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诗词选
序言
赵朴初
余四十年前即从能海、法尊诸尊宿处耳隆莲法师之名。法师幼承家学,才华风发,早岁历应川省文官高考,均居榜首。而性耽释典,心厌纷华,盛年出家,颠沛不移,数十年间,卓然为法门龙象。而篇章翰墨,迥出凡流,亦为当前佛教界中所罕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国家革故鼎新之会,亦为佛教振衰起敝重现光明之机。当时中国佛教协会创立伊始,开拓会务,百端待理,余内外奔走,于法师承教尚浅。旋复运动迭兴以至文革浩劫,彼此音问阻绝者,殆将十余载。四凶剪除,拨乱反正,始得与海内佛教同人重整会务,辟除荆榛,携手并进,亦获与法师共参国事,同商会务。其间为落实宗教政策,于收回川中昭觉寺及重整爱道堂、铁像寺、创立四川尼众佛学院等工作中,历经曲折,深得法师悉力协作,终获圆满成就。迄今古刹重光,钟鼓梵吹,庄严矗立。尼众学院亦规模大备,学制完善,道风整肃,学员结业数届,成材甚众,蔚为西南佛教女众著名学府,尤为法师领导培育之功。当此末法时代,耆宿凋零,后继乏人,居常感慨,有四顾苍茫之叹。遥望黉宇,时深欣慰。而二十年间,常得吟赏法师抒情言志、抚时感事之作,虽吉光片羽,仅窥一斑,然流光溢彩,迥然不群,每怀赞仰。顷复奉读《隆莲诗词选》集,三复佳什,上规杜陵,诗律谨严,炉锤功深,不仅清词警句,层见迭出,而修持之严,爱国之殷,利生之忱,亦充溢楮墨间,殊愧过去于法师行谊,相知尚有未尽,今乃得窥其全。谨书数语,弁之简首,志其钦挹。
丁丑六月赵朴初
第一部分己丑以前(一九二六年——一九四九年)
读孙子
深秋已萧瑟,园菊尚华滋。晨兴展书卷,乃观孙子辞。周纲昔陵夷,四海翻沸糜。力政苦众庶,穷兵残烝黎。中原久战争,列国各已疲。爰有断发民,蔚起东海陲。翩翩南者谁?齐人曰孙武。挟策十三篇,来干邻国主。一旦用其谋,法令行妇女。北辕向齐晋,西鞭挞郢楚。用兵父母邦,志气不稍沮,毋乃功名念,熏炙入肝腑。胜者誉之门,败者毁之府。遂令一册书,讽诵传千古。夙昔抱此念,阅歴几寒暑。闻说孙子法,闭目不肯睹。乃今读斯篇,蔼蔼仁人语。始知孙子心,皎然有如许。分裂势已成,天下事战争。空谈无俾实,息斗谁能承?诱以霸王利,导之仁义行。堂堂孙子术,孟子如其仁。但知行己志,斯道救斯民。更无人我界,屑屑较疏亲。慎战非攻意,反复何殷勤。落落孙子怀,墨氏如其诚。世人用其法,几辈得其神?吴亡数千载,兵祸代纷纷。少年好高论,颇有济时心。感此废书叹,忧思杂然生。东亚有古国,神州将陆沉。何以拯拔之,火热而水深。凶器世未废,危机世常存。谁率孙子道,畅达于无垠。
春日病中作
旭日照芳林,佳气扑窗户。莹莹露未晞,暧暧云初吐。新花亚檐牙,锦绣明机杼。时鸟语春风,笙簧聒耳鼓。独有负屙人,兀坐如聋瞽。药石多误人,入口徒自苦。风日总不宜,门庭亦禁阻。嘉州好山水,一春不我与。千金赎不回,流光去何许?说与园中柳,漫作黄金缕。
子午莲
莲花为我瑞,洁白出清波。田田敷翠盖,甘露含微涡。舒卷知时节,吐纳随阳和。宛彼瞿昙子,测景持尸罗。
七古一首,为美人红而作
美国燕德恩夫人,爱天竺葵花,自美携其种来,植于嘉。前年,余从学英文,承以小盆养二本相赠。叶厚而圆,如虎耳;花殷红如鸡心。余为之易名为美人红,并作小诗三绝记其事。去岁归自成都,检书见前诗。而花之槁久矣,惜哉!
自从西风来飞车,薏苡薄桃入汉家。
长风巨浪九万里,奇葩异卉争纷拏。
就中一种尤娱目,当日移根穿地轴。
唇脂点萼杜鹃红,眉青扫叶鸳鸯绿。
名花端合近名姝,我来林下受奇书。
分将故国花枝秀,怜我虚窗病眼枯。
花名新锡美人红,诗情绮丽曲栏东。
采芙蓉去别经岁,家书犹寄平安筒。
如何盆欹草已芜,归来不见玉双株。
更无翠袖遮檀口,剩有残诗落旧书。
残诗短句犹堪续,为招花魂慰桭触。
只恐东风一旦来,种花人隔扶桑木,
重检今诗不能读。
壬申二月二十一日新都罗莹中女士寄赠
所画菊花黄雀图,作此答之
春光厌学学秋光,妙笔新传待诏黄。
菊有黄华书夏正,知君毫末挟风霜。
黄雀思高飞,寒花饶野趣。
感君画里诗,写我心中素。
江上萧萧落叶多,秋风卷江江生波。
摧林揠木翻巢窠,黄雀黄雀奈汝何!
作诗持问桂湖罗。
黄筌仕蜀为待诏,莹中师黄子厚。
尹生行
天弓斜挂扶桑鸦,枉矢横穿桂府蟆。
专诸聂政岂不武,区区恩怨为私家。
博浪沙平铁椎重,督亢图穷金匕动。
韩人燕士空雄心,百世咨嗟失命中。
尹生一击无古人,英风毫气天为惊。
后羿九日何足怪,箕子千年神自灵。
倘使骑鲸东海畔,应共安生说遗憾,
野心毒手不胜诛,垂死冥顽仍造乱。
癸酉夏,骥弟往游峨眉,诗以赠行
儿时弄月平羌畔,习见冰轮西向飞。
误诵青莲诗句后,每看江月忆峨眉。
江月欺人及千载,仙心常并峨眉在。
我欲西行未有期,唯恐山林不相待。
补被囊书送君处,云开遥指松间雨。
梦想峨眉二十年,未能乘月先飞去。
想得兹游定清绝,好挈冰壶贮秋月。
长夏江村天地殷,封书先寄峨眉雪。
乘舟自成都返嘉
水浅舟如陆,滩干客让船。舵工嗔问讯,蜀道总艰难。
推挽争分寸,安闲任卧眠。夜来堰水放,乘月下前滩。
夜泊
芙蓉城郭外,十里几家村。万点星垂野,三篙水浸门。
四郊多不靖,孤棹正惊魂。莫漫为高枕,起听霜叶翻。
枸杞芽
雨后仙尨吠,春荑一夜滋。数声来市早,一味出庖迟。
染血芳殷指,回甘爽沁颐。分明甜是苦,寒意入诗脾。
枸杞根千年化犬状,见《续神仙传》
--------------------------------------------------------------------------------
杂感四首
旄头何夕敛寒芒,消息传闻总渺茫。
正喜捷音收上海,忽惊战略退长江。
便教积怨留三户,只恐妖言应五羊。
漆室有人空倚柱,将军底事弃辽阳?
凭谁一为洗烦冤,殃及池鱼宿世怨。
佛说释灭种缘池鱼宿怨。怨,平声。
化尽青潾无白骨,烧残劫火剩空村。
鸱鸮毁室筹原熟,燕雀居堂计已昏。
三代大同安有国,伤心今日说图存。
尘暗九州昏日月,血飞万国污衣冠。
佳兵辄以干戈见,亡礼空嗟玉帛寒。
天爱中华存古国,人思东海挽狂澜。
三齐尚有田横在,肯放横行匹马还?
浮图关下夜明烽,锁钥长江是处通。
千里壶浆争转饷,一时俊乂乐从戎。
摧颓骞翮陶元亮,零落名花陆放翁。
身欲奋飞人卧病,请缨徒自羡终童。
辛未双十节,题罗莹中女士海天一鹤图
茫茫四顾尽波涛,高蹈还应爱羽毛。
为化虫沙当自惜,倘归城郭总魂销。
九皋长唳天难问,辽海孤飞路正遥。
白石苍苔在何处?黄冠草履漫相招。
偶题试稿
聒耳荒岩剩旧瓢,一枝巢父未安巢。
升沉莫问龟藏六,得失相忘鹿覆蕉。
匹马短衣容我住,据鞍横槊与谁鏖。
此身不是金闺彦,只合三山学钓鳌。
小楼
琼楼玉宇怯高寒,容膝人间天地宽。
一角虚窗留落日,数丛远树似真山。
梁尘飞絮因风起,市语春潮带雨还。
倦鹤懒飞鹪鹩细,一枝随处得粗安。
中兴诗社初集次韵
逢见渔人话避秦,仙源难问旧时津。
却将灌口千堆雪,来洗城西万斛尘。
一代文章关治乱,两京风气孰浇醇。
小邦蕞尔羌髳列,鱼目明珠恐乱真。
秋心
瑟瑟江皋落木天,秋心寒到塞鸿边。
故人入梦言新别,败叶如花弄晚妍。
学业侯蛩吟断续,心情枯蠹室虚悬。
江潭莫问桓公柳,揺落凄怆又一年。
早课
花绕禅房夜气清,霜钟隐隐动长鲸。
金铃不语风幡静,珠网交罗慧炬明。
梵唱欲超三界外,缁衣喜曳五铢轻。
楞严转罢浑无事,月晒琳宫万瓦晴。
赠某神甫
(代先君子九先生作)
十载嘉州老祭司,手栽桃李已垂垂。
邵窝更筑知何处,墨突将黔是去时。
扑凤洲长帆影仄,叉鱼滩远水声嘶。
梅花早寄南来使,莫谓春风故故迟。
挽程海清姻伯
(代先君作,四首存一)
玄黄龙门方盈野,惨淡麟歌莫问天。
错拟白岩寻旧隐,已看黄绢表新阡。
凄凉楚些悲唐勒,倜傥齐生忆鲁连。
总是孟公投辖地,四方车辙会门前。
五绝四首
记得来时路,荷塘艳朱夏。金台在手中,采采时盈把。
记得来时路,皓月正中秋。玉宇净无尘,盈空甘露流。
记得来时路,冰霜冱严冬。寒岩枯木巅,一点早梅红。
记得来时路,灵山报早春。瞿昙与迦叶,相对说无生。
夜谈天宝之乱,漫成十绝
荔子香随一骑风,民脂染作玉颜红。
金盘祸水知多少,殷妲周褒满眼中。
羞将胡伎赏西凉,玉笛梅花是国香。
羯鼓霓裳流韵在,渔阳千载又辽阳。
一自马嵬人弃捐,骊山又见閟温泉。
开元天子终明哲,却笑幽王竟不还。
忍将社稷快私仇,忿火熔金铸九州岛。
不道引狼还自噬,昌宗儿子是羊牛。
飞度秦关百二重,胡儿铁骑疾如风。
可怜降将哥舒翰,差胜奸奴杨国忠。
变起仓皇谁效忠,太阿倒执任群雄。
平原灵武无人识,劲草知他耐疾风。
沐猴群丑尽弹冠,天宝朝廷太不堪。
不负君王能好乐,琵琶一击使人惭。
椒房金屋总成灰,转眼荣枯已可哀。
最是归来寻旧里,空村瘦日照蒿莱。
西京父老望回銮,剑阁崚嶒蜀道难。
帝子不归城郭破,纵横胡骑满长安。
茧足荒山老社陵,胡尘还共泪沾巾。
许身稷契成何用,茅屋秋风冷布衾。
寄谢刘清女士赠影,并索余近照(三首)
殷勤数寄锦江鱼,尚有刘生苦忆余。
瘦影料君能想见,更无尘滓只清虚。
九章癖嗜核镏铢,未识朝来进步无?
索影未成翻赠影,试将赢绌计何如?
双瞳剪水见精神,应有良工为写真。
比似随圆诸弟子,几人能及影中人?
雪后归家,得回文二十八字,与骥德弟
低云湿树远江寒,冻雀归檐雪溜残。
携酒暖窗深屋静,题诗得句觅君看。
甲戌春题乌尤寺
江上林峦画不如,春风闲品美人图。
九嶷自是无膏沐,明镜烟鬟让彼姝。
凌云山竞秀亭
峨眉影落千年雪,佛脚涛回万鼓音。
烟火一城腾豹雾,文章三水曝龙鳞。
闻钟,为能潜师作
洪钟一杵晓常勤,想见阿师护戒心。
清露如珠庭际遍,满园凉月浸幽林。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