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毗尼园的月圆诵经法会
火红的太阳从晨曦中喷薄而出,金色霞光射破云霭,映照在蓝毗尼花园的阿育王石柱上。这根石柱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饱经了蓝毗尼的沧桑变迁。今天好象有什么喜事,土黄色的柱壁上泛出微红的光芒,好像老人古铜色脸庞上露出的微笑。今天的确有令它高兴的事——一群来自世界各国、身着各式僧装和服饰的佛陀四众弟子围绕在它的身旁,正在用不同的语言诵经祈祷。
坐在东边的是身着暗红色或深黄色僧服的南传佛教比丘,他们分别来自尼泊尔、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在他们身后是几个尼泊尔比丘尼,身着具有尼泊尔特色的淡粉色南传佛教僧服;坐在中间的是身着海青、肩披袈裟的中国、韩国、越南的比丘,不过他们的僧衣式样稍有不同;与他们毗邻的是身着藏传僧服的喇嘛。周围还有一些看上去来自不同国家的游人在好奇地打量、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朗朗的诵经声在蓝毗尼花园回荡。蓝毗尼是佛教四大圣地(诞生、成道、转*轮、涅槃)之一。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月圆日,释迦牟尼佛即诞生在此。今天也是月圆日,每到这一天,这一群人都会准时围坐在石柱旁虔诚礼诵。
他们不是从千里迢迢的异国他乡临时聚会于此,而是常住蓝毗尼的各国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徒。每月月圆日他们都要在这里举行月圆诵经祈祷法会。这个共修活动也有它曲折的缘起: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约三百年,古印度名王阿育王亲自来到蓝毗尼礼拜,并敕令在佛陀降生地竖立一根纪念石柱。石柱在历史变迁中历经风风雨雨,唐朝著名的玄奘法师来到这里时,他看到石柱已经折断成两部分,可见当时的佛教在此地已不很兴盛了。后来这个标志佛陀诞生的圣物逐渐湮没,不再为人所知,正如佛陀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直到1896年,一个德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它,并向全世界作了报导,在全世界佛教徒中引起极大震动!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又重见天日了!这个佛教已衰微了很久的国家,又重新开始复兴佛教。在尼泊尔有识之士和国外佛教界友好人士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佛教终于回到了它的故乡,蓝毗尼也逐渐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尼泊尔王国政府十分重视蓝毗尼的开发,国家划出一个近八平方公里的蓝毗尼花园区,并设立了“蓝毗尼开发委员会”专门负责蓝毗尼的开发与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十分重视蓝毗尼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也把1979年宣布为“蓝毗尼年”,大家决定把蓝毗尼建成世界佛教的第一朝圣地。于是各国佛教界陆续到此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寺院。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寺院有:中国的中华寺、韩国的大圣释迦寺、越南的佛国寺、越南的双林寺、缅甸的大金塔寺、缅甸的止观禅中心、印度的大菩提寺、日本妙法寺、尼泊尔国际比丘尼中心、尼泊尔大乘寺院(藏式)、尼泊尔南传寺院,以及斯里兰卡、泰国、德国所建的寺院等。另外还有一个佛教研究单位——蓝毗尼国际研究中心(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有了寺院,当然要有四众,僧人们和护法居士们也逐渐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佛教刚刚复兴的国家,并在各自的寺院中进行佛事活动。由于各国的修持方法及语言不同,大家开始都是“各自为营”,偶尔有重要的事情才临时召集起来开一个碰头会商量解决而已。
后来,有一个想法在一个人的心中酝酿着:佛教自创立以来,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成各宗各派,既有大乘、小乘之分,也有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之别。现在,有这么多国家的僧人长期住在一起,如果能组织一个共修活动,不但可以彼此交流佛法,而且可以增进不同语系、不同宗派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个人就是蓝毗尼国际研究中心的馆长德国人库帕斯博士(Dr. Ceuppers)。他越来越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在一次碰头会上提出了他的建议。这个建议立即得到所有与会者的支持,蓝毗尼国际研究中心的美国人瓦特博士(Dr. Walter)、越南佛国寺住持比丘拉姆博士(Dr. Lam)、缅甸止观禅中心的比丘西亚多·乌·维卫喀难陀长老(Sdyadaw U Virekananda)一同讨论如何实施这个建议。他们认为佛教很重视月圆日这一天,佛陀诞生、出家、成道、涅槃都在月圆日,于是他们决定:邀请所有蓝毗尼的僧人和在家信徒,在每月月圆日清晨,共聚于蓝毗尼花园的阿育王石柱下,诵经祈祷,相互交流佛法。上述诸君成为这个法会的共同发起人。
维卫喀难陀长老和库帕斯馆长主动承担起这项活动的具体安排,如共修内容和程序、人员的召集和法会的主持等。他们精心设计了邀请函——这是一张16开的对折卡片,封面是释迦太子诞生浮雕的影印像。浮雕原件存于蓝毗尼花园内,表现的是摩耶夫人右手攀在无忧树的树枝上,释迦太子脚踏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有二天人正在为太子灌顶沐浴。这样的设计表示这个法会是在释迦太子降生地举行的。内页左面写明月圆诵经法会的名称和举行法会的日期、时间、地点,以及不同语言念诵的先后次序,还注明下次月圆诵经法会的日期和时间以提醒大家;内页的右面是巴利文和英文两种文字的经文,这是在诵经时所有人共念的。经文翻译成中文是:
南无 如来应供正遍知(三遍)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
法会的邀请函作好后立即被送往蓝毗尼的各个寺院和单位,僧俗二众都十分乐意接受这个邀请并非常踊跃地参加法会。蓝毗尼国际研究中心和蓝毗尼开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们绝大多数是佛教徒,他们高兴地加入法会并热心协助这项活动。
以后的日子里,维卫喀难陀长老在每月月圆前几日便印制好邀请函,并且亲自骑自行车送往各寺院和单位。他是德国人,但他的师父是缅甸的上座部长老。他曾经长期在缅甸学经、参禅和修行。
每到月圆日(中国农历的十五日),东方的天空刚露出鱼肚白,我们就早早地起床,稍事洗漱后,便以不同的方式来到蓝毗尼花园——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路远者便用汽车。我们聚集在阿育王石柱下,互致问候。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各有自己国家的语言,所以互相交谈只能用英语。当然我们也学其它国家的问候语和常用语。例如,中国话的“你好”,在韩国语是“阿良阿泰哟”,在缅甸语是“缅个哪吧”,在尼泊尔语是“南无斯得”……。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我们的友好,并以此来活跃气氛。有时我们与各国朝圣者和旅游者交谈,并向他们介绍这个法会。他们会惊讶于这么多身着不同服装、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相处的如此融洽。我们就告诉他们:我们都是佛的弟子,我们是遵循佛陀的教导做的,是佛法的纽带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诵经前,我们依次围坐在摩耶夫人庙旁边阿育王石柱周围的石板上。每当这个时候,尼泊尔上座部寺院的老比丘维摩拉难陀长老(Vimalananda Mahathero)总是热心地提前从他的寺院里拿出坐垫供大家使用。他是尼泊尔僧人,也算得上是主人了,因而也可说是尽地主之谊,幸而他的寺院离花园最近。诵经一般是在蓝毗尼国际研究中心馆长库帕斯博士或瓦特博士主持下进行的。
7时整,法会准时开始,库帕斯馆长首先用英语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随后他宣布法会开始,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情景。
我们所有人先用巴利语念诵“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三遍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然后分别用不同的语言各自诵经祈祷,每一种语言念诵五到十分钟。目前诵经已有七种不同的语言:汉语、藏语、越语、日语、韩语、泰语和上座部佛教使用的巴利语。其中使用巴利语的是尼泊尔上座部佛教的比丘、比丘尼和居士,以及来自缅甸的比丘和居士。
大家使用的法器都很简单:中华寺僧人由于人数多,可以铛、钹、小木鱼、手鼓、小引磬一起用;韩国和越南僧人诵经时仅用木鱼,有时他们国内来了僧人,就多一个引磬,他们念的《大悲咒》和《心经》我们都听得懂,只是发音稍有不同而已;日本在蓝毗尼的僧人属日莲宗,他们以念“南无妙法莲花经”七个字为主,有时也诵经,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单面带柄的手鼓,与中国手鼓大小差不多,人手一面,诵经时也是用它;上座部更简单,仅一面手掌大小的铜云板,只在诵经前和诵经结束后才敲一下;藏传佛教用摇铃,有时也用一下引磬;泰国僧人则什么也不用。我们都是使用简单的小型法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所以我们的声音可能显得渺小微弱,传不了多远;但我们有一颗虔诚的心,我们愿意借此心力把这个声音传遍尼泊尔,传遍世界,传遍宇宙!
月圆诵经法会第一次举行是在1999年5月29日,虽然距今才一年多,但已遐迩闻名,有时加德满都、博格拉、布多尔等地也组织佛教团来此参加这个法会。举办法会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其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佛教不同语系、不同传承,身着不同僧装和服饰的佛教四众弟子聚会一处,可以和睦共处、相互交流,也可以共同诵经祈祷佛法久住、世界和平。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增强了对不同国家、不同语系、不同传承佛教的了解。尽管我们还听不懂对方所诵经偈的内容,但我们都有同样虔诚的心,而此心是可以相通的。
这样的法会在佛教四大圣地(尼泊尔的蓝毗尼及印度的鹿野苑、菩提伽耶和拘尸那)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目前,蓝毗尼还在建设和开发阶段,有些寺院正在建设,尚未进驻僧人,其它许多国家的佛教界也将陆续在此修建寺院。那时,蓝毗尼月圆诵经法会的队伍将更加壮大,祈祷的力量也将更大,佛法在佛陀的家乡必将重新昌隆起来。
本文发表于: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 2000年第7期 (总第191期)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