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最高境界: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底无私天地宽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章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应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最早出处。“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应该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当今世界,文章里常常是阳春白雪、天空海阔、高山流水、淡泊明志,但有心胸的人实在不多,人生来似乎就为了一个“争”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争来争去,人活了一辈子,都要奔着一个地方去,生死之局无人可逃,所以佛家讲人的重要一关是要了生死,渡生死河至涅槃岸,但真正能悟到的,看破生死的人却寥寥无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录着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如果刘禅果真按照遗诏的要求去做了,恐怕三国一统的就不是司马氏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即便很难,但总应做点儿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无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私心,人皆有之,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凡事常为他人着想,不求做到圣人,做好一个凡人足矣。人生活在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拥有了真诚、善良和宽容,就会发现,天地之大,广阔无垠。职场中体现的无私精神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密不可分。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是靠什么决定的呢?一些企业之中,员工不相信企业,企业也不相信员工,双方怀着叵测的心态在进行着合作,业务员绞尽脑汁地去多花企业的钱,而企业又立体式地监督,去算死每一分钱的开销,于是二者的拉锯战便在这些企业中上演着。

  现在信任危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员的快速流动使企业不再信任自己的员工,而对员工采取这种像抓小偷一样貌似有效的监督方式,却加剧了员工对企业的反感,所以企业越抠门员工越不忠诚,而反过来又使企业更加抠门了。这样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于是忠诚便成了一句鬼话,老板不相信员工会忠诚,实际上也没有员工会去真正那么做。但说的人还是这么说,尽管他自己也知道不会有人这么做,一直说继续地说;而做的人也从来没想要这么去做,任由着他说,仍旧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就像一出闹剧一样,仔细想来也仅仅只是好笑而已。为什么企业或是个人不能协调一下,各自抱着无私的态度作出一些让步呢?这样一个友好双赢的局面不就建立起来了吗?

  我们不能只看到瞬间的喜悦而去不遗余力地追求,而忘记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让自己一路开心。不要做一个孤独寂寞的成功者,这样即使成功也没有意思。要成为一个平凡朴实的大众英雄,从枯燥和苦闷中挣脱出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