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二千年随笔
圣凯法师
在二千年的边缘,佛教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出世清净的形象,超越世俗的品格。在世风日下、人心惟微的时代,树立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品格,这是佛教存在的基础。
两千年的梦,对于无量劫的生命来说,显得太短了;对于几十年寒暑的人生来说,似乎又太长了。二千年前的今日,一位来自天竺的和平使者,一位虔心佛法的忠实佛教徒,乘一匹白马从遥远的天竺飘然而至,开始把佛陀的遗教注入中华文化的洪流,从此,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位年轻的学者将中国佛教比喻为一柄扇子,这是一柄充满神奇的扇子,引来春风化雨中国千余年。
站在两千年的边缘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位置,对于所有佛教徒及关心佛教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两千年,中国佛教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辉煌。佛教曾经征服中国,但是中国后来又离弃了佛教,于是佛教从金字塔的顶峰渐渐走向塔基,有人甚至怀疑中国佛教从此走向没落。但在“中国佛教二千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法师在论文中说:“唯愿佛教徒吸取历史的教训,使佛教随着国家民族振兴而振兴,*轮紧跟历史车轮而常转”,在位的一位学者激动地站起来,向老法师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对于佛教中国化,学者各有自己的高见,但是佛教毕竟是佛教,中国化只不过是佛教适应中国社会的一种方便而已,而其佛法的中心精髓并没有改变。
面对跨世纪的佛教,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应当进行深刻反省的一个大问题。综观历史上的反佛思潮及灭佛运动,其直接原因来自佛教内部的腐化,佛教世俗化是佛教走向下坡路的内在因素。佛教内部世俗化浊流,表现为竟其奢淫、与民争利、结交权贵、迎合俗习,在南北朝时有人讥为:“何其栖托高远,而业尚鄙近”。
在二千年的边缘,佛教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出世清净的形象,超越世俗的品格。在世风日下、人心惟微的时代,树立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品格,这是佛教存在的基础。世间一切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我们为什么又偏偏说我们佛教是万能的呢?从世间哲学、科学、艺术等世间学问中找出许多根据,让人们觉得佛教很伟大,我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好,其实这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佛教就是佛教,它有自己独特、殊胜的作用,又何必需要那些世间学问来证明。所以,突出佛教的主体意识及独立地位,使每一位佛教徒感到自豪,将是佛法住持者的任务。
当年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人并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在思想上出了毛病,从而弃医从文。现代佛教正是如此,缺乏忧患意识的佛教徒只知道借佛教为自己牟利,只知道牺牲佛教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当年末法思想在中国佛教曾经激起多少佛教徒的忧患意识,于是各种护法的举措都纷纷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加强末法思想的忧患意识教育,让那些在温床仍然迷茫的佛教徒明白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感,是现代佛教在弘传过程中的重要口号。
超越的宗教品格来自僧团自身建设,所以完善僧团制度是佛教建设的核心,如何依戒律及僧制的精神,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当前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整体的清净必须从个体的清净开始,所以严格把握僧源的素质,培养学戒、持戒的风气,是僧团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佛教之所以令人感到没落,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在宗教实践方法上的简易化,于是佛教虽然很普及,但得到佛法利益的人却很少。所以,在宗教实践上,突出禅定与智慧并重的修行特色,这是培养佛教出世清净形象的重要性保证。今后在佛教的实践中,最主要的是提倡禅定的修行,培养禅定教学的师资,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佛教在世间的弘传,宗教体验对每一位信徒都是必须的,如何能让信徒得到清净的宗教体验,并且能够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实践体系。
佛教本来是非常具有文化品味的宗教,僧团素质的低下,使佛教这一特色逐渐失去,于是在知识分子阶层的传播便带来很大困难。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因为佛教在义学上的发展,所以今后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培养僧人重视佛教研究的风气。
两千年之际,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并不是把佛光普照三千界,也不是把法水流往五大州,而当前关键之举,就在于正本清源,使佛教能在社会中树立一种出世清净的形象,这样的佛教自然具有摄受力与感召力,这是关系到佛教存亡的基础。作为一名衲子,面对两千年的佛教,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但是欲言又止的感觉,令我感到有种惊慌,因为历史的长流,将会淹没这一切。但是,我衷心希望佛法常转,慧灯能长明。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和弟子们都天天去听。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东先生闲谈,他也是一位外道的信徒,他说:
有人问: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
修每一法时,我们都要观察并思惟,这么修有哪些殊胜利益,不这么修有哪些过患。这很符合凡夫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修布施也是同样,首先要思考执著色身、财富等有哪些过患。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凡夫通常处于无明状态,迷失真性,追逐妄心,随妄心流转,不知舍妄归真。所以,我们还要修行。
问:弟子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深怕自己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伤害到别人,弄得自己经常担心来担心去的,怎么办?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