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诸佛」赞
所有十方世界中,一切三世人师子,我今礼彼尽无余,皆以清净身口意。
此四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对於十方世界的三世的每一尊佛,毫无遗漏疏忽地,都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来向他们礼拜致敬。
「十方」、「三世」是佛的宇宙观。空间的无边广大,是向十个方位作无尽的延伸;时间的无限长久,是向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时段作无穷的延伸。在这十方三世的无限宇宙之中,所有一切国土的一切诸佛,比无尽无数的恒河沙数还多,「我」都必须不厌其烦地、普遍而持续地对他们礼敬。
一般人只知礼敬现在佛及已成的佛,普贤菩萨则不论是眼前或他方佛,不论是已成的佛或未来的佛,都会礼敬。
「师子」即是「狮子」,乃是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皆惊。诸佛说法,百邪皆避,众迷皆醒,万毒皆除,诸恶匿迹,所以形容为「人中狮子」作大怒吼。作为一名菩萨道的修行者,对於诸佛的功德,必须恭敬礼拜:一是为感恩教化功德,二是为自勉见贤思齐,三则是为祈求垂悯护念。
通常的礼节或礼仪,仅由身体及口头的行为来表达,作为佛法的修行而言,礼敬的事实,必须具备身仪、口仪、心仪;以至诚心及恭敬心,再加上身、口两种行为,方得成为完整的礼敬。而且,不与十恶业道的「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不正见」相应,故说,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来礼敬诸佛,才算是普贤行愿。身如刹土微尘数,一切如来我悉礼,皆以心意对诸佛,以此普贤行愿力。
此四句的意思是说:尽管诸佛的身体之多,多如恒沙国土的微尘之数,我对如此众多的如来(佛),都会尽我的心意,一一地礼拜致敬,这是由於普贤行愿之力的缘故。
依据《华严经》的佛身观及佛土观,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佛,及其各自功德所成的佛国净土,其中的每一尊佛都具备无量无数的身体,以及无量无数的佛土。普贤菩萨的身体也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所以能够於同一时地,不动本身而至十方三世,遍礼尽礼一切诸佛。那是因为普贤菩萨已经获得心意清净,运用无碍,愿力所至,便能以无量无数身,遍礼尽礼无量无数佛;他已不必显现神通,不必以分身前往诸佛国土,但有心意礼敬诸佛,他便是在诸佛跟前恭敬礼拜。於一尘端如尘佛,诸佛佛子坐其中,如是法界尽无余,我信诸佛悉充满。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例如在一粒微尘的任何一个突出点上,都有如微尘数量的诸佛,诸佛及佛的弟子们都坐在其中,说法闻法;像这样的十方世界,每一世界的每一微尘的任何一个突出点上,我相信都充满了无量无数的微尘数诸佛,我对如此多的一切诸佛,一一遍礼,一一尽礼,不缺不少。
这是华严境界的重重无尽法门,也是普贤菩萨不可思议的心量所现。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