血脉系统则是一。得其传法,直下相承,则为正传,显其尊贵。旁传者虽得其同一之法,则称为支派,表示其有别于正传,不如正传尊贵。在印度第二祖阿难尊者,就旁传一人,即末田底迦。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亦旁传法嗣一人,就是达磨达。如是直到中国五祖以前旁传的共有二百零五人。
这里介绍的是禅宗五祖的旁传情况,选择其可述者,略加介绍,使初参学者,知道禅宗有正传旁传的差别而已,非有鄙视旁传之意,学者当知之。
初祖达磨大师,旁出法嗣三人。
释迦世尊以化期将尽,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传法给摩诃迦叶,在说付法偈后,复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与他。因此历代诸祖传法,亦必授衣,成为禅宗大法授受的正传。至菩提达磨大师到中国传法授衣为第二十八传。
菩提达磨大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欲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辗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见《景德传灯录》卷第一)
从道副等三人的答话和慧可的表态来看,其他三人落于言诠,慧可超脱无依,高深莫测。承受大法和接受金缕僧伽黎衣,当然落在慧可身上,成为中国禅宗正传的第二祖。道副等三人,则为初祖的旁传法嗣了。
道副、尼总持、道育三禅师,因无机缘语句,也就无所叙述。
二祖慧可大师旁传十七人,介绍三人。
1 .僧那禅师,姓马氏,少年神俊,喜欢研究儒家的经典著作。二十一岁讲说《礼记》、《易经》等,听者如集市。会遇二祖说法,感其玄妙,便与同志十人,投可祖出家,奉头陀行。他对门人慧满说:‘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声遇色,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见《指月录》卷六)这实际就是,以无相的孤明心体,朗照世间万法。他还把四卷《楞伽经》传付给慧满,教他宜善护持,非人慎勿传之。僧那付法以后,游方行化,莫知其终。
2 .向居士,是一个幽栖林野、木食涧饮的清士。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通好。书中有‘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之句。二祖写信答他说:‘……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禅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捧读二祖书信,乃伸礼觐,密承印记。
3 .相州隆化寺慧可禅师,是荥阳人,姓张氏。初于本寺遇僧那禅师,开示法要,志存俭约,常行乞食。尝示人曰:‘诸禅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禅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常持《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盖遵历世之遗付耳。后于陶冶中,无疾坐化,寿七十许。
其余还有十四人不录,名见《景德传灯录》卷第三、《传法正宗记》卷十八等。学者可翻阅参考。
三祖僧璨大师□无有旁传。
四祖道信大师旁出法嗣一人。
牛头山法融禅师为四祖道信大师旁出。融(594 —657),润州延陵人,以隋开皇十四年(594)生,十九岁即博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知儒道世典非究竟法,遂入茅山,从三论宗的灵法师出家。后入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枯坐,感百鸟衔花之瑞。唐贞观中,四祖道信大师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相与问答之后,融礼请祖为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感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即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令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师自尔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去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缺。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中刀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显庆二年(657)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寿六十四,葬于鸡笼山。
在禅宗史上,称法融一系为牛头禅,法门极盛,著有《心铭》(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门弟子有道纂、道凭、智岩、昙璀等十三人。此派是道信下别自建立的‘于空处显示不空妙生'之一派,为中国禅宗分派的嚆矢,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禅派。其弟子中智岩传其衣钵,以次传慧方、法持、智威、慧忠。自法融至慧忠六世,是为‘牛头六祖'。慧忠下有维则,则下有云居智。又智威之门有玄素,素下有道钦。钦开径山,受唐代宗之信仰,赐号国一。钦门有鸟窠道林,因与白居易问答而驰名。牛头门风,振盛于唐,后遂不振,递传数代而绝。牛头禅明诸法如梦,以休心不起,本来无事为悟,忘情为修。如宗密之《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说:‘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竹寺情,情生则为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即此可见其宗风。
南宗诸师,对牛头一派禅风颇有异词。如《景德传灯录》卷九载黄檗希运禅师说:‘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此举一例,可知其余了。
五祖弘忍大师,旁出法嗣共十三人。即北宗神秀、嵩岳慧安、蒙山道明、扬州昙光、随州禅慥、金州法持、资州智侁、舒州法照、越州义方、枝江道俊、常州玄赜、越州僧达、白松山刘主簿。这里简略地介绍神秀、慧安、道明三禅师如下:
1 .北宗神秀禅师,开封尉氏人,俗姓李氏,少年精研儒业,博学多闻,不久舍弃所学,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弘忍大师,专以坐禅为务,乃叹服曰:‘此真吾师也。'于是誓心苦节,以打柴担水自役,而求其道。五祖默识之,深加器重,请为七百人的教授师。五祖对神秀说:‘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无及汝者。'观其得法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主渐悟之法。渐次拂拭烦恼,以入于菩提。以□‘伏心灭妄'为修行宗旨。五祖寂后,秀遂往江陵当阳山玉泉寺,高扇宗风大弘禅法。唐天授二年(701),则天武后闻其名,请至宫中,于内道场供养,武后对之行跪拜礼。当时王公士庶,皆望尘拜伏。及中宗即位,尤加礼敬。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礼。师有偈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神龙二年(706)二月二十八日于东都天宫寺入灭,春秋百岁,谥大通禅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到桥,王公士庶皆送至葬所。张说及征士卢鸿一各为碑诔。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神秀的得道弟子十九人,其中以普寂、义福、敬贤、巨方、香育最为有名。普寂后来也被谥为大慧禅师,其弟子四十六人,其中有道璇,于日本圣武天平八年(736)东渡日本,传北宗禅于日大安寺行表,行表传其法于传教大师。义福(658 —736)和普寂共传道二十年,寂后谥大智禅师。北宗一系因有二人的弘传,一时颇盛。普寂、义福即为第七祖。
在禅宗史上,一般称慧能一系的禅法为‘南宗禅',一云‘南顿';称神秀一系的禅法为‘北宗禅',一云‘北渐',故有‘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之称。北派数传即衰,独南派盛行不替。因此后世的禅宗,均属慧能一系。
2 .嵩岳慧安国师,荆州枝江人,姓卫氏,得法于黄梅五祖。行头陀行,遍厉名胜。麟德元年(664)游终南山石壁,认为是息身之处,遂驻锡如此。自尔从他习禅者辐辏相接。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参礼,问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坦然于言下知归,更不他去。怀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隋炀帝尝征诏,慧安辞不赴诏。及唐高宗诏,师亦不赴。武后时,以师礼迎请至辇下,与神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多少?'师曰:‘不记。'后曰‘何不记耶?'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生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中宗即位,益加钦礼。时人尊称他为‘老安国师'。
神龙三年(707)师辞归嵩岳,三月三日以后事嘱门人。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门人遵旨,舁置林间,野火自燃,得舍利八十粒,内五粒色紫,留于宫中。至先天二年(713),建塔供奉。
3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鄱阳人,是陈宣帝之裔孙,国亡,落于民间。因其是王孙,尝受官署,因有将军之号。少年时于永昌寺出家,慕道心切,遂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导,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慧能,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卢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即回岭下。独往庐山布水台,三年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机。师初名慧明以避六祖讳,改名道明。座下诸弟子,尽遣往岭南,参礼六祖。
上来已简略介绍旁传的善知识七人,其余未叙述者,或于史书中已立传,或唯列其名,可于《传灯录》、《广灯录》、《传法正宗记》等书中参考之。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