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定

  贪、嗔、疑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动,而表现于身及口的动作,再藉身及口的动作,发泄于人、事、物等的对象。戒的功能,是约束身及口的动作,定的功能,是将向外散漫的种种心理活动,拉回到内心,并且使之安静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双亡的心理状态。但是,定的功夫,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学,可分为九个要点和两重层次来加以说明。

  第一重层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 坚固的信念:无论做任何事,无信则不立,当在对自己的立场和能力了解之 后,也会明白何者能做与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动妄念,能做的 事,应该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时要考虑到那件事的本身,是 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当听听他人的忠告。如果对那件事的了 解已够深切,那么,对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 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后,便可冲破一切难关,百折不挠地来进行你的事业 了。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坚固的信念,可产生无比的力量。

  (2) 冷静的思考:凡在从事一项工作或任务之前,应当多作准备,孟子所说:「 豫则立,不豫则废」,通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开始得顺利, 必须多作事先的准备。在准备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实行的步骤,和可能发生 的情况。到了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则要随时审察、检点缺陷、纠正错误。好 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更好,坏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改善。这种判别力和决断力, 均系来自冷静的思考。

  (3) 安详的言行:一个人如果希望被人视为有品德的、可让人尊敬和信赖的人, 他就必须谨慎他的言论和行动,一个轻言狂语和轻举妄动的人,他是得不到 好评的,当然也不可能促成伟大的事业、博取崇高的社会地位。

  (4) 专注的精神:不论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专注,纵然做成了,也不会是杰出 的。中国有一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是说:工作和职 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从事的那一分工作或职业上,全心 全力,将整个的身心投注进去,便可能使你成为你这一门行业中的最杰出者。

  第二重层次:坐禅的原则和要诀

  (1) 坚信修行的方法:在你实际进行坐禅之前,对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一定要有 绝对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会骗我们上当,也要相信指导你坐禅的老师, 是从亲身的经验中过来的识途老马,你是一匹小马,跟著老马走,绝对不会 有问题。当然,谁是值得被你信赖的老师,是重要的,如果你对他的信心不 够,对他指导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学,否则那将对你有害无 益。

  (2) 思考修行的情形:修行禅定,不能没有检点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禅 时,发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现象,有的使你觉得轻暖舒畅,有的使你疼痛难 受,有的使你欢喜,有的使你恐惧,这些很可能发生在一个初学坐禅者身上 的情况,如果你自己能够明白其原因,是最好,否则,你当随时请教你的老 师,他会帮助你,使你安下心来继续修行的。

  (3) 调身:定的工夫的表现,是在身、口、意的三方面,也可以称为身定、口定、 心定。要达到这三定的目的,便得从调理它们著手。调身,是使身体完成一 种适合于坐禅要求的正确姿势。

  (4) 调息:坐禅时的呼吸,要细、要长、要均匀。

  (5) 调心:把向外冲击、浮动和散乱的心念,收摄起来,最初的方法,是以念头 看住念头,最后做到被看的念头不起了,能看的念头也不见了,清清楚楚有 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内心却是寂寂静静地不波不动,好像镜子的镜面虽映 现出镜外的各种或动或静的景物,镜面的本身是静寂不动的。但是,这样的 工夫,说来容易,得来却颇不容易。

  一般的人,从第二层次的坐禅工夫,可以得到第一层次的四点功力。不从第二层次中下工夫,第一层次的功力,便强不起来。我虽把它们分作两个层次来说明,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时,我也常向跟我学禅的人强调,静坐有三样好处: (1) 能使身心健康,(2) 能使头脑清明,(3) 能使人开悟。入定与开悟,当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强健你的体魄,坚实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业。

  现在将我为美国佛教会周日坐禅会所拟的「坐禅须知」,抄录如下,以供有心学习静坐的读者参考。

  坐禅须知

  (一)、坐禅的准备:

  (1) 坐垫:四方形宽大松软及圆形高约四寸的坐垫各一个。

  (2) 场所:整洁、寂静、肃穆神圣的室内。

  (3) 时间:精神饱满之每晨,起床漱洗之后最佳。每日定时进行,每次二十分乃 至四五十分钟。在饱食、暴饮、性行为、激烈运动之后,以及疲倦欲睡、正 午中夜之时,不宜坐禅。

  (4) 饮食:每餐以八分饱为佳,食后暂作三十分钟休憩,开始坐禅。

  (二)、坐禅的方法

  (1) 调身法

  1.坐法:

  a 结跏趺坐 (Ⅰ)吉祥坐-右足架于左腿上再以左足架于右腿上。(Ⅱ)金刚坐- 左足架于右腿上再以右足架于左腿上。

  b 半跏趺坐-右足置于左腿下,左足架于右腿上。

  c 交足坐-左右二足随意交叉平放。

  d 椅子坐-整正坐于椅上,两足自然垂直。

  e 日本坐-两膝长跪、两足向后伸直足尖相迭,腰干伸直,坐于两足跟上。

  2.手式:二掌向上左掌置于右掌上,二拇指轻轻相接,中间成圆形。

  3.身姿:左右摇动数次,以确定坐姿的平稳,背脊骨伸直颚 向内收。

  4.视线

  a 闭目-精神饱满时。

  b 注视正前方一公尺处或壁之一点-略感昏沉时。

  c 闭目及注视交替使用。

  (2) 调息法

  坐下后作数次深呼吸,最后一次吸入丹田(下腹部),便恢复平常呼吸。

  (3) 调心法

  数息观,调息后即由一至十,反覆地默数呼吸。a 出息观;b 入息观

  慧

  慧是包括知识范围的「认识心」和「检择力」,知识不能涵盖慧的内容,从知识可以升华到慧的领域,佛教不是知识的宗教,却是使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宗教,那是因为除了肯定世间的知识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识的「悟」的经验下而获得智慧,智慧便是由悟而得的超知识的「认识心」和「检择力」。不过,慧的获得虽在于悟,慧的寻求,仍不能离开知识,它有「闻」、「思」、「修」的三个连环性的步骤:

  (一)闻慧──虚心学习:

  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称为学佛,在烦恼没有断尽以前的人,称为住于「学地」的「学人」,并且每天应该记诵四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成佛的愿望,你当断尽一切的烦恼,救度无数的众生;如何断烦恼?怎样度众生?那就非得学习种种方法不可了。因此,对于佛教徒而言,有一天不成佛,就得有一天学习,假如最初你是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当你对佛教产生信心之后,你便不会不学了。

  闻慧的学习方式,是用耳朵和眼睛等的官能。听人开示佛法,讲解经论,是用耳朵;自己阅读佛教的经论,看佛教道场的庄严神圣和僧尼的威仪齐整,是用眼睛。凡此种种,只要能够使你的身心得到若干乃至少许益处的,均称为闻慧。进一层,悟性高的人,或者修学佛法有了相当工夫的人,他们可以从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接触之中,学习到佛法,也能从人与人的平常应对接谈之间,学习到佛法,尤其在中国禅宗的记载,这种例子特别多。因此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之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才是真实的佛法。不过,人们最初理解佛法,需要通过佛经的说明而已。

  (二)思慧──缜密研究:

  对于已经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应该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来消化它们,将你从各方面学得的东西,当作没有经过处理的原料,然后,依照你的理解程度,分类研判,把你觉得适合你程度及当前用得到的,接受下来。被你怀疑的东西,你尚无法理解的东西,或者觉得无关紧要的东西,便把它们搁置一边,作为参考,当你的程度高升到某一阶段之时,现在以为没有用,不合理的东西,也正是那个阶段觉得最有用、最合理的东西。因此,佛教徒的学习态度是精密而且客观的。

  (三)修慧──实际体验:

  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出来。慧的表现,是全部身心的实际体验,它与知识的最大不同者,知识可以贩买,可以现买、现卖,一般的知识分子,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慧则不同,慧是身心内在的体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可以传授如何获得慧的方法,慧的本身乃是无法传授的。又所谓「大智若愚」,正因为慧不是知识,无从说明,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很可能是不善于辩论的人,但他必定是有完美人格的人。如果要认识「慧」是什么形态,也许可以从考察一个有道之士的实际生活中,得到若干印象。

  修慧,修什么呢?修习如何获得慧的方法。关于这一点,我己告诉了诸位:从闻、思所得的慧,指导我们持「戒」和习「定」,便是修慧的具体内容,再由持戒和习定,产生更强的慧力,如此循环不已,最后,便是最高、至尊、无上人格的完成──佛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