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寿命比古代人长,一天走的路,看的书、写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产都比过去增加很多,不过还是觉得时间不够分配,不够使用。
现代人所用的各式各样工具也都非常便利,速度却快得让人非常紧张,不仅为自己带来许多的烦恼,也为周遭的环境及相关的人带来困扰。
现代人的空间感与古人也不一样。过去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不容易的事,现代人搭乘飞机,几千里路、几万里路,一下子就到了。虽然个人的伸展空间比过去宽广,生活、生存的范围也比过去大,压迫感却比过去沈重许多。
采菊东篱下却不见南山
过去的人种种田,抬头一望,远山含笑、心旷神怡,故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几朵篱笆边的花、抬头看看南山,非常地悠闲、自在、愉快。现代人即使在家里种满了花,却少了那份对自然的认知,和从自然环境中体验到的自在与乐趣。
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文明的社会,改善了饮食的习惯,也改善了医疗的环境。但是这些科技、医疗设备所带来的便利,真的能让现代人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幸福吗?
过去的灾害大都是天然的,现在的灾害则有很多是人为的。过去的气温、风和雨,跟人为无关,现在的冷、热,却都跟人为的干扰有很大的关系,象是臭氧层的破坏就是人为的。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宁静感和安全感 越来越少,很容易就觉得烦闷、困扰,随时随地都承受着压力。
现代人终日忙碌、缺乏安全感,原因何在?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警察,没有制度,更不是没有法令,而是失去身心的平衡。我们应该用制度、用科技来帮助我们改善环境,结果却让我们好像骑在老虎背上, 越往前走,危险越多,安全感越少。危险越多,非得冒险不可;安全感越少,非得拚命追求安全不可。越追求安全,安全的程度越低,这不是悲观,是事实。
许多人过得很不快乐、过得茫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烦恼。如何在现代这个社会,让自己心理平衡,减少一些烦恼,生活得轻松自在?首先要‘安心\\\\\’。
会失去的就安心让它失去
要如何安心?第一、要能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虽是古人说的,如今还是很有用处。事实上,人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紧张,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压迫感。如果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力,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过什么样的生活,能够得多少就得多少。这不是说应该得到的不要,而是不应该得到的,或明明知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执着一定要拥有;或明明知道非要取这样的态度来生活,就会快乐一点。
知足并不等于放弃生存的权利,也不等于放弃工作的责任,更不等于放弃努力进步的机会,而是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因应所处的环境,那么,生活大概不会有太多无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内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心外没有安全的空间,也没有安全的时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出门时,为了交通安全,买个保险,是安全还是不安全?明明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种的保险,顾虑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医疗的补偿;万一不幸死亡,家属也能得到保险金,不至于立即陷入窘境。
安住当下的心
其实,生活要踏实,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心中随时预备着,不安全的事会发生是正常的事。当然不发生最好,一旦发生了,也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要指望我们的环境会给我们安全,也不指望他人来保障我们。唯有自我追求内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若能时刻安住于现在的时间与空间,我们的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实。
第三,心中要有所寄托。这个寄托不是金钱、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东西,而是由自己内心创造出来的,如兴趣或信仰。有兴趣、信仰时,不管任何时候,心比较不会浮动,不会觉得无奈,无助。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文学、艺术、运动等,选择自己比较契合的项目来培养。任何一种兴趣都可能被培养起来。兴趣可让自己在无聊的时候、在无助的时候,过得舒适踏实。万一真的一无所有,自己的兴趣还在。
搜集古董、邮票、硬币、银币等,虽也被称为兴趣,但这种兴趣是占有的满足。拥有的时候,觉得快乐;拥有之后,又想要更多。内心贪得无厌,永远无法满足,也不能从中获得安定的喜悦。
奉献也是一种兴趣
兴趣不一定是有形的东西,譬如利用闲暇时间当义工或志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扫厕所、清理环境等。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献自己来寻求内心的满足及充实。像这种助人的兴趣培养起来,对自己的安心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一种寄托是信仰,是思想的,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什么宗教都一样,有一个宗教的信仰,是我们最终、最实际的归属。有宗教信仰的人,对死亡、对危险,不会有莫名奇妙的恐惧。譬如信神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轮到我倒霉时,任凭我如何担心也没有用。如果信佛,则认为这是因果报应,因果没有轮到我,不需要担心,因为根本没有事,如果轮到我,担心也没有用,我又何必担心?对于死亡,信神的人说很好,可回归天国;信佛的人也说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于危险、恐惧、不安这种情绪,可以减少很多。在中国人的环境里,因为儒家背景的关系,对于宗教信仰比较淡漠一点。但是,能培养出像孔子那样伟大的思想修养,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关系,他本身就是一个宗教。如果尚未到达那种层次,人还是需要宗教信仰,让我们能够减少一点烦恼。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