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有关报导说,功夫明星李连杰在《英雄》杀青之后,立即风尘仆仆赶到洛杉矶投入华纳新片《龙潭虎穴》的拍摄,但不论是拍张艺谋式的古代武侠片,还是好莱坞的警匪动作片,李连杰随时以佛教为念,俨然是继李察基尔之外,好莱坞另一位信仰佛教的明星。李连杰今年刚满40岁。5年前,他皈依佛门。他笑说,是中国星老板娘陈岚启发了他:有一回,两人坐飞机遇到险况,大家吓得半死,陈岚却哈哈大笑,“既然得死,还不如哈哈 大笑地死”。不久他便和陈岚皈依佛教。俗话说四十不惑,“中国龙”李连杰日前在某座谈会上,当着近千名观众说:“40岁后,我会淡出影坛,用心钻研佛学。事实上,今年下半年,我已经推掉了两部好莱坞电影,损失1800万美元。”
当扬名国际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师,
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无名问无明,世间种种犹如过眼云烟,
如果心有佛法,利益也将摆两边,
真正的菩萨,是自利利他并行。
座 谈 人:圣严法师(法鼓山禅修文教体系创办人)
李连杰(国际知名演艺工作者)
主 持 人:叶树姗(电视新闻主播)
纪录整理:齐秀玲
地 点:台北市政府亲子厅
时 间:2003年9月6日
叶树姗(以下称主):首先请圣严法师为我们解释“无名”和“无明”?
圣严法师(以下称师):无名,就是没有名字。事实上我们出生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是假名、符号,并不一定真的能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因此追求虚名实在是很愚痴的事。但是大家都叫无名也很麻烦,所以名字还是要有,不过要把它视为假像、虚有的幻象。而无明则是烦恼的意思,因为没有智能、没有慈悲心,所以常常会作茧自缚、自害害人。
主:李连杰先生您是大众所谓“有名”的人,能否谈谈您一路走来对“名”的体会?
李连杰(以下称李):从小,无论是老师或是教练,都不断告诉你:要出名、要努力拿冠军;后来去拍电影,同样也是要你努力追求成功。因此年轻的时候,成功、成名可以说是我奋斗的唯一目标。
后来年岁较长了,我开始反省,其实“名”就像师父讲的,不过是给人的一个符号,如果你反过来被这个符号套住了,陶醉其中,那一辈子都会为名所累。尤其我们演艺界,因为传媒和观众的爱护,不自觉会把你推到一个满高的社会地位,很不容易下来,不能够面对失败或舆论的压力。
学了佛以后,会很清晰地知道,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高潮和低潮,应该以开怀的心态来看待无常,所以我很开心地面对着、等待着失败。但这不是被动或消极,而是不理会结果、不执着结果。
我经常告诉友人,我经常在天堂、地狱之间来回走。譬如最近我去日本做宣传,因为是以明星身分出现,所以受到相当的礼遇。可是回到上海时,没有人接机,我们夫妻俩抱着孩子、坐着出租车。不过我并不觉得有任何差别和障碍,同样都很开心,这就是佛法给我的智能和力量。
四十岁以后,我的精神和体力已不能和二十岁相比,让我深刻体会到“人身难得”的意义,而现在经济上也没有问题,因此我决定今后要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修行以及传扬佛法上。
师:我想请问李连杰菩萨,刚才您说因为经济上没有问题了,所以要把时间拿来弘扬佛法、好好学佛。但很多年轻人他们现在没有名,也没有钱,是不是也应该学佛呢?
李: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才会有前途,并且常以这个价值观来评价你。结果我们常常比较,常常埋怨周围的世界,比如说我们埋怨父母:你怎么没有钱?你怎么不把我生得跟林青霞一样漂亮?
其实事物本身是没有价值分别的,是我们自己为这些东西贴上有名或有利的卷标。有的人有几千块就很开心,有的人赚几千万都还不开心。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重点是你内心如何确定自己的价值。
当人知足的时候,你会感到开心,开心不是物质可以取代的,而是来自于内心。但是如果我不知足,那么,直到死亡的那天还是痛苦地埋怨自己不够有名、有钱、有权力。所以对于权力、名望,必须用佛法的智能了解生命的价值。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