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书推广到社会
所谓佛书是指弘扬佛法的书籍,也就是介绍佛教的书籍。就我们所知,今日的佛教界虽有好书,但在社会的书店、书摊却不容易发现。一般社会人士所接触到的所谓佛书,好多是由一些未通佛法的人士,从外文翻译或从古书抄摘、编辑而成的。内行人看来,那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佛书,故也很容易误导读者,使人无法认识到真正的佛教。
为什么佛教虽有好书却不能送到社会一般读者之手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1.一般的书店、书摊一向认为佛教徒不会写书,即使写了,也多被认为是主观思想太浓或陈意过高,销路一定不好,所以不愿主动地发掘佛教书籍。2.佛教界的出版社没有良好的行销网,也不知道做相当的推销宣传,无法让一般的书店、书摊改变观念,也无法把好书的内容介绍给一般的读者。
所谓佛教的好书,应该具备正确的佛学知见、精简优美而通俗易懂的文字修养。要让小学五、六年级以上,直到博士程度的各层次人士都愿意读而能理解和接受的书。一般的佛书确只是写给已经入门很久的佛教徒看的,那也没什么不好,如果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实也值得赞叹。而如果一本书的文字技巧拙劣、思想观念含糊,那就是不值得一读的坏书了。今天我们佛教界能够写出深入浅出、老少咸宜,所谓上、中、下三根普被的著作者,尚不多见。如果有的话,那是散文作家林清玄,因为他是一般的报刊杂志写作,也由一般书店如九歌等出版、宣传、行销,加上的确是好书,所以每本都能畅销。另据佛教出版界的市场调查,销路保持一定水平的出版社只有两三家,作者也只有数位,他们的著作不仅有内容、有思想,文字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只可惜他们的著作似乎尚未为一般社会的读者所熟悉。
仅仅数位佛教书籍的著作者能够比较受到一般读者的欢迎,可见佛教写作界的现况还是十分的萧条。也就是说,能写的人已经很少,而能够读到他们著作的人也不多,无怪乎佛教的书籍未能打入一般社会的行销市场中。为了挽救这种局面,除了佛教界的有心之士有计画地鼓励、培养更多写作佛书的优良人才,也可用高额的奖金、薪津征求成名的作家、学者研读佛学、写作佛书。或者是储训富有写作基础的青年,从事于佛学的研究或写作。
在表达形式方面,可用文学性的,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乃至于童话、寓言等题材,也可以用哲学理论,或历史的角度及传记题材来写,当然也可以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平心而论,可供写作的佛教题材实在很多,佛教的宝藏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因为写作的人太少,能够写出好书的人不多,所以只有让它们静悄悄地躺在《大藏经》中了。
过去的作家们多半是用文字为工具,写出他们内心的观念、感想、感受,以纾解胸中的块垒,不是为了他人的需求而写,乃是为了呈现他们自己而写。因此,大家把欣赏和喜好这些作品的人称为作者的知音。但这类的情形却不是现代职业作家所应有的态度,自然也不是撰写佛教书籍当有的态度。书应该是为了读者而写,若要让读者们愿意看,且愿意接受书中的观点,写作者即必须先要了解读者们的需要,并考虑读者们的立场。如何能够使得读者普遍接受和爱读,必须先要了解用什么样的角度和技巧来诉说作者自己要说的内涵和理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作者也需要因应当前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来调整自己传达的方法,以达到向读者诉求的目的。
现代社会大众的耳目,多半已被各式各样的大众传播工具所占据,例如电台、电视、报章、杂志、录音带、录影带等。我们的佛书,品质再好,如果不通过这些传播工具的宣传,仅靠读者以口传口的所谓口碑来辗转宣传,就很难达到让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本书的目的。言过其实的吹嘘,是一种欺诈的行为,不仅为佛法所不许,也为一般的商业道德所不容,恰如其分地广告说明,则是必须做的工作。而如何可使得一般的书店、书摊接受佛教的好书,不仅要去说服书店、书摊的从业者,更要紧的是让广大社会的一般读者都知道有这本好书,而愿意向就近的书店、书摊购买。如何达成此目的,则须运用大众传播工具,以广告的方式提醒喜爱好书的大众。问题在于,投下的广告费能否从书籍的销售收回成本?这就要看这本书的可读性之高低和吸引力的大小而定了。不过,已在教内拥有相当稳定销售量的佛教好书,进一步向社会以广告推出,应该不是什么冒险的事。
总之,要把佛教的好书推广到社会,除了书籍本身的条件,例如够水准的封面设计,高品质的印刷、装订、纸张,有高度可读性的内容,同时也要运用现代化的商业推销方法才能成功。唯其开始之时一定有不少困难,例如掌握不到读者的兴趣、性向,或找不到人写出适合于当前社会大众所需要的著作,甚且纵使以征稿方式邀得的作品,经过专家评论认为是优良的著作,向市场推出之后,也不一定是畅销的书籍。而投下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物力之后,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好在类似的佛教事业,多半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佛法的传播。若能于平均推出的十本书中,有一本是受到大众爱读而成为连续畅销的佛书,目的就已达成了。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五日《人生》六七期)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