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佛教
最近见到报载,有某一座寺院香火鼎盛,佛事兴隆,经常透过高音量的扩音器诵经及敲打法器,引起附近居民联合抗议──不仅生活失去宁静,而且使得周围土地价格因此下跌。
又根据两年前报载,台北市某一住宅区的楼上,有一位老太太设立佛堂,每日早晚定时课诵,并且透过音响,播放课诵录音带,而招致对面青年邻居持刀杀伤。
事实上,类似的例子一定还有很多,因为现代人口密度越来越高,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不像过去在乡村的土地公庙,或什么王爷、娘娘的神祠之前,酬神唱戏,需用扩音器,才能招引附近村民前来观赏。而今不论在乡村或城市,各种娱乐享受或音响设施,已很普遍,加上各种车辆、机械所制造的噪音,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和自己兴趣无关的任何音乐、音响及各种声音等,都会引生烦恼而有排斥感。佛教和道教,以及各神教寺院、庙宇、神宫,举行任何宗教仪式,却依然沿用几十年前的老习惯,制造噪音,吵得附近邻居不得安宁。一般的家庭佛堂也受了它们的影响而如法炮制。因此,形成了凡是佛教和神道信仰之处,就几乎被视为是噪音的制造场所。
实际上,佛教不反对诵经和梵呗。从原始佛教经典中,已可见到释迦佛世的弟子们唱诵、歌赞三宝的例子。此外,对于终日打坐、修行、习定的人,在疲惫困顿时,使用唱诵的方法,也可以振奋精神、驱除昏沈,使得以集中心力,继续用功。然而古印度并没有扩音器之类的音响设备来制造噪音。今天,有若干佛教寺院和佛教家庭,在举行法会和佛教仪式时,由于场地宽大,参加者众,因此需要使用音响设备;但此当有个原则,就是除了会场之内,不应把音响播到会场之外扰及他人。唱诵佛经的感应力量是在于修行者的虔诚心,不在使用或不使用音响设备。如果因为使用音响而恼怒他人,不但修行无功,反而因此招罪。
在台湾地区,时常听到或见到出殡的行列,请来锣鼓唢吶乐队,以及僧尼道士念佛唱赞,混杂组成一个噪音长龙。通常他们都用高音量的扩音器,使人在三、五里之外听到丧葬队通过的实况。在丧家而言,这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于亡者的心意,实则,那是不切实际的虚荣,而且和现代化的文明社会不相应。古来居丧,讲究隆重的礼仪、肃穆的威仪,所谓哀荣,是表现在参加者的虔诚哀悼,不在于用声色作铺张。若要讲孝道精神,则在于恒常的追思和家训的实践。
在今日的西方社会,从来没见过送葬的车队阻塞交通,除非是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或国家元首,否则不论多么有钱,也不会使用太多的人力物力,花费在送葬的排场上,更不会为了送葬而制造噪音,使得丧车经过的沿路居民为之侧目。因为这并不是哀荣,实在是为亡者招怨。在日本,丧葬仪式很肃穆,参加者一律穿着黑色丧服,从未见过喧哗嘈杂、噪音满天的场面。因此,不论欧美人士或日本友人,见到台湾的丧葬行列,都会觉得低俗而不够文明。
宗教场所除了宁静,还要清净。特别是中国的佛教寺院,一向被西方一神教视为低级的、多神的、原始的迷信。一个寺院有许多殿,每一个殿有许多圣像,再加上许多护法的神像,所以进入寺院就感觉到佛教的信仰和崇拜,没有一定的中心。同时,佛殿上的摆设吊挂,例如幡、盖、幢、香炉、烛台、签筒、签诗、筊杯,以及种种供器、供品、拜垫、供桌等,挂满了四周墙壁,也塞满了整个佛殿的空间,看起来固然热闹,却也失去了庄严的本意。实则在佛陀说法之处和入定之地,一定是简单而清净的。顶多在他的法座上下左右和前后一定范围内,布置鲜花水果等,晚间则加点油灯,以示庄严实用,其他整个会场,不论法堂和禅室,都是一片清净清爽的空间,若不如此,会使人产生凌乱、繁杂的感觉。
一座寺院,从大门到佛殿、僧房,以至厨房、厕所,都应该整齐清洁,才像是修行的道场。可是现在有些寺院,特别是家庭式的佛堂,都不能保持整洁,由于环境不整洁、不清净,因而也失去神圣的气氛。进入寺院的人,不能引发虔诚的心,反而交头接耳、大声喧哗,好像在酒楼饭馆等娱乐场所般,这就丧失了宗教感化人心和变化气质的功能。因为既不能产生虔诚心,对神圣的佛菩萨也不能引发敬仰心和爱戴心。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去的,其寺院是中国唐宋时代的模式。佛殿中所供的佛菩萨圣像都非常单纯,大多只供一尊像,只有一个佛坛。佛殿的布置、摆设也很精致而简单,进入他们的佛殿,会使你感到那儿的中心,就是那尊圣像。进入佛殿,必须脱鞋、净手、轻声、细步。纵然有几百个人参加法会,不诵经的时候总是鸦雀无声,仪式进行中,绝对没有任何来往走动、传递物品或交谈等事情发生,否则便表示没有教养而贻笑大方。
日本寺院的庭园也仿自中国唐宋,再小的寺院,也都有一个简单的庭院,每天清早都洒扫得干干净净,泥地不会扬尘,砖地不会有泥,沙地画上图案花纹,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只要有人住的寺院,那怕只有一人,也会打扫得整整齐齐,使人一踏入这样的环境,就有一种进入修行道场的宁静、清净和神圣庄严的感觉,不需说法讲经,就以环境感化了人,使人觉得所谓超尘脱俗便是寺院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不一定要花很多钱种很多名贵的花木,也不一定要备置精致的图像法器,即使是三间木屋、两间草寮,也可以做得到。至于名山大剎雄伟的殿堂,也不会出乎这样的原则,那就是宁静、整洁、简朴、清净。不论是在家的佛堂或出家的寺院,不论是佛教或其他宗教,如果不能自我约束,升华自己的品格,只显得既吵闹又脏乱,那就表示落伍低级而不文明。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日本开化在我们之后,欧美文化也不比中国更早,我们如果不及时改进,实在有损中华民族的尊严,也有失佛教的基本精神。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五日《人生》六一期)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