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非典”的佛教
圣凯法师
曾经面对电视中伊拉克战争的种种惨烈场面,而伊拉克儿童那凄楚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人们的心绪还未舒缓过来,“非典型肺炎”的阴影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邮箱里是远方朋友发送过来种种有关“非典”的知识、消息、偏方,还有那种令人感动的牵挂、关心;网络上不断更新数据、病例,将每个人的神经拉得紧紧的;大家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吸附着,不知那把无常的刀何时会砍到自己的头上。死亡,已经成为无形的影子,在不经意间,令人不寒而怵。
到处飘荡着消毒液的味道,以前人们讨厌的味道反而带来一点安全与信心;街上随处可见的口罩,让人感觉到很冷;曾经自由的空气,让人不敢多吸几口。如果不小心咳嗽几声,便会成为人们躲避的对象,那一双双讨厌的眼光,会让你感到自己已经犯了很大的错误。“非典”使人们的关系受到了一种考验,平常的朋友因为“非典”而很少来往了,如果你从疫区回来,那么周围的人便会避你不及了。
“非典”成为神秘的地雷,全世界到现在为止,都搞不清楚它会在哪里传染。每天都有几十人因为这种神秘的病毒而离开这个世界。生命,如此脆弱,也如此不可臆测。死亡,仿佛离每个人很近,很近。每个人都在挣扎着,抢购消毒液、口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愿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步入另一个黑暗的世界。
寺院,一个本来清净的地方,一个人们向往而又崇敬的地方,人们也不敢涉足。昔日香火旺盛的局面,在“非典”面前无法重现,只有一炷清香仍然在幽幽地点燃着,慈悲的佛陀仍然垂眉地端坐着。“封山”、“封庙”的消息,不断从周围传来,“非典”冲击着佛教。但是,香港佛教界却非常有勇气,举行法会来祈祷“非典”早日结束,居然仍有许多虔诚的佛教徒前往,大家都没有带口罩。
在佛教网站上,我们佛教徒在散发种种感慨。有人说,我们佛教徒有佛菩萨在庇佑,我们不会染上病。这话听起来让人心惊,仿佛佛教徒都带上百毒不侵的金钟罩。但是,佛菩萨会这样自私吗?在佛菩萨面前,众生平等,难道佛菩萨会不保佑那些没有归依的非佛教徒?你不会觉得这句话,太自私了?我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点令人难受的优越感吗?
有人说,这是“定业”,是不可转的,如果轮到谁要死,谁要感染上“非典”,这是谁也无法逃避。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倒是令人增加一点信心,保持一点乐观与冷静,对抵抗“非典”有好处。但是,这种宿命论的极端,便会造成一种鲁莽与愚蠢,对“非典”不加任何防治,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可能会对别人的防治行为加以抵制,这是一种无知的勇敢,难道真的要让你感染上,你才心有余悸吗?
有人说,这是人类残食各种动物的报应。网络上流传着各种文章,叙述着人类对动物的残暴,认为几百人的生命相对上亿的动物生命,那又算得了什么?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可是,我们佛教徒沉醉在自己的报应思想中,对目前的“非典”防治又有什么好处,只能增加人们的无知与无奈。如果,其中有你的亲人、朋友,你会这么想吗?生命,无法用数量来计算,因为生命无法重复。
当然,更多的人是生活在恐惧与慌张中,传言增加了人们的恐惧,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怪圈在捉弄着每个人,将每个人卷入一种无形的恐惧旋涡中。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更有一种责任与慈悲心来为人们承担一些痛苦,减少一些痛苦,为人类奉献我们的爱与智慧,而不是在这场无形的战火中添油加醋。
首先,不要做谣言的传播者,这是一段传言最容易流行的时间,因为人们都有一种知情的渴望,但是谣言也是造成恐慌的主要原因。对于佛教徒来说,传播不真实的传言,也是一种妄语。当听到一则传言时,自己先分析一下,传言的真实程度有多高。在传言未经多方消息来源证实之前,不要传给其他人。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事情,经广泛流传,也可能造成证据确凿的假象。
第二、保持一种超脱、乐观的心情,这是防治“非典”的重要精神因素。在与疾病相伴的日子当中,我们的生活还要一样地过,如果长时间处于恐慌、紧张的情绪当中,也会造成免疫力的下降;即使没有被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出现精神问题。我们佛教徒深信诸佛菩萨的慈悲,不会舍弃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因此会冥冥之中护佑着我们。同时,相信自己一向行善,善有善报,不会遭到厄运。因此,在信仰力量的支撑下,我们佛教徒应该比其他人更具有一种超脱态度、乐观的情绪,从而能够,冷静对待“非典”,一如往常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
第三、应该认真对待“非典”疾病,我们的信仰不能成为我们鲁莽、无知的理由,诸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善缘。防治“非典”也是创造善缘,尽管此病感染率低,传染能力有限,死亡率也较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科学的防治,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听从医生及有关部门的劝告。不要参加那种抢购的集体行动,这只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如果所在地发生疫情时,有关方面可能要隔离病人或区域,如果我们佛教徒不巧也在隔离区域内,应该积极配合,这是体现我们佛教徒伟大人格的关键时刻,不能马虎从事。同时,这是给我们创造一个体验无常的机会,放下尘世俗缘,能够专心来修行,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有人提供吃喝,然后又没有人干扰,差不多就是“闭关”了。
第四、慈悲一切众生,关爱患者。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在这个关键时候,如果我们只是自私地远离别人,那么我们便很难体现佛教徒的精神。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给别人一点温暖,一点关怀,可以感动终生。慈悲其实不需要干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我们有一点爱心、同情心。人类是习惯群体生活的动物,最害怕孤独,如果患病的亲朋好友,孤独地呆在隔离病房中,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可以让他感到关心与爱护,感觉到自己没有被遗忘,增强抵抗疾病的信心。接纳病愈后的人,给予安慰,这是无畏施。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菩萨是那些能够为别人带来生命的人,白衣天使们奋战在第一线,随时与死神相伴,他(她)们就是菩萨,如果我们佛教徒有机会向这些菩萨表示自已的敬意,一定不要忘记,在越是危难之时,越是需要相互的帮助和鼓励,这样会增加菩萨们的愿力与信心。
第五、修习出离心,“非典”是一次思维生死无常的机会。“非典”应该让我们每个人感到恐惧,但不只是恐惧是否会受到感染,而是恐惧自己生死未了,无常却现前,应该让“恐惧”成为我们精进的动力。无常在跟每个人擦肩而过,正是我们修习出离心的最好机会,让我们真正有一个机会直面生死。但是,修习出离心并不是让我们感染上“非典”,而是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我们还需要修行,所以学佛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在直面“非典”的过程中,佛法的智慧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佛陀的慈悲精神是否能够给这个世间一丝温暖,让我们减少一点痛苦,这主要依靠我们这些佛教徒。我们每个佛教徒都应该将直面“非典”当成一种修行,这样无论对于防治“非典”,还是弘扬佛法,都是非常有益的。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和弟子们都天天去听。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东先生闲谈,他也是一位外道的信徒,他说:
有人问: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
修每一法时,我们都要观察并思惟,这么修有哪些殊胜利益,不这么修有哪些过患。这很符合凡夫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修布施也是同样,首先要思考执著色身、财富等有哪些过患。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凡夫通常处于无明状态,迷失真性,追逐妄心,随妄心流转,不知舍妄归真。所以,我们还要修行。
问:弟子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深怕自己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伤害到别人,弄得自己经常担心来担心去的,怎么办?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